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孟子『久假而不歸』的王霸之辨

國學新聞

2017-12-7 10:53| 發布者: 楊海文| 查看: 1939| 評論: 0

摘要: 【孟子】13·30的字數不多,但從王霸之辨的角度看,它在孟學史上的解釋難度非同小可。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是一部分,『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是另一部分。後 ...

【孟子】13·30的字數不多,但從王霸之辨的角度看,它在孟學史上的解釋難度非同小可。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是一部分,『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是另一部分。後一部分是難點之所在。

先看第一部分。【孟子】8·19談到舜『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朱熹(1130—1200)的【孟子集注】卷8曾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於心,而所行皆從此出。非以仁義爲美,而後勉強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此則聖人之事,不待存之,而無不存矣。』所謂『勉強行之』『安而行之』是孔子的說法,出自【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再剝一層筍子,我們知道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論語】16·9)

以孟解孟,『性之』是『由仁義行』;以孔解孟,『性之』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同理,『身之』是孟子說的『行仁義』,是孔子說的『學而知之』『利而行之』。聯繫【孟子】14·33說的『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來看,『性之』亦即『性者』,『身之』亦即『反之』。『性之』是說堯、舜做人做事,自然而然,不假外求,水到渠成;『身之』是說湯、武做人做事,戰戰兢兢,氣養浩然,行守規矩。『性之』的境界高於『身之』,這是孟子的本意。

再看第二部分。從道德評價的角度看,從堯、舜與湯、武到五霸是走下坡路,從『性之』與『身之』到『假之』亦然。按照剛才那種以孔解孟的思路,我們能說『假之』就是『困而學之』『勉強而行之』嗎?

【孟子】3·3說過:『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講王霸之辨,基調是尊王黜霸,但有沒有給霸道留下哪怕是一點點的空間呢?既然只靠拳頭難以服人,行霸道的人不傻,就會把仁義加進來,亦即以力假仁。我們能說這是『困而學之』嗎?你再看看:把仁義加進來以後,成就的不是小國,而是大國。我們能說這是『勉強而行之』嗎?

孟子那個時代叫作戰國時代。如果以力假仁做到極至,這個大國不就是整個天下嗎?孟子不是孜孜以求天下『定於一』(【孟子】1·6)嗎?所以,孟子說五霸『假之』並不是貶義的,而是隱隱約約寄予了某種期望。但是,朱熹未必贊成這一看法。其【孟子集注】卷13說:『言竊其名以終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孟子說『假之』,朱熹說『竊』,兩者的含義完全一樣嗎?

假者,借也。我們試把孟子說的『假之』換成以下情形:有件東西,所有權一直是張三的,使用權一直在李四那裡。李四爲何一直使用這件東西?蓋因他經過張三的同意,把東西借來了,但再也沒有歸還。既然張三同意把自己的東西借給李四,那麼,即便李四再也不歸還,我們能說李四是偷嗎?朱熹把『假之』理解爲『竊』,有過度解釋的嫌疑嗎?

問題來了:我們能把仁義比作實實在在的一把鋤頭、一頭牛嗎?假如可以,仁義究竟是誰的?有沒有一個叫張三的是仁義的主人?然後,李四從他那裡借來仁義?這類提問顯然不是好的提問,甚至會讓提問者陷入死胡同。按照孟子的邏輯,仁義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仁義是具體的抽象、抽象的具體,聖人能把抽象的仁義轉變爲具體的仁政。五霸之前,堯、舜、湯、武治國理政,靠的就是仁政。所謂『假之』,是說五霸出於自身利益的權衡,同樣拿仁政來打理國家。

真正的問題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就客觀而言,假如五霸一直拿仁政來治國,再也不行暴政,那麼,久而久之,仁義會變成五霸自身擁有的東西嗎?『黑五霸』會蛻變爲『紅五類』嗎?另一方面,就主觀而言,在『久假而不歸』的情形下,五霸最終會把仁義當成自己真實擁有的東西嗎?若是如此,『黑五霸』不就成了『紅五類』嗎?

