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甲骨文傳承的中華基因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7-12-29 10:04|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765| 評論: 0|原作者: 宋鎮豪|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地下出土的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3000年前殷商時期的政治制度、王室結構、社會生活、經濟生產等方方面面,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史研究價值。從1899年發現至今 ...

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地下出土的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3000年前殷商時期的政治制度、王室結構、社會生活、經濟生產等方方面面,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史研究價值。從1899年發現至今,經海內外學者們近120年來前赴後繼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奧秘逐漸揭開,甲骨學已然成為一門舉世矚目的學科。

甲骨研究成就卓越

甲骨文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四大新發現』之一。2013年,甲骨文首次進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今年,甲骨文更是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誌着甲骨文重要的國際地位,甲骨文已經成為文化自信的一種象徵。

甲骨出土數量有多少?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教授在【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一文中認為,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出土總數約計15萬片。對此數據,有學者認為或在10萬片左右,而根據我們的調查,結論是只多不少。

20世紀的【甲骨文合集】與【甲骨文合集補編】等集大成性著錄集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推動甲骨文和甲骨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仍有不少遺漏和疏略。一批國內收藏大宗甲骨文的單位,往往只是部分被著錄。而散落民間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數量也相當可觀,很多都沒有機會得到專業性整理和公布。

進入21世紀,甲骨文材料的全面保護、整理、研究與著錄,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開展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構建電子數字化甲骨文字形庫、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大資料、雲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立項……10多年來,隨着一個個大項目相繼開展,殷墟甲骨文進入了全面整理研究的新時期。

有序地將各地大宗甲骨文藏品進行徹底整理研究與著錄公布,通過整理促進研究,推動交叉學科協同探索,有利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甲骨學科建設,加強甲骨文遺產的保護與人才培養。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藏甲骨、歷史所藏甲骨、北京大學藏甲骨、上海博物館藏甲骨、上海朱孔陽藏戩壽堂舊拓、安陽張世放藏甲骨、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甲骨、旅順博物館藏甲骨、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等都已經整理出版,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和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等諸家單位所藏甲骨,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整理與研究。

目前,甲骨藏品搶救性保護措施有望逐步落實,甲骨文研究已呈專題化、系統化、數字化和跨學科性,甲骨學術史研究趨於精準化,甲骨文與甲骨學研究中的種種新問題有望得到解決,相信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擴大在公眾層面的認知普及度,凝聚國民的自豪感與自信心,為增強中華古老文明的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傳承前景有隱憂

甲骨學自其產生至今,已經出現了許多令人驕傲的可喜成就,但是其作為冷門學問,傳承前景有隱憂。

第一,甲骨保護有待加強。首先,傳統墨拓有傷甲骨,需要對甲骨加強清理和保護;墨拓技術的新成果,也應該大力推廣與使用。其次,甲骨需要精心封裝。以天津博物館藏甲骨為例,雖然很多大片甲骨是用盒子單獨封裝,但還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甲骨只是用紙包裹一下就混裝進一個盒子裡。甲骨是可能消失的瑰寶,值得我們以更妥善的方式加以保護。

第二,人才缺乏是甲骨學傳承的一大困境。甲骨研究是一門絕學,需要坐冷板凳,不僅涉及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訓詁學、古天文曆法等相關學科,還需要掌握一些動植物等的基本知識,比如分辨骨頭和龜板,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學。楊向奎老先生以前告誡年輕學子說:『你們來了,要練就十年不下樓的功夫。』對於甲骨人才培養的要求十分嚴格,但是現在,甲骨學已經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困境。

比如墨拓工作。現在好的墨拓技工已經很少了,像何海慧這樣技藝熟練且能改進創新的人才,已經非常稀缺。但是墨拓對於甲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前期步驟,拓本能直接影響研究成果,所以墨拓這一環節需要眾多技藝純熟的人才,可這恰恰是目前不具備的。甲骨學想要長期興盛,必須依靠眾多人才的不斷傳承。

第三,當前的學術成果考評往往強調成果快產出,這不太符合甲骨學的學術規律,甲骨學需要提倡『十年磨一劍』的學術精神,靠短平快是難出成果精品的。同時,學術成果的發表也是甲骨學的一大難題。

(作者:宋鎮豪,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