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投稿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卢茜:司马迁笔下平民化的孔子

国学投稿

2017-12-8 17:53|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4053| 評論: 0|原作者: 卢茜|來自: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 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直至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孔子的形象已经具有了神的特质,包括孔子的不寻常的个人形象以及人们所认 ...
司马迁笔下平民化的孔子(二)


齐鲁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劝说鲁定公:“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两国外交会盟,基本礼节不可或缺。

孔子为人: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闇闇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可见,孔子对于仁与礼的遵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成年之后,时时刻刻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继承并拓展了儒家重礼重德的传统,修其身,盛容饰,彬彬有礼;治其国,贵轻有等,长幼有序。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仁爱之,,以仁构成维持礼的内核,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如果说,孔子儿时作为嬉戏模仿的“礼”是外化于行的话,那么成年后传播的“仁”则已内化于心。他以礼来确立社会秩序,规范国家的礼仪法度,以仁来关怀社会,树立伦理观念。而“仁与礼”就是孔子学说的内在精神,这也正是后世人们推崇孔子的依据。

忠君、重礼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修为,也是统治者们为其建庙祭祀、封号加身的重要缘由,统治者们希望依托孔子之名,强化封建统治的力量。而孔子的形象能够为士人阶层所敬佩,更多的是由于他的人格。在《孔子世家》中,他选取了诸多民间故事,其中不乏有民间对孔子形象的“娱乐化”,将孔子面临窘境时的狼狈之相描写的活灵活现,借此来突出孔子面对困境依旧从容淡定,历经挫折毫不退却,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例如,司马迁记录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最能体现出孔子的处穷之道,与三个弟子的精彩问答,也被认为是体现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君子固穷”,就是说,君子即使处于困厄之中,也要坚守自己的处事原则不动摇,随环境变更而改变自己处事原则胡作非为的人与小人无异。司马迁以孔子与子路面对困境的不同表现两相对比,孔子主静,子路主动,动静之间突出孔子安贫乐道的品格。在其后与子贡、颜回的问答中,更是体现了孔子的大儒风范。孔子以“仁者未必信,知者未必行”帮助子路走出自我怀疑的困境,教导其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他批评子贡委曲求全的思想,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赞赏颜回坚守人道,“不容然后见君子”的态度。这正是百姓们所希望看到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因材施教,能够为私塾学校老师树立典范,而孔子颠沛流离中依旧坚持不懈,胸怀大志,即使处在艰难之中也能谈笑风生的情怀,也能够启发后世读书人,无论是求官路上还是求学路上,都怀着一颗坚定的决心,迎难而上,不放弃不妥协,最终取得所希冀的东西。


1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