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明代外交·一視同仁 咸樂其所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7-12-28 10:44|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019| 評論: 0|原作者: 張兆裕王雅潔|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明朝與周邊及世界許多國家有着廣泛的交往,譜寫過對外交流的輝煌篇章,也經歷過曲折和低谷。其外交繼承了傳統朝貢外交模式,又注入新的內容。在新航路開闢後,明朝朝貢外交受到挑戰,在逐步成為世界經貿交往重要組成 ...

明朝與周邊及世界許多國家有着廣泛的交往,譜寫過對外交流的輝煌篇章,也經歷過曲折和低谷。其外交繼承了傳統朝貢外交模式,又注入新的內容。在新航路開闢後,明朝朝貢外交受到挑戰,在逐步成為世界經貿交往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失去了主動融入、引領世界潮流的機會。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法古哲王之道,飛報四夷酋長,使知中國之有君』,開啟了對外交往之路。朱元璋明確表示對各國要『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即對各國平等相待、彼此各得其所,以期達到『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的目標。秉承這個理念,洪武時期友好交往成為中外關係的主導原則。

明朝仍然沿襲了傳統的朝貢外交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朱元璋強調『際天所覆,皆朕赤子』,各國對明朝應有尊崇的態度,具體表現包括朝貢和『通音問』等。事實上,明朝更看重的是朝貢的象徵意義,而不是朝貢的物品,認為關鍵在於心誠。

在確立朝貢體制的過程中,朱元璋表現出天下共主的責任意識,對各國事務比較關注,但始終強調各國自行處理內部問題,即『聽彼自為聲教』。明初外交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制定了『不征之國』的國策。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宣諭群臣,海外各國『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因此,『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他的這個思想在【皇明祖訓】中得到進一步明確,除『西北胡戎』外,其他包括朝鮮、日本等在內的15個國家被列為不征之國。朱元璋認為,『限山隔海』的各國『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因此後世子孫不可自恃強大,貪一時戰功。確定不征之國,表達了洪武時期的外交在保證本國安全的前提下,與周邊及各國睦鄰友好、和平共處的願望。

朱元璋的外交理念和實踐奠定了明朝外交的基礎,其政策也得到後世的繼承。明成祖說:『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推古聖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遠邦異域,咸欲使之各得其所。』這與朱元璋的外交理念是一致的。

永樂時期的朝貢外交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明王朝通過持續的遠航,密切了與各國的關係,招徠了大批朝貢國家,各國朝貢之使充溢京城館舍,其中僅國王親至明朝的就有11位,而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一次來朝的就有16個國家、1200人。從而譜寫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壯麗篇章,成為明代外交最為輝煌的時期。

頻繁的朝貢外交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如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在向當地國王或酋長宣詔和賞賜後,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與當地民眾進行貿易。在阿丹,『開讀畢,國王即諭其國人,但有珍寶許令交易』;在祖法兒,其國人皆將乳香等『來換易紵絲、瓷器等物』。而各國來朝貢的目的之一也是與明朝進行貿易。

永樂時期,明朝在周邊各國友好交往中發揮了很大的主導作用。首先,支持各國通好。永樂二年(1404年)有暹羅去琉球通好的船隻飄到福建海岸,當地官員沒收了貨物。朱棣聞之說:『不幸遇風,正宜可憐,豈可因以為利!所司其治舟給粟,俟風便遣赴琉球。』其次,調節各國間的糾紛,保護弱者。永樂元年占城使者入賀朱棣即位,並控訴被安南入侵擄掠之事。朱棣遣使前往安南,賜以絨錦、織金文綺等,並告誡安南王要息兵修好。暹羅在地區事務中恃強凌弱,引起各國不滿,並報告明朝。朱棣即敕諭暹羅國王說:『占城、蘇門答臘、滿剌加,與爾均受朝命,比肩而立,爾安得獨恃強拘其朝使,奪其印誥?』讓其送還使者,歸還搶奪的印誥。此外,明朝還對阻隔海上通道的海盜進行打擊,如鄭和剿滅海寇陳祖義等,保持海道暢通,保護商旅往來。永樂時期的外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遠方萬國,無不臣服』,但也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如過於強調『厚往薄來』政策,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負擔。

宣德以後,明朝外交政策進行了較大調整,招徠朝貢者的航海活動只在宣德後期進行過一次,而對陸路朝貢使團的管理也持續加強。成化時期,明憲宗與一些官員試圖恢復航海活動,但遭到朝臣的抵制而作罷。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葡萄牙船隊發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弘治十一年(1498年)左右,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闢了東西方之間的新航路。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滿剌加,明朝朝貢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就此丟失。新航路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也使明朝的朝貢外交體系面臨着新的挑戰。

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國王派出的使臣乘船到達廣東,這是明朝與西方使者的第一次接觸。廣東官員奏聞朝廷,得旨令其回國。後幾經曲折,使臣始終沒有獲得覲見皇帝的機會,最終在嘉靖時病逝於中國。

兩國首次交往的失敗,固然有葡萄牙使團在明朝境內的一些惡劣行徑造成不良影響的原因,而根本上則在於明朝視葡萄牙為朝貢體系的破壞者而予以回絕,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其維護原有朝貢體系的一次努力。為此,明朝還出台政策,『不齎勘合及非期而以貨至者,皆絕之』,這就阻斷了葡萄牙等歐洲國家與明朝正式交往的可能性。隨之而來的,是海上走私貿易的發達,以及海上貿易集團對沿海地區的騷擾。

此後,明朝廣東地方政府明確了葡萄牙商人居住澳門的政策,隆慶初年明朝在福建漳州開放海禁,允許民間出海貿易。但直到明末,明朝中央政府始終沒有與西方國家建立正式關係,而原來朝貢體系中的國家或被殖民者占領,或受到重重阻撓,能夠繼續保持往來的漸漸只剩下朝鮮等少數周邊國家。

明代的朝貢外交經歷過輝煌,也遇到了挑戰,其面對風雲變幻的時代而固守始終不變的理念,最終失去了主動融入世界潮流的機會,這段歷史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朝貢外交是當時相關國家共同認可的模式,明朝統治者一視同仁、各得其所的外交思想,既視天下為一體,彼此存在廣泛的關聯,又強調彼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體現了廣闊的視野和胸襟,有利於人類的團結與世界的和平。這是寶貴的思想財富。

明朝外交的成功,積極主動、勇於開拓是重要原因。特別是鄭和七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廣泛傳播了中國文化。在眾國林立、國情各異的情況下,為了共同的利益,有條件的國家應該有所擔當,共謀發展。同時也必須堅持國際交往中的雙贏原則。只顧本國利益,將失去國際夥伴;一味『厚往薄來』,難免影響自身發展,永樂時期外交政策的負面影響即為明證。

明中期以後朝貢外交遇到的困境,顯示出統治者對變化了的世界反應遲鈍,以及對外部世界變化過於消極的接受態度。儘管在新的國際大勢沒有充分顯現之時,要求明朝人對正在變化的世界給予準確預測是不現實的,但與外界保持經常性接觸,而不是抱殘守缺,才能把握世界發展的大勢,並積極調整和應對,最終形成新的應對方式和外交模式。

    (作者:張兆裕,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雅潔,系廊坊師範學院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