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我们今天如何对话博物学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8-1-31 09:29|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572| 評論: 0|原作者: 于翠玲|來自: 中华读书报

摘要: 2017年12月8日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促使我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基础,思考如何与研究科学哲学、西方博物学的专家一起,共同对话博物学文化这个主题。     一、以两位隐者为中介对话自然 ...

2017年12月8日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促使我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基础,思考如何与研究科学哲学、西方博物学的专家一起,共同对话博物学文化这个主题。

    一、以两位隐者为中介对话自然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博物文献,还是西方早期的博物研究,都涉及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这里仅列举两位与自然对话的隐者作为典型,一位是中国的陶渊明,一位是美国的梭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描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审美画面。但他描写的菊花是什么品种,他看到的『飞鸟』又是什么鸟,没有人去追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情趣在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境界是由多种物象自然关联而呈现出来的瞬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且『会心处不必在远』。

梭罗的故事和思想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介绍到了中国,1940年的〖改进〗杂志连载了白石翻译的美国学者T·德莱塞的文章〖梭罗的思想〗,还附有〖梭罗略传〗,次年出版了〖梭罗〗一书(『世界大思想家丛书之三』,改进出版社1941年)。文章评价『他不欢迎专门化或专门的学识,因为他认为这些并不跟人与自然现象的相对关系相符合』。他认为『人是大地的产儿』,『是宇宙的一分子』。梭罗是1845年搬到瓦尔登湖畔隐居的,他的〖瓦尔登湖〗近年来在中国又有几种译本出版,受到读者欢迎。

两位隐者相隔1500多年,我们今天透过陶渊明的影子去观看,会觉得似曾相识——梭罗就是美国版的陶渊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位崇尚自然的隐者不期而遇。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和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不止于此。两位哲人各有其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却殊途同归,特别耐人寻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观念表达了人对非自然生存状态的自觉反省和自我矫正,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与先贤对话、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也是博物人生的生动教材。

    二、以民国学者为桥梁沟通中西

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博物文化,但是没有博物学这个学科。借鉴民国时期学者的视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博物文化与西方博学科对接的过程。例如,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指出:『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他将中学与西学对比,又说学问本无中西,本无新旧。那么,〖诗经〗〖尔雅〗〖离骚〗都可以看作古代的博物文献。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与文学有共同的源头。1914年中国的〖博物学杂志〗创刊号发表薛凤昌〖中华博物学源流篇〗一文,追溯了『吾国博物学源流之大概』。1918年蔡元培为〖植物学大词典〗作序,也提到中国的植物文献『〖尔雅〗之释草木虫鱼鸟兽及本草是也』。而胡朴安1928年出版的〖诗经学〗一书有一篇专门谈『〖诗经〗之博物学』。

在当时中西对话、古今对话的语境下,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的『科学』尺度,梳理中国的典籍文献,将中学与西学相提并论。其实中国古代的博物『多识』之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与利用显微镜考察自然对象的博物科学,是没有渊源关系的。值得反思的是,由于西方博物学科的教材进入中小学,中国传统的综合的博物文化就此中断。我们今天提倡复兴博物学,应该进一步追溯中国本土的文化源流,不仅与古人对话,也与民国学者对话,但不必拘泥于西方的『科学』尺度了。就当今的博物图书编写而言,与其用西方博物学去解读诗经、楚辞、唐诗等文本,不如呈现古代『多识之学』与咏物文学的内在关联。

    三、以博物文化为主题突破学科

在当今全面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博物之学作为国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传播空间。从孔子所谓『多识』之学到近代提倡的中华博物学;从陶渊明到王维、苏轼、辛弃疾等向往自然的文人,许多收藏在古籍中的文字、图像文献都可以活起来,为我们讲述中国的博物人生、博物文学、博物故事,让我们体验『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交流,感悟大自然所蕴含的『真意』。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地球村』。

从博物文化的角度来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不是简单的怀旧心态,而是『地球村』的共同话题。什么是自然?在水泥建筑的丛林中,如何找回『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博物文化蕴含着哲学思辨、诗意情怀、人文精神,源远流长,生机无限,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危机,批判现实,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因而,中国源自诗教的『多识』之学具有重新阐释的价值,也是世界博物文化、生态文学的一种重要样本。

博物文化在今天已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刘华杰等学者从科学哲学领域出发,大力提倡复兴博物学,已经初见成效。分别于2015年、2017年举办的博物学文化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博物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图书、绘画、影像、教育活动等形式,呈现出博物文化丰富多彩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一个生气勃勃的博物文化群体正在集结起来,突破了学科分割的樊篱,走向了『复得返自然』的广阔天地。围绕博物文化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先贤对话,与现实对话,也与未来对话。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