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民日報·下一代中醫在哪裡 ?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12-13 00:00| 發布者: 白劍鋒| 查看: 1208| 評論: 0

摘要: ■來源丨人民日報『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後繼無人。也許不出50年,中醫不需要被別人取消,就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這是一位老中醫的感慨。此語並非危言聳聽,而是點中了中醫人才培養的要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西醫從業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來源丨人民日報

『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後繼無人。也許不出50年,中醫不需要被別人取消,就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這是一位老中醫的感慨。此語並非危言聳聽,而是點中了中醫人才培養的要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西醫從業人數約550萬人,而中醫只有40萬人左右,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20%。目前,我國主要是一批50歲以上的中醫苦撐危局,有志於中醫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中醫正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

中醫高等院校是中醫人才的搖籃。然而,即便是在這裡,中醫教育也面臨著西醫化的命運。學生1/3時間學西醫,1/3時間學外語,1/3時間學中醫,已經成爲普遍現象。一些中醫經典課程不斷被刪減,甚至淪爲選修課,而西醫理論卻日漸強化。很多學生外語和計算機水平很高,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修養卻很差,有的讀不懂【黃帝內經】、【傷寒論】,有的甚至連基本的藥性賦、湯頭歌訣也不會背誦。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層次越高,離中醫特色越遠。很多中醫研究生不在中醫理論基礎及臨床實踐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醫的模式,研究細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動物實驗。說是『中西醫並重』,實際上是『重西輕中』。結果,很多學生畢業後既不懂『望聞問切』,也不會開方配藥,名爲中醫,實爲西醫。一些專家尖銳地指出:『現代中醫教育把學生變成了中醫不精、西醫不通的半成品,培養了一批中醫的掘墓人。』話雖偏激,卻不無道理。

以師帶徒、師徒傳承的師承教育,是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數千年來,這種模式造就了很多醫術精湛的名家。口傳心授、因材施教,成爲中醫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師承制培養的中醫雖然水平很高,但由於西醫知識不足,過不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關,無法取得合法資質,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醫維生。他們沿襲家族傳承模式,一些『絕招』往往不願公開,很多具有重要價值的驗方因此失傳。

中醫人才青黃不接,還與中醫院不景氣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大部分中醫院生存艱難。由於中醫藥收費低廉,體現不了中醫的技術含量,大量中醫院不得不棄『中』姓『西』,診斷治療幾乎與西醫院沒有差異。例如,對於閉合性骨折病人,運用中醫正骨手法,不僅痛苦小、療效好,而且價格便宜。但是,很多中醫院爲了多賺錢,已經放棄了傳統的正骨手法,改用創傷大、費用高的西醫手術治療。

而針灸、按摩等傳統中醫項目,其收費更是低廉,甚至連成本也無法彌補。在這樣的體制下,很多中醫辛苦一生,卻家徒四壁;而西醫不僅社會地位高,且收入可觀。面對如此反差,年輕一代自然不願堅守中醫了。

在中國醫學體系中,中醫和西醫如同鳥之兩翼,缺一不可。相對於西醫而言,中醫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有人斷言:如果中醫不能薪火相傳,隨著老一代中醫紛紛故去,中國將只能成爲教科書上的『中醫故鄉』,甚至連中醫人才也要從日本、韓國引進。倘真如此,我們將愧對祖先。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鵲華佗早已遠逝,下一代的扁鵲華佗又在哪裡?思古觀今,誰又能不爲中醫的命運憂心忡忡呢?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作者/白劍鋒。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