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柳長華·要把中醫藥看好了守住了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12-20 00:00| 發布者: 新聞周刊| 查看: 2676| 評論: 0

摘要: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來源丨鳳凰網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步伐日益加快,柳長華亦喜亦憂:『喜的是中醫藥越來越被世人接受、認可;憂的是很多時候,走出國門的中醫藥似乎是白白走了出去,並 ...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鳳凰網

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步伐日益加快,柳長華亦喜亦憂:『喜的是中醫藥越來越被世人接受、認可;憂的是很多時候,走出國門的中醫藥似乎是白白走了出去,並沒有帶回應有的利益。』  柳長華是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自2000年以來,柳長華先後主持『中醫古籍文獻數字化研究』、『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重要課題。  這些研究項目,正在改變中醫藥『口號』式的保護局面,並且令中醫藥的傳承人、老字號們瞻望到『柳暗花明』的生機。  並非知識產權專家的柳長華何以將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得有聲有色?在他眼中,知識產權保護對中醫藥的創新發展有着怎樣的價值?  

從青蒿素的收益說起

【瞭望】:你並沒有知識產權的研究背景,為何會鎖定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方向?

  柳長華:我為中醫藥打抱不平。比如,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為例,到目前為止,與青蒿素有關的專利都不在中國。更直白地說,青蒿素雖然成功了,但它在利益上和中國沒有任何關係。按照國際上披露來源、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則,我認為與青蒿素相關的專利都是基於傳統的創造,來源於我國傳統醫學知識,但我國卻沒有因此獲得任何收益,這很不公平。我覺得,在中醫藥走向國際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的利益在哪裡?從現在的情況看,中醫藥在國外基本沒有利益,也就是賺個吆喝。  【瞭望】:你認為應該從青蒿素中分一杯羹?  柳長華:當然不是分一杯羹這麼簡單。我們要的是國際上對中醫藥的尊重,要的是對中醫藥價值的承認。要尊重中醫的生命觀、疾病觀、藥物觀、診療觀,因為她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  現在有觀點主張,中醫藥的發展就是要不斷發明、發現像青蒿素這樣的化學藥。但我認為,這種主張忽略了最核心、最要害的問題,就是按照這種觀點發展,中醫藥以後還能不能存在?還能不能保持其本色、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瞭望】:發現更多像青蒿素這樣的中藥不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目標嗎?  柳長華:按照現在的理解,中醫藥現代化其實就是用化學藥的方法研究中藥,用『科學』的語言解釋中醫。但在我看來,中醫藥現代化所體現出的是中醫藥的可利用價值,並不體現中醫藥的核心價值。  【瞭望】:你的意思是,中醫藥現代化的路走偏了?  柳長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中醫藥需不需要創新、需要什麼樣的創新。  通常認為,中醫藥要發展創新,也要保持傳統,所以大家從各自立場出發,各說各話。比如,站在新藥開發的立場上,人們會講中醫藥需要科技創新,但如果站在中醫藥生存和傳承的角度,人們又會講中醫藥並不需要科技創新,反而需要保持其本色。這就造成大家對中醫藥創新的理解非常擰巴,也非常矛盾。  在我看來,中醫藥有自己的、傳統的創新方式。甚至可以說,中醫藥的歷史就是不斷發展、創新的歷史。正是張仲景、皇甫謐、李時珍等一代代中醫人的創新,才推動了中醫藥的發展和豐富。但是,這種傳統的創新方式現在不被認可。在現代社會,人們理解的、接受的、認可的創新,其實已經狹窄到科技創新。甚至可以說,人們對『科學』的態度實際上是一邊倒的,對傳統的態度也是一邊倒的。這就導致『科學』的語言、『科學』的技術、『科學』的方法把中醫藥肢解了、扭曲了。

繼承創新是『源』

【瞭望】:這是不是意味着,中醫藥的當務之急是繼承傳統,而不是科技創新?  柳長華:中醫藥創新的問題曾困惑我很久。最近我得出的結論是,對中醫藥而言,繼承就是創新。過去我們的提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我認為這二者有本質上的不同。  【瞭望】:為什麼繼承就是創新?  柳長華:對傳統文化而言,繼承、創新的主角都是人,繼承需要人,創新也需要人。可以想象,一旦知識被傳承人繼承下來了,那麼創新自然也就在其中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一代代中醫人都在用傳統方式對中醫藥進行創新、發展。【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本草綱目】都是創新,並且這樣的創新也是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的創新。  【瞭望】:那麼,你如何看待科技創新和繼承創新的關係?  柳長華:簡單來說,科技創新是『流』,繼承創新是『源』。  中醫藥當然需要科技創新、工業創新,但這種創新是『流』,日本人能做,韓國人能做,美國人也能做,而且這種創新目前還不是我們的長項,但是,來自中醫藥源頭的繼承創新,則是我們的長項。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繼續鼓勵創新,鼓勵國人用國際通行的知識產權制度進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把中醫藥源頭的資源保護起來。那麼,如果別人再對基於中醫藥源頭的資源進行創新,其創新越多,就應該跟我們分享更多的利益。  【瞭望】:目前中醫藥『源』上的保護現狀如何?  柳長華:直到現在,這塊蛋糕也還是免費的。也就是說,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免費用。坦率地說,目前我國在『流』上的保護工作做得比『源』上好。『源』本來是我們的長處,但反而『源』上獲得的保護資源要少。如果說投入保護的經費是有限的,那麼當然應該把有限的資金、資源投入到更有價值的『源』上去。因為『源』可以給我們帶來更穩定的收益。  【瞭望】:你的意思是,『流』的路狹窄,可大家都走這條路;『源』的路寬敞,反而走的人少。這會不會是因為『流』的路雖然狹窄,但它好走,『源』的保護、創新工作更困難?  柳長華:『源』上的保護、創新並不困難。如果說困難,也是因為我們缺乏認識、缺少對傳統的尊重。  不客氣地講,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並不那麼尊重。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大概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就是說中醫藥已經用了2000多年了,它一定是落後的、一定是需要創新的。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  不過,如果現在還是死抱這套觀念,主張中醫藥落後,恐怕多少有點不合時宜,畢竟時代已經變了。現在的主流思潮是文化多樣性、提升傳統文化的話語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藥的發展,其實是和認不認同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自不自信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科技創新上急於追趕,可能顧頭不顧尾,把傳統的東西丟在後面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兩頭兼顧,特別是我們有優勢的源頭資源,要懂得它的價值,別認為它過時了,一定要把它看好了、守住了,否則真的就可能被別人掏沒了。  

