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藥外貿出口回暖 2017年出口36億美元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8-2-8 00:00|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954| 評論: 0|原作者: 張東風|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1版

摘要: 本報訊 2月6日,記者張東風從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獲悉,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7年,中藥類出口金額36.40億美元,同比增長2.07%,植物提取物市場活躍,出口額20.10億美元,同比增長4.33%,中成藥出口2.50億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本報訊 2月6日,記者張東風從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獲悉,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7年,中藥類出口金額36.40億美元,同比增長2.07%,植物提取物市場活躍,出口額20.10億美元,同比增長4.33%,中成藥出口2.50億美元,同比增長11.03%,中藥材及飲片出口持續負增長,同比下降2.23%。顯示中藥類外貿出口正在回暖。

2017年中藥出口至118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地區既是中藥出口的傳統市場,也是主要市場。前三季度美國市場取代日本成爲我國中藥出口第一市場。

按照外貿的特點和歷史分類,中藥出口主要形式是中成藥、中藥材、保健品和提取物。目前,我國中藥出口已由以中藥材爲主逐漸轉爲提取物爲主。

我國對日本、韓國中藥出口主要是提取物和中藥材飲片,除普通的提取物出口外,主要是用於日本的漢方藥原料;對韓國的提取物出口主要是用於其保健品和化妝品的原料。美國作爲最大的提取物市場,提取物主要用於膳食補充劑和食品添加劑生產,並且對原料需求一直保持比較旺盛態勢。我國對歐洲出口主要是提取物,主要市場分別爲德國、西班牙和法國。

中成藥在國外仍然是以華人圈消費爲主,市場容量增幅有限。歐盟是世界上最大植物藥市場,也是我國中成藥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之一。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原歐盟十五國中成藥出口額爲500.53萬美元,同比增長8.73%。而對歐盟東擴十二國出口額爲235.96萬美元,同比增長3.59%。

另外。根據統計,2017年前三季度,中藥進出口貿易中增減幅度較大的主要品種有,燕窩進口量4.8萬公斤,同比增長84.89%;鹿茸進口量48.6萬公斤,同比增長22.88%,98.30%的進口量來自紐西蘭;我國人參出口量117.8萬公斤,同比下降18.36%,下降原因主要是日本和歐洲市場需求減弱。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醫藥產業增速隨之降低。中國醫藥行業已從之前的快速擴張時代進入結構優化時代,在這種背景下,中藥企業主動求變,紛紛制定國際化戰略,謀求轉型升級,進入國際市場是優質中藥企業的升級路徑之一。中藥企業參與國際註冊及認證者逐漸增多,在主流醫藥市場註冊步伐加快。隨著中醫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以立法的形式得到承認,中國中藥企業先後在新加坡、古巴、越南、阿聯、俄羅斯等國註冊產品。另外,以神威、蘭州佛慈、地奧集團等爲代表的一批中藥企業,近年來主動申請國際高端認證,希望通過認證方式獲得進入歐美等主流醫藥消費市場的優先權,並已初顯成效。

同時,近年來部分走在國際化前端的中藥企業開始通過投資併購等方式建立在全球市場的營銷網絡。2013年天士力投資182萬歐元收購荷蘭海得寶管理有限公司下屬的荷蘭神州醫藥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荷蘭神州天士力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開創了中醫藥領域海外併購的先河。同仁堂集團於21世紀初已在英國建立合資公司,並先後在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國創辦獨資或合資分店。2016年11月,同仁堂通過收購在南非約翰尼斯堡成立非洲中心,在約翰尼斯堡、比勒陀尼亞、德班三市同時開設了5家門店。

醫藥服務貿易的旺盛增長也爲中藥『走出去』助力。隨著醫藥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細分,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醫藥生產合同外包服務、醫藥銷售合同外包服務等新業態逐漸興起,正成爲我國中藥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新形式。中醫藥服務加快『走出去』步伐。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派出中醫臨床醫師約2000人,占外派醫療勞務人員總數的60%。超過60家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中醫醫院、中醫診所、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中醫藥研究中心等,年接診量達到25萬人次。

總體來說,2017年醫藥貿易國際市場需求企穩回升,出口額穩步提升,我國醫藥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形成,醫藥貿易發展形勢總體向好。

(A)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