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得眾濟眾 先秦儒家關於爲政者的群眾責任觀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5-24 12:52|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946| 評論: 0|原作者: 塗可國|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孔子聖跡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群』與『眾』密切相關,『群』本身就有『眾』或『眾多』的意思。【國語·周語】講:『人三爲眾。』【周禮·大宗伯】說:『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 ...

【孔子聖跡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群』與『眾』密切相關,『群』本身就有『眾』或『眾多』的意思。【國語·周語】講:『人三爲眾。』【周禮·大宗伯】說:『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正是由於『群』與『眾』相通,以至於形成了『群眾』組合詞,代表『許多人』『眾人』。古典文獻存在『群眾』一詞的使用現象。例如,【荀子·勸學】:『群眾不能移也。』【史記·禮書】:『宰制萬物,役使群眾。』王安石【虔州學記】:『尚可以鼓舞群眾,使有以異於後世之人。』進入20世紀,『群眾』與『人民』『大眾』等範疇基本同義。

先秦儒家不乏『眾』的論說,某種意義上發展了一種『眾論』。孔子的『眾論』極富特色、意涵深刻,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眾責任觀念。荀子不但提出了『群眾無門』『群眾不化』『欺惑愚眾』等論斷,還從性偽之辨角度指出了聖人與大眾的區別在於『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荀子·性惡】),也闡明了成人的德操是『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荀子·勸學】)。

儒家視野中,爲政者的群眾責任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則主張愛眾。孔子主張仁者愛人,這其中必然包含著對百姓、對民眾的愛。爲此,孔子對弟子提出了孝悌、謹信和泛愛眾等責任倫理要求。對於孟子來說,愛眾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與眾同樂』。他認爲,『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而在『與人樂樂』中『與少樂樂』又不如『與眾樂樂』(【孟子·梁惠王下】),由此體現了對廣土眾民的愛民責任承當。

二則強調濟眾。在回答子貢關於『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可不可以稱爲『仁』的問題時,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真正的仁者能夠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果廣泛地給予人民以好處,又能接濟廣大的民眾,不僅屬於仁者,甚至可以說已經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孔子這裡對仁的詮釋,包含著對仁者要愛民濟眾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則倡導得眾。在與弟子教學過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爲『愛人』和『知』爲『知人』,而且闡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應當是『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對此樊遲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釋說:『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舜湯之所以擁有天下,就在於注重從人民大眾當中選賢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義之心的人遠離。『選於眾』就是『得眾』,就是『尊眾』,體現了原始民主的精神。不惟如此,孔子還揭示了如何『得眾』的德性功夫。【論語】爲我們生動地講述了堯舜以民爲本的治理之道:大舜對繼任者大禹耳提面命地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論語·堯曰】)要收服天下民心,得到民眾擁護,就必須講究寬容,做到寬以待人。孔子傳承了大舜『寬則得眾』的理念,認爲能夠做到恭寬信敏惠五德就可以稱爲仁,他指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四則提倡容眾。與『寬則得眾』一脈相承,孔子弟子子張從人際關係角度闡明了『容眾』的責任倫理。據【論語】載: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子張認爲,不論一個人可交不可交都應當與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既讚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關鍵是自己要具備賢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絕別人的資格。顯然,子張所倡導的是普遍交往準則,追求的是『尊賢容眾』的責任美德。

五則認同從眾。儒家既主張從眾又反對盲目從眾,一切視具體情況而定。孔子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論語·子罕】)孔子重禮,但也重義,認爲禮的踐履應以是否合乎義來取捨,也就是注重禮的適宜性和合理性。他表示,雖然用麻織禮帽慣常認爲合乎禮制,但是即便改用絲帛卻由於節儉,因而我可以遵從大家共同的做法;做臣的在堂下跪拜君主是合乎禮制的,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就過於驕泰,因此即使違背眾人意願,我仍然認可先在堂下跪拜。可見,孔子根據禮與義的雙重原則來確定是從眾抑或是違眾。儒家一貫反對『鄉愿』人格,把沒有原則只知媚俗趨時、同流合污的人稱爲『德之賊』(【論語·陽貨】)。孟子對孔子之所以將『鄉愿』稱爲『德之賊』做出解釋說:『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由於『鄉愿』之人同流合污且自以爲是,它違背了堯舜之道,故它敗壞了道德。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眾人都厭惡一個人,必得仔細審察;眾人都喜好一個人,也必得仔細審察。這一所謂的『相人之術』絕非一些俗人所理解的那樣是用以整人、治人,是宣揚『眾人服我』的『自我本位』或『自戀自大』,而是主張以事實爲根據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強調不能局限於『俗見』『成見』,不能以眾人的好惡作爲標準做出決斷。要知道,從眾並不是絕對善的,而審察是正確識人、用人的基本要求。

無疑,儒家所彰顯的愛眾、得眾、濟眾、容眾和從眾等群眾責任觀,由於缺乏現實經濟政治基礎而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成分,但它畢竟表達了對廣大民眾的關愛之情,對民事民瘼的同情之感,對民眾力量的認同之心,因此具有極爲重要的現實啟迪意義。一方面,它對於一些對群眾缺乏仁愛之心的官員來說不無某種勸誡教育作用。當前部分官員不體察民情民意,群眾觀念淡薄,少數領導官氣十足,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對人民群眾指手畫腳,態度蠻橫,『冷、硬、推、拖、頂』。少數幹部不僅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反而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欺壓百姓,造成了幹群關係的疏遠乃至緊張。學習借鑑先秦儒家的群眾責任觀,相信有助於領導幹部培養愛眾、濟眾、容眾和從眾的情懷和行爲。

另一方面,它有助於推進以德治國和以德治民治理方略的實施。國以民爲主,不論是國家政權的獲取,還是政權的鞏固和維護,以至國家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與參與。儒家倡導的群眾責任觀主體和重點無疑是爲政者,它們要求當權者在治國理政過程中,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德性修養,也要求掌權者要治理民事,以協調好官民關係,真正履行好爲民、愛民的責任,做到執政爲民。

    (作者:塗可國,系山東省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員、所長)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