改革『不合時宜』的中醫藥政策

【瞭望】:中醫藥『源』上的保護包括哪些工作?  柳長華:所謂中醫藥源頭資源的保護,就是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包括發布保護名錄、保護條例等。近年最重要的舉措是搶救性地調查、登記民間醫藥,經過登記後進入國家保護名錄的民間醫藥,相當於獲得了一個名分,以期能夠較好地生存、傳承和發展,合法地為百姓服務。  【瞭望】:這會不會跟現行執業醫師法對執業醫師的認定發生衝突?  柳長華:對傳統而言,很多被我們視為非法的、不『科學』的東西其實是好的,至少它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如果用這個標準看,我倒想問,為什麼不讓百姓歡迎的東西生存?為什麼要把百姓歡迎的東西視為非法?  過去中醫一直是有門檻的。所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它講究的是父子傳承、師徒授受,可以說是經過幾代人的積累、沉澱、總結,才有可能成長出一個像樣的醫生。現在,我們比照西方的樣式,讓學生在大學裡學5年就可成為合法醫生,傳統的父子傳承、師徒授受則在一夜之間變成非法,理由只是這些傳承、授受的民間中醫沒有學歷、不懂西醫和外語。  【瞭望】:除了中醫執業資格的認定,也有觀點反對將西藥的製藥標準作為中藥的標準,你怎麼看?  柳長華:以前人們也常說中醫藥的標準制定要跟國際接軌,這些年說得少了,這就對了。  中藥當然是有標準的,中藥的標準講的是性味。可以說,我們世世代代都在用這種標準控制中藥的質量,並且其效果還很不錯,以至於我們的製藥老字號延續幾百年不倒。比如600多年的鶴延堂、300多年的同仁堂等,這種情況在世界範圍內也僅在中國出現。如果不是它們做的藥安全有效,怎麼會生存得這麼久?  可是突然有一天,中藥的標準變了,它不再講究性味,開始講究成分。比如藥典對中藥的鑑定就是通過成分。這麼一改麻煩來了,所謂某某藥含某某成分應不少於多少,其實,這個成分是不是這個藥的有效成分並不確定,又丟掉了傳統的標準,中藥的安全有效令人擔憂。  舉個例子,懂中藥的都知道阿膠越陳越好,1年以內的阿膠最好不要吃,因為剛煉製出來有火毒,吃了會上火,但在『西藥講保質期,所以中藥也必須講保質期』的思路下,阿膠被強制性地打上保質期。這不生生壞了阿膠這味藥嗎?所以說,按照成分來衡量中藥是一條死胡同,中藥隨時可能被敲打,中藥講成分無異於自掘墳墓。  執業醫師法也好,藥典也罷,其實它們都是在西方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制度。可惜我們不加鑑別,沒有經過仔細分析,沒有論證其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合適,就用來套中醫的人才培養、中藥的生產製造,這才出現諸多問題。  【瞭望】:如果不是藥典,那麼中藥的標準會是什麼?  柳長華:中醫藥的標準應該是綜合的。也就是說,要把傳統古籍文獻、中藥老字號、中醫醫院和民間醫藥的經驗結合起來。最重要的是,中藥的標準不是唯一的,不是國家標準就一定好。從歷史上看,中藥炮製、製劑的標準是多樣的、地方性的、個性化的。  這些年,我們聽多了振興中醫的口號,但是在振興中醫的口號下,中醫藥持續生存發展的境況仍然不容樂觀,所以我們還是要實實在在去做一些有利於中醫藥生存傳承的實事。我想,如果【傷寒論】等古籍文獻能夠進入中醫藥的保護名錄,如果中醫傳承人、中藥老字號能夠因為我們的政策看到曙光,那麼,所有那些只想無償占有中醫藥的人就該睡不着覺了。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新聞周刊』,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