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風雨飄搖的亳州市場,其實只是替罪羊!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8-5-15 11:19| 發佈者: 醫館界| 查看: 2709| 評論: 0

摘要: ■來源 | 中藥材天地網亳州『叒叒叒』出事了——繼3月份亳州某大飲片廠被吊銷GMP執照,引發亳州市場連續整頓,各飲片企業更是風雨飄搖人人自危5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 ...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來源 | 中藥材天地網

亳州『叒叒叒』出事了——繼3月份亳州某大飲片廠被吊銷GMP執照,引發亳州市場連續整頓,各飲片企業更是風雨飄搖人人自危

5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再次曝光亳州市場部分黑心商家以次充優、甚至藥渣回收再銷售黑幕,該信息迅速網絡刷屏,成為近期中藥材行業最大輿情事件,為本已遭重創的亳州市場『雪上加霜』。

▲央視曝光亳州市場摻假現象,再次成為行業熱點

一、為何亳州市場屢屢中招?

主管部門嚴懲作奸犯科者,着實大快人心,筆者雙手贊成!但類似的新聞屢屢曝光,卻早已視覺疲勞麻木,相信廣大業內人士亦有同感。

只是,為何每次『中槍』的總是『藥都』亳州呢?

首先,亳州市場足夠大

▲國內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及規模分佈圖

大到什麼程度,常年經營戶8000多家,佔全國傳統中藥材市場經營商家的50%以上;中藥材年交易額220億元,佔全國30%;國內百強中藥企業,有半數落戶亳州,超億元規模的就有69家。

而在亳州當地,參與生產、流通或相關產業的固定和流動人群,更達百萬之眾。門檻底、人群素質參差不齊,出現『害群之馬』毫不意外。

可以說,亳州市場的問題,就是全國藥材市場的共性問題;就是中藥行業的共性問題,絕非個案——林子大了,不但鳥多,還什麼鳥都有,一槍打出去,總能敲下來幾隻。

這個共性問題是什麼?

其次,中藥材領域問題足夠多

我們知道,中藥的物質源頭是中藥材,中藥材源自農副產品。環節多、鏈條長,全國參與中藥材生產、種植和加工人群,以億計也不為過。加上多頭管理,標準不一,中藥材原料領域,多年來怎一個『亂』字了得!

▲湖北恩施,農戶採挖的野生重樓『螞蝗丁』幼根

君不見,在資源端,由於野生資源加速枯竭,導致未成熟品、習用品和偽劣藥材大量替代使用。例如野生重樓,生長期不到3年,誰看到誰挖,不但導致資源衰敗;更讓重樓品質嚴重下降。

▲山西萬榮縣,同一批柴胡中竟然有3種不同種源。

到了種質種源環節,多地盲目引種,中藥材物種變異,道地性消失屢見不鮮。在筆者多次考察中,同一個產區甚至同一個地塊,竟然出現2-3種柴胡種源,導致全國甚至找不到幾批合格的家種柴胡。

▲過量使用農家肥,家種羌活個頭肥碩嚴重變異。

在生產種植端,農戶單純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多個家種藥材品質及堪憂。例如,過去畝產不到120公斤的麥冬,使用『壯根靈』後,現在最高產能可以超過400公斤;羌活野生變家種後,過量使用農家肥,單株鮮品可達3公斤以上,藥用價值大大降低。

▲河北某地,農戶正在『搶青』未成熟的酸棗。

到了採收加工端,農戶為了追求效益違背藥材生長規律,不按時令節氣亂采濫收,連翹、酸棗仁和五味子等品種,『搶青』現象屢屢發生。

▲河南內鄉,收購加工野菊花只剩下老人來支撐。

在生產加工源頭,由於農村勞動力嚴重匱乏,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只能依賴『6199』部隊(老人和兒童),根本無力承擔起產業升級重任。

▲由於缺乏倉庫,某收購商的旋覆花堆放在廁所裏。

到了倉儲物流環節,因資產重回報率低,長期缺乏基礎設施投入,導致源頭的中藥材倉儲物流條件極為惡劣,污染、霉變成家常便飯。

凡此種種,最終導致大量中藥材原料匯集到藥材市場後,本身就是問題產品。後端投入再大努力,只不過沙上建塔,藥商、藥企、飲片廠和中醫臨床,一直到廣大民眾都成最終受害者。

因此,我們看到,今天無論是各市場還是各飲片企業,查誰誰中招!不是他們不想買合格原料,而是合格原料太難找——當前的問題,是全鏈條特別是源頭上就出了大問題,單把『板子』打在市場商家身上,顯然有失公允!

