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關注·我們與水怎樣相伴

國學新聞

2017-12-19 09:17| 發布者: admin| 查看: 1383|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獲得『重大田野考古獎』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尼格婁水下岩洞考古現場。資料圖片 12月8日—1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關注水與古代文明的關係。布萊恩·費根作爲本屆論壇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以出版眾多影 ...

獲得『重大田野考古獎』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尼格婁水下岩洞考古現場。資料圖片

12月8日—1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關注水與古代文明的關係。布萊恩·費根作爲本屆論壇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以出版眾多影響深遠的考古學通識著作而知名,他的最新著作就包括【靈丹妙藥:水與人類的歷史】。『千萬年來,人與水的關係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近些年,考古學和其他很多學科的研究越來越多觸及這一複雜話題。氣候變化、人口遷徙、宗教信仰、科技革新都會體現在水的利用與管理中,並在各類考古遺址中有所呈現。』

以費根的講座『水與人類的歷史』來結束此次論壇無疑是完美的,但考古學家關於水與古代文明的討論顯然意猶未盡。

10000年前農業出現的地方就出現了水井

在進入農業社會之前的數百萬年間,自然降水是狩獵採集社會仰賴的唯一水資源。考古學家關心,除了河流與泉水外,新石器時代的人們怎樣尋找水資源。

10000年前人類就和今天的我們一樣知道地下水的存在。賽普勒斯和以色列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古人挖掘的距今10000年的水井,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約瑟夫在『從新石器的水井到歷史時期的水利系統』的演講中,爲我們講述了更新世末期至早全新世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8500年間,位於撒哈拉沙漠北緣的西南亞地區,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增長、氣候變化的多重壓力下,如何通過開挖水井和水渠的方式來應對雨量的不足,而這正伴隨著農業的起源。『我們會思考,新石器時代的人爲什麼需要挖水井,大概有兩種原因,一是也許有一個持續的乾旱時段,導致地表極端嚴重缺水;二是當時農業起源後人類開始馴養動物,動物的馴化用水會污染地表水甚至傳播疾病,導致人類不得不尋找地下水。』

水不僅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而且是世界上眾多文明中崇拜的對象、文化表徵的載體。本屆論壇圖標的設計,就體現了水在人類精神信仰體系中的重要性。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荊志淳介紹說,用三滴水構成的圖案,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其實代表了三種文明,分別是希臘愛琴海文明的青銅獅首水器,狀似饑渴;另一個是商代的青銅水盤,內飾各種水生動物,比如龍、龜、魚、水鳥等,另外一滴水則是瑪雅文明中水神的代表水蓮。

5000年前的良渚就有世界領先的水利工程

此次世界考古論壇應外國考古學家的要求,專門設立了中國考古專場,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最新考古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向大家介紹了良渚考古的最新進展,考古顯示在良渚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1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說明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設之初,知道在流域的上游、中下遊興建不同類型的水利設施。在部分壩體的關鍵位置,良渚人通過『草裹泥包』的方式堆壘加固,這種工藝類似現代人抗洪時用草包或編織袋裝土築壩,不僅增加了壩體抗拉強度,讓水壩不易崩塌,也加快了堆築速度,在良渚時期已成爲臨水建築的常用工藝。

『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具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不同的功能。』劉斌介紹,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極易形成山洪,對下游平原的良渚遺址形成直接威脅。而良渚水利工程通過高、低兩級水壩,將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解除了洪水威脅。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遺址中的高壩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降水,即可抵禦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壩內則是一個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據現存的10米壩高推測,可形成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這些年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越來越多注意到水與古代文明的關係,除了良渚,除了漢唐長安城的水利系統,考古工作者還在陝西周原遺址發現了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乾渠與支渠,爲不同遺址的不同遺蹟找到了有機聯繫,也爲更好地理解周人擴張與水源的關係提供了資料,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供水系統的空白。

今年『世界考古論壇獎』頒布了10項重大田野發現獎和9項重要研究成果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石家河遺址聚落考古獲得重大田野發現獎,代表黃河流域最初國家形態的陶寺遺址、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劉莉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合著的【中國考古學: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獲得重要研究成果獎。

這些項目涉及人類起源、人群遷徙、文化交融等重大考古問題,當然也包括水與人的關係。正如費根多次強調的,『當今,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水是一種普通、豐富的日用商品,但是歷史卻告訴我們只有恭敬待水,視水爲靈丹妙藥的社會才能持久。』這也許正是此次論壇吸引了眾多考古學家參與的原因,畢竟考古學家在面對每一個遺址、每一種考古文化面貌時都會不由自主地考慮到水的利用與使用。(本報記者楊雪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