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運河千秋·汴河對古代開封城的影響 劉春迎教授在河南博物院的演講 ...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5-12 20:50|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609| 評論: 0|原作者: 劉春迎|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劉春迎 1967年生。1989年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歷任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開封市文物局局長等職,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河南大學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河南大學 ...

劉春迎 1967年生。1989年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歷任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開封市文物局局長等職,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河南大學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河南大學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出版【北宋東京城研究】【考古開封】【揭秘開封城下城】等學術專著多部。

遊客在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景區遊玩。新華社發

河南開封博物館收藏的【清明上河圖】(複製品)局部。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一位市民在北京故宮參觀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新華社發

河南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考古發掘現場(2017年攝)。新華社發

市民遊客在河南省開封市龍亭景區參觀遊覽。新華社發

演講人:劉春迎 演講地點:河南博物院 時間:二〇一八年三月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講述一條河與一座城的歷史姻緣,這就是汴河與開封。

從歷史角度來說,古代開封是一個和運河特別有緣的城市。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將國都由安邑(今山西夏縣)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並在此開鑿了開封城市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鴻溝,把黃河水系和淮河水系連接起來,使千裏中原變成水陸通道,促進了大梁乃至魏國的繁榮,掀開了開封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頁光輝篇章。不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大將王賁引軍攻魏,『引(黃)河(鴻)溝灌大梁』,大梁城遂在滔滔黃水中化為廢墟。

秦滅魏後,大梁城由於大水淹沒和戰火毀壞,名城大都的繁榮景象變成了滿目淒涼,城市地位急劇下降,開封地區也由此進入了長期衰沉期。

隋唐大運河:開封復興之匙

開封的再次復興始於隋煬帝時期大運河的開通。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煬帝繼位後,於公元605至610年間,開鑿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全長4000餘裏,成為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運河中段通濟渠因為是利用古代汴水改造而來,亦稱汴渠,它西通河洛,南達江淮,是運河最主要的河段。『汴渠,在縣(指浚儀縣,秦、漢、南北朝時開封名稱)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莨盪渠……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於泗,達於淮,自江都宮入於海。亦謂之御河,……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開封在隋代又稱汴州,坐落在汴河北岸,系隋王朝東都洛陽與西都西安溝通江淮的東大門,就是因為汴河的緣故,當時的汴州很快成了南北物資的匯聚之地,進而駛入了城市發展的快車道。

進入初唐,通濟渠更名廣濟渠,開封一帶仍稱汴河,系南來北往商旅漕船的必經之地,『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汴河日益成為大唐王朝的生命航線。唐代的開封仍居汴河要衝,『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左淮右河,抱負齊楚,濁流浩浩,舟車所同』,交通樞紐地位愈加凸顯,城市日趨興旺,被譽為大唐王朝的『王室藩屏』,是兩京之外規模最大的城池,也是文人墨客的趨游之地。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曾相邀同游汴州,在汴又恰逢高適,三人結伴遊覽,同登開封吹台,懷古賦詩,成為一時盛事,更成了千古佳話。【新唐書·杜甫傳】對此記載曰:『甫少與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時任汴州刺史的李勉組織擴築汴州城,把汴河圈入了城內,此舉對開封的經濟發展和商貿繁榮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運河和開封城的關係更加緊密了。唐代詩人王建在【汴州紀事】一詩中曾這樣寫道:『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詩中的『津橋』即指汴河上的州橋,位於當時汴州城的正中心,這首詩描寫的正是州橋附近的汴河兩岸商業貿易一派繁榮景象。

汴河與開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歷數秦、漢、隋、唐等代,我國封建社會的都城選址,長期都在關中地區的西安和伊洛地區的洛陽之間徘徊。但是自從唐代『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隨着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向江南轉移幅度加大,已經逐漸形成了『軍國費用,取資江淮』『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的經濟新局面。大運河溝通南北之後,西安、洛陽作為政治中心的優勢地位,日益受到運河沿岸都市經濟優勢地位的衝擊。而地處運河要衝的汴州,藉助自身的漕運樞紐地位,最終得以取代西安和洛陽,成了後續的五代各王朝、北宋以及金的定都之地。