最後,監管足夠的難

站在主管部門角度,更難!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全放心、綠色道地中藥原料需求;面對國家層面的嚴苛問責;面對層出不窮的藥材質量危機,不出手肯定說不過去。但怎麼出手?

監管方站在明處,被監管方站在暗處;監管方是執法者,被監管方是弱勢群體;監管方是正規軍,被監管方則『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按起葫蘆浮起瓢』,監管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顧此失彼,甚至焦頭爛額。

就拿亳州來說,藥監部門參與市場管理的就那麼十多號人,面對的則是每年上百萬固定、流動從業人員,怎麼管得住?因此,曾有亳州朋友說——全中國最難干的職務,可能就是亳州藥監局局長啦!地方政府要發展、要政績;上級部門要規範、要嚴管淘汰;老百姓要放心中藥但又不願付出更高成本;媒體要熱點,抓眼球不嫌事大……,結果,前後換了十幾任藥監局長,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

二、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市場關係的錯位

其實,中藥質量,哪能是監管出來的?把板子打在任何單一環節或群體身上,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是舍本求末,急病亂投醫而已。

我們不妨探究一下中藥質量危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是薄弱的供給體系,與工業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中藥誕生於民間、誕生於小農經濟環境下傳統文化。實踐性強、個性和特色突出,造成其來源廣泛、渠道眾多,中藥飲片品規和標準極其複雜。

例如王不留行,北方習用麥藍子種子,炒制後入藥;而南方則習用薜荔果生切後,曬乾入藥;例如柴胡苗,四川、貴州基層醫生習慣用其發汗退熱,效果良好,但其它地區就很少使用;有醫生喜歡用炙甘草,有人喜歡用生甘草,還有人喜歡用甘草梢。

中藥的這種複雜多變特徵,在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下,『坐堂醫』醫藥合體,靈活多變接地氣,實戰效果良好。但一旦到了現代大工業階段,中藥原料『一地生產供全球』,一個產品動輒幾千噸的原料投入。傳統的經驗鑑別方法已無法滿足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要求,沒有統一的規範和標準,怎麼可能保障原料安全和穩定供應?

其次是中藥質量標準與中藥文化本身的矛盾

社會生產力進步,需要大規模中藥工業化體系支撐;而中藥工業化生產,必須要明確的標準和規範。

然而,一方面,這種標準和規範的誕生,無論是出發點、頂層架構還是標準制定者,多是基於西化思維(即要求準確的數學評價和指標),認為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另一方面,這樣的數碼化標準,適用於大批量工業化生產,但未必適用於中醫臨床。

例如,中醫經過數千年實踐,對中藥有『六陳』(陳皮、半夏、枳殼、麻黃、狼毒、吳茱萸)的傳統要求,以增強藥效降低毒副作用。但這些關鍵要求,不但在各版藥典中根本沒有體現,反而要求顏色越好看、含量指標越高越好。麻黃,要求『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鹽酸麻黃鹼和鹽酸偽麻黃鹼的總量不得少於0.80%』。

這些基於西方工業化生產理念誕生的質量評價體系,在當前發展階段,不但與中醫藥文化『象思維』的哲學根源格格不入;更嚴重脫離中醫臨床實戰。國家藥典委員會的數百位專家當中,來自中醫臨床的專家不足3%,可以說是『聊勝於無』——中藥的真正使用者,卻不能掌握中藥話語權,就像戰士對手中武器性能不能有評價權一樣,實在是『咄咄怪事』!

因而,自從中藥藥典標準誕生起,就爭議不斷甚至飽受詬病,也很難被中醫特別是實戰派中醫所認可;在管理層面,中醫和西醫思維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主管部門自己都攪不清,下面執行層面更是莫衷一是。

最終導致中藥市場關係的嚴重借位

這種不合事宜的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實際上並未解決中醫臨床『綠色、道地、個性化』的用藥需求,更沒真正保障用藥質量,最終導致中藥飲片市場關係的極度畸形和扭曲。

比如說,國家給飲片廠制定了嚴格的二氧化硫殘留量檢測方法和限量標準,最終卻導致花樣百出的脫硫方法誕生,大量難以檢測出來的還原氧化劑被使用;再比如說,針對醫生對道地藥材的迫切需求,家家飲片廠都宣稱來源道地,靠譜嗎?全國春砂仁消費量超過2600噸,整個陽春市的春砂仁產能不到10噸(僅在春灣、永寧鎮和蟠龍村少量種植),你們那些春砂仁都來自哪裏——而我們的藥典標準,又如何保障和體現了這種道地性?

