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牢記使命,紮實傳承發展中醫藥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11-17 00:00| 發布者: 休竹客| 查看: 1124| 評論: 0|原作者: 韓 靜|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摘要:     11月1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培訓班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東區會議中心開班。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強作動員報告指出,要緊密結合中醫藥工作實際,推進十九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11月1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培訓班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東區會議中心開班。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強作動員報告指出,要緊密結合中醫藥工作實際,推進十九大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閆樹江主持開班儀式。

    此次培訓班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按照中央的要求組織的,旨在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部署動員,切實把直屬機關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

    王國強要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機關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銳意進取,毫不鬆懈,紮實做好『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各項工作。各單位各部門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結合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出了全面部署,並明確了『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戰略部署,各單位各部門要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對中醫藥工作的要求。

    王國強指出,一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持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要始終堅持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既要在完善國民健康政策中作出有效的制度設計和安排,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又要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堅持中西醫並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健康權益。要準確把握黨中央作出『兩個階段』重大戰略安排帶來的機遇和條件的變化,推動中醫藥各項工作向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兩個階段』的重大戰略安排來謀劃,向聚焦『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來擺布,不斷理清發展思路,完善發展舉措,科學確定中醫藥的發展目標,確保中醫藥工作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步調一致、目標明確、戰略協調。

    二要以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激發和釋放中醫藥『五種資源』的活力和潛力。要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中醫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中醫藥健康服務更加多元和更高的需求,以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進中醫藥領域的深化改革,擴大中醫藥健康服務供給,保障人民群眾享有中醫藥服務的權益。要大力激發和釋放中醫藥『五種資源』的活力和潛力。在衛生與健康領域,要按照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的工作部署,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優化中醫藥健康服務,完善中醫藥健康保障,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在經濟領域,要全鏈條、全環節、全要素開發我國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拉長產業鏈,促進大融合,發展新業態,為經濟快速增長『固本培元』『壯筋續骨』。在科技領域,要立足服務創新性國家建設,把科技創新擺在中醫藥發展的核心位置,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和理論自信,突出中醫藥特色和優勢,推進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在文化領域,一方面要保護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庫,另一方面要堅持古為今用,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藏在古籍、用在臨床、融入生活的中醫藥健康理念、方法和技術更好地服務人民健康。在生態領域,一方面要大力倡導中醫藥蘊含的自然生態觀念,引導人們尊重生命、順應自然、熱愛自然;另一方面要加強中藥材保護和利用,充分發揮中藥材種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荒漠化治理、精準脫貧中的作用,在還生態以自然美麗中提升中藥材的供給和保障水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機關及直屬單位(不含中國中醫科學院)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國中醫科學院及二級院所領導班子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社會組織黨委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各直屬單位基層黨支部書記參加培訓班。

    培訓班為期兩天,將通過開展專題報告、收看學習宣傳片、分組討論學習體會等形式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