論客觀,朱熹說『竊』;論主觀,朱熹說五霸『不自知其非真有』。換成大白話,五霸再怎麼努力行仁義、行仁政,也是白搭。說到這一點,黃宗羲(1610—1695)堪稱朱熹堅定的盟友,其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孟子師說】卷1『齊桓、晉文之事』章就說:『王霸之分,不在事功而在心術:事功本之心術者,所謂「由仁義行」,王道也;只從跡上模仿,雖件件是王者之事,所謂「行仁義」者,霸也。』

回溯思想史,有些思想家並不把王霸之辨看成固若金湯的銅牆鐵壁。揚雄(前53—18)的【法言·孝至】說:『假儒衣、書,服而讀之,三月不歸,孰曰非儒也?』在此,從假到真,三個月就夠了。孟子說的『久假而不歸』,至少不止三個月吧?趙岐(?—201)說:『五霸若能久假仁義,譬如假物,久而不歸,安知其不真有也。』(【孟子正義】卷27錄)你客觀上行仁義,主觀上就有可能把仁義當成自己的東西。趙岐的曖昧之意躍然紙上,但骨子裡呢?他顯然是肯定五霸最終在主觀上也會把仁義當成自己所有的東西。

朱熹的【孟子集注】卷13注云:『舊說,久假不歸,即爲真有,則誤矣。』這是含沙射影地批評趙岐嗎?注意,趙岐只是骨子裡肯定,而『即爲真有』是千真萬確的肯定語氣。那麼,朱熹是在批評同時代的思想哥們張栻(1133—1180)嗎?張栻的【孟子說】卷7曾說:『若使其久假而不歸,亦豈不美乎?夫假之者,未有不歸者也。使其假而能久,久之而不歸,則必有非苟然者矣。是必因其假而有所感發於中,而後能然也。至其不歸,則孰曰非已有乎?有之者不繫於假,而繫於不歸也。孟子斯言,與人爲善,而開其自新之道,所以待天下與來世者,亦可謂弘裕矣。』張栻說【孟子】13·30是孟子『開其自新之道,所以待天下與來世者』,不就是『即爲真有』的意思嗎?

在金代的王若虛(1174—1243)看來,張栻『其說甚好』,朱熹『陋哉斯言』。其【滹南遺老集】卷8【孟子辨惑】還說:『天下之人不能皆上性,君子多方教人,要以趨於善而已。故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皆在所取,以爲成功則一也。若如朱氏之言,自非堯、舜,舉皆徒勞而無益,誰復可進哉?方渠未成書時,嘗有此義,質於南軒,南軒答之如今所說,而卒從己意。甚矣,好高而不通也。』這番話說得有點絕:前面一半,旨在呼應張栻說的孟子之『弘裕』;後面一半,揭秘了朱熹沒有採納張栻之說的思想史往事。

如果有興趣,再加上有時間,任何人都可以拿【孟子】13·30說的『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寫出一本不薄的小書。思想史是聚訟紛紜的歷史,不會有標準答案。要問我的意見,我只能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性之』『身之』『假之』的成分:首先有至親之情。天生就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小孩,這是『性之』。所以我們離不開家庭,一定要重情。其次有人倫之禮。『克己復禮爲仁』(【論語】12·1),後天的修養、踐行十分重要,這是『身之』。所以我們離不開教化,一定要講禮。第三有社會之法。它們原本不是自己的,而是借來後再也沒有歸還,慢慢變成自己的美德,這是『假之』。所以我們離不開管理,一定要守法。

我們的一生短暫、甚至不免有些侷促,但這三種成分缺一不可。我們必須切記:『性之』『身之』『假之』均以仁義爲本。現代社會既需要以德治國,更需要依法治國。仔細掂量一下,你能不清楚管理、『假之』占有多大的人生分量嗎?你借得越久越好,甚至一輩子不歸還,此乃孟子之喜;你借一下就還回來,甚至根本就不借,此乃孟子之憂。至此,我也終於在朱熹、張栻之間做出了自己的抉擇。

(作者爲中國孟子研究院尼山學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