這種管理和標準的嚴重脫離中醫實踐,又怎麼能讓臨床醫生放心、主動去使用正規渠道飲片?

舉一個簡單例子:商品A:亳州市場2年生改良白朮初加工切片,批發價為24元/公斤;商品B:廣州的飲片廠在亳州買回商品A,加上檢測、對照品、包裝、稅務和利潤後,批發價格通常在55元-75元;商品C:道地的浙白朮選裝切片,在廣州出口市場批發價格,僅為36元/公斤。

如果你是中醫生,你會選擇哪一種?我肯定會想方設法尋找『商品A』『商品C』——否則,就憑你一紙GMP證書,就加我兩三倍的成本,而且還不是道地、高效的產品,憑啥要我遵守這種不合理的規矩?

結果是,小的用藥單位或個體醫生寧可自己找藥,或直接違規使用非正規渠道飲片;大一點的醫館和需求方,則尋找有資質企業,去飲片廠裏貼個牌加個包裝,走一圈了事——這也是亳州『灰色飲片』市場近年來興旺發達的原因——有需求就有買賣,便宜實惠,要啥規格、要啥價位都有。

更悲催的是,你以為飲片廠就掙了大錢?他們同樣叫苦連天。2017年,全國中藥飲片企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只有4.5%左右,大量飲片廠處於瀕臨倒閉的邊緣。2018年3月-5月份,亳州當地主動提出停止經營的飲片企業,多達近70家。

總結下來就是——主管部門拿着一大堆不切中醫實踐的標準和規範,違背市場規律,人為大幅增加飲片管理和流通成本,結果造成多方共輸局面。

亳州市場的風雨飄搖,正是這種共輸局面的縮影。再進一步講,亳州市場屢遭打擊,也只是當了這種扭曲市場關係的『替罪羊』而已。

三、合理的市場關係,必須以需求倒逼優質飲片生產

什麼樣的市場關係才是良性的、合理的?

非常簡單——尊重客戶的需求,讓消費者來定位產品!

對中藥來說,最具話語權的消費者和客戶就是中醫生。因為,中藥能否治好病,決定着他們的口碑和醫術水平;決定着自身醫館和診所的生死存亡;更決定着,中醫和中藥能否在實戰中汲取經驗相互驗證,從而薪火相傳,完善發展——好中醫用好中藥,是天經地義,無需監管和逼迫,他也會這麼幹!這種內在的品質需求,最終又將倒逼生產供應端,跟着中醫臨床實戰,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這才是市場經濟規律的正確體現。

而主管部門和標準制定者該如何定位呢?

首先,應回歸自身『管理就是服務』本質,市場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解決,不要純粹迷信或迷戀行政手段。從發展的角度,為中醫藥產業賦能而不是相反;更不能『沷髒水連孩子一塊倒掉』。

其次,應多從中醫角度去思考中藥,把中藥標準和規範的話語權,交還給中醫實踐。在當前科技水平下,弱化化學評價指標,強化中醫藥傳統評價方法(如原產地、種源、採收時間、加工方法等);弱化含量唯一論,強化對農殘、重金屬殘留、黃麴黴素等有害物質的檢測和防控。尊重中醫傳統,並落實在全程溯源、閉環流通體系建設中,讓臨床中醫用的明白,用的放心。

例如,中醫有『六陳』用藥需求,不妨就研究一下『陳』藥的鑑別標準是什麼?廣東新會和四川金堂的3年陳皮、5年陳皮和20年陳皮,如何鑑定和區別?麻黃越陳越好,那麼在含量指標上,就應該根據3年-5年的麻黃中麻黃鹼含量,限定最高和最低區間,而不是當前的越高越好。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臨床中醫更要樹立『醫藥合一』觀,知道自己用的每一種中藥的歷史和淵源、傳統品質評價方法,以及歷代醫家臨床用藥經驗,從而把好用藥質量最後一道關。『靠人不如靠己』,切不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因為,除了你們,任何人都不是利益最攸關方。

(筆者為本網特約評論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I版權聲明

本文源於『中藥材天地網』,作者/傅青主,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