汴河漕運的便利決定了開封成為五代、北宋統治者擇都的首選之地。自東南沿海至開封,皆一馬平川,江南物資通過運河到開封相對方便,而自開封以西至洛陽、西安等地,則由於地勢問題漸趨丘陵和山區,海拔落差陡增,漕運船隻西行需要穿山越嶺、逆流而上,輾轉而至,難度自然加大。【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以東京(開封)城內的相國寺橋為界,以東汴河上的橋樑皆如【清明上河圖】所繪『虹橋』之制,形似飛虹,單孔無柱,可通大型舟楫,而自相國寺橋以西如州橋等則均為平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在開封境內的東西差別都如此巨大,整個漕運向西的運力自然大打折扣。正因如此,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溫才選擇在開封稱帝建梁(史稱後梁),使開封成為新形勢下我國古代都城『東漸北移』的一個重要節點。後晉石敬瑭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雖複選洛陽為都,但再三對比洛陽與開封兩地利弊後,於次年便詔令遷都汴州,在遷都前後的兩封詔書中,均強調『今夷門重地,梁苑雄藩,水陸交通,舟車必集』『今汴州水陸要衝,山河形勝,乃萬庾千廂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可見後晉遷都汴州的原因之中,汴河因素仍居首位。後周時期汴州作為東京『華夷輻輳,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世宗於顯德三年(公元956年)重新規劃、擴建了東京外城,為北宋在開封的定都奠定了堅實基礎。北宋時期『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東京城之所以能成為『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更是與汴河漕運休戚相關。正如時人所謂:『有食則京師可立,汴河廢則大眾不可聚,汴河之於京師,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區溝洫水利同言也。……大眾之命,惟汴河是賴。』

北宋滅亡後,受戰火影響,汴河作用大減。經過靖康年間,『汴河上游為盜所決者數處,決口有至百步者,塞久不合,乾涸月余,綱運不通,南京及京師皆乏糧』。後來南宋與金朝南北對峙,汴河從此被雙方分佔。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宋高宗為了『務要不通敵船』,下令開決汴河,並燒毀所流經地區的汴河諸堰。隨着汴河的斷流和廢棄,金代之後,開封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沒落,其作為都城的歷史也徹底終結。

如此算來,有『八朝古都』之稱的開封,其中有六朝是伴着唐宋時期大運河的通暢而定都開封的。

一條河帶給一座城的革新

我國古代的城市發展,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沿襲着坊(住宅區)與市(商業區)分設制度,這其中以唐代的長安城最為典型,當時的唐長安城,城內住宅區被25條縱橫大街井然分割成整齊的110坊,坊四周築高大圍牆,坊門定時啟閉,商業區只有東市和西市,由官方集中管理,其他地方則嚴禁市場交易。這樣的坊市結構城市,在城市商品經濟活躍的時期,活力自然受限。

自唐代汴河被圈入開封城後,汴河對開封城市的劇烈的影響就開始了。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封城內的汴河水門、岸邊、橋頭等處很快就成為市場貿易的鬧市之區。後世學者從唐王建『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劉禹錫『四面諸侯瞻節制,八方通貨溢河渠』等詩賦的描述中,均能發現當時商貿活動繁盛背後的運河因素。宋人釋文瑩【玉壺清話】記載,後周時期的東京城中已是『淮浙巨商貿糧斛賈,萬貨臨汴,無委泊之地』,大臣周景還在東京城內汴河岸邊『起巨樓十二間……邀巨貨於樓,山積波委,歲入數萬計』。

北宋時期,東京城內汴河沿岸的商業氣息更加濃郁,整個京城南半部尤其濃烈,汴河上的糧倉、碼頭、橋市、草市比比皆是,【清明上河圖】中重筆描繪的許多館驛、茶樓、酒肆,也均沿汴河岸邊徐徐展開。在湯鼎筆下,橋市也較唐代更加喧鬧,『橋頭車馬鬧喧闐,橋下帆檣見畫船。弦管隔花人似玉,樓台近水柳如煙』。【宋會要輯稿·食貨志】描述東京城市場時還有『南河北市』一說,即指東京城南部的市場多集中在汴河沿岸。後來,東京城還逐漸形成了『河橋上多是開鋪販鬻,妨礙會及人馬車乘往來,兼損壞橋道』的局面,以至於當時的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對市面嚴加整頓,『詔在京諸河橋上,不得百姓搭蓋鋪占欄,有妨車馬過往』。東京城中由於汴河而出現的河市,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地域坊市壁壘,而且還突破了古代城市對時間的限制,例如位於東京城中心汴河岸邊的州橋夜,市『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干脯……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傳統坊市制度下古代城市中的『宵禁』制度已不見了蹤影,北宋時期的東京開封,成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座著名的不夜城。

總之,唐、宋之際的開封,先是以運河橋市為中心,形成與市、河平行的商業街,並沿運河兩岸而伸展,運河與平行的市街構成城市新的成長軸線。隨着『街市』的發展和坊巷中商業交易的開展,逐漸形成大街小巷的交通網,於是大街小巷的結構就代替過去『街坊』的結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這樣說,隋、唐之際洛陽、西安城形成的那種規矩平整、結構嚴謹的封閉性坊市結構體系,延續到了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的東京城中,是被一條汴河逐漸沖開的。

汴河雖逝 影響猶存

從汴河被圈入汴州城之日起,汴河的特質就直接限制了城內主要街道的走向,界定了部分重要城門的位置,從而影響了汴州城的結構佈局和方向。

汴河是溝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非一般城市的景觀河可比,唐代擴築汴州城時,始將汴河包羅城中,築城時必然會受到汴河的制約。汴河兩岸的街道與運河平行,城的方向尤其是南北城牆的方向和運河方向一致,這樣的佈局結構才更加合理。此後,歷代開封城或利用汴州城直接改造而成,或對其部分牆體向外拓展而成,或依此在其外圍擴築而成,可謂一脈相承,千年沿襲。近年來開封城和汴河故道的考古發現表明,唐汴州城之後的歷代開封城均不是正方向,其南、北城牆約東偏南14度,這就是汴河的力量,這種走向與歷史上開封城內的汴河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

汴河自金代斷流,繼而在明代被黃河泥沙堙塞淤平。但是,消逝的汴河仍舊對近、現代的開封城市發展具有影響力,只有在新城區建設後才逐漸擺脫汴河的『挾持』,重新恢復了北方地區平原城市坐北朝南、橫平豎直的佈局形態。而老城區因為受到開封城牆的限制和框定,其城市基本格局和街道走向仍然保持和延續着唐、宋時期運河城市的特點和遺風。特別是在開封『城摞城』歷史現象的影響之下,消逝的汴河賦予開封的這些特點,較歷史上其他的運河城市更加明顯和突出。

如今,在開封城區內外的地平線以上,人們再也看不到汴河的蹤跡了,甚至生活在這座古城裏的大多數人,恐怕也已經不知道唐宋時期的開封城曾經是一座典型的運河城市了。但是,汴河,這條早已在歷史上消逝的古老運河,卻依然和開封城有着割捨不斷的關係,仍舊在開封地圖上保留着自己的年代印記。比如唐、宋時期的州橋遺址,仍深埋在今開封城正中心的中山路之下;州橋遺址兩側汴河故道附近的街道,仍然保持着唐汴州城時期的位置和走向;甚至於今天開封城牆上的宋門、曹門和大梁門,其名稱和位置也均源自唐汴州城。以上種種不是汴河卻皆因汴河的歷史遺存,連綴起來,能夠讓後世的我們,依稀可以一窺往昔汴河的繁盛光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