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依託學科 推動『兩創』·國學學科化建設·新時代的浙學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7-11-13 09:36| 發佈者: 光明日報| 查看: 1863| 評論: 0

摘要: 杭州西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訪談嘉賓: 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黃靈庚(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教授) 王錕(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聖華(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教授) 特邀主持: 張涌 ...

杭州西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訪談嘉賓:

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黃靈庚(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教授)

王錕(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聖華(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教授)

特邀主持:

張湧泉(浙江大學資深教授、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院長)

張湧泉:我們知道,浙學雖以地域命名,卻是一種有着全國性影響的學術文化。浙學研究起步較慢,但實際影響很大,特別是南宋以後,隨着杭州成為國都,浙學躍升為主流學術或主流文化,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非常重視浙江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要深入研究『浙學』,弘揚和傳承浙江的歷史文化。當時省委省政府組織中國社科院、浙江大學、浙江社科院的有關專家學者圍繞浙學進行了討論。吳光先生還做過一場以浙學為主題的講座,我們先請吳光先生談談。

吳光:那是2005年的事了。講座主要講了兩大問題:一是以儒學為主導,談了一些關於中國哲學的基本看法;二是關於浙學研究,浙學這一概念的來龍去脈、內涵、基本精神,以及跟浙江精神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對浙學的重視,可以從幾件具體的事上看出來。先說黃宗羲。我們召開『黃宗羲民本思想研討會』,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發來了一封賀信。再一個,總書記至少有20多次講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我曾經協助浙江省策劃了一套『廉政鏡鑒叢書』,總書記為這套叢書寫了序,。

張湧泉:我們推動浙學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定要努力工作,力爭寫好浙學這篇時代大文章。

吳光:就我個人而言,浙學方面的工作主要有:第一,進行2000多萬字的文獻整理工作。比如【黃宗羲全集】(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還有我主持整理的【王陽明全集】(與錢明、董平、姚延福合作編校),從1992年出版至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後印行了十餘次,影響比較大。後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們(錢明為主)編校的【王陽明全集(新編本)】,增加了三分之一內容,以及對陽明後學的研究內容。

張湧泉:這兩個版本的【王陽明全集】有什麼區別?

吳光:有區別。上海古籍版的【王陽明全集】主要是以隆慶本【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但又增加了兩卷內容,由原來的38卷改編成41卷(其中原第31卷上、卷下分立兩卷),但基本是【王文成公全書】的內容。浙江古籍版的【王陽明全集】就增加了好多內容,收集了過去錢德洪他們編【王文成公全書】時剔除的許多內容。這些東西雖然價值不是很高,但我們下了很多功夫收集,尤其是錢明。然後把王陽明同時代和陽明後學論王陽明的資料,如傳記、行狀、碑銘等作為附錄編進去,因此從篇幅來講比上海古籍版增加了1/3,但從研究的角度來看,與上海古籍版差不多。因為增加了許多散佚的詩文,比較全面,所以浙江古籍版對於完整研究王陽明的生平、事跡還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後面的附錄有參考價值。所以這兩者有不同的特色。有一年,台灣戴璉璋教授訪問浙江,我提出合作整理、出版【劉宗周全集】,戴同意了。最後由我和戴兩人共同主編,由陳剩勇、何俊等幾個人一起點校,該書將近300萬字。後又出版了我主編的【馬一浮全集】,在浙江古籍版3卷本基礎上增加了內容,尤其是增加了馬一浮在浙江圖書館抄【四庫全書】記錄的許多東西,還有馬氏家族的資料,大多是掌故性的東西,篇幅由3卷本擴展為6卷本。另外,我還主持了【清代浙東經史學派資料彙輯】,共12本650多萬字。以上這些文獻加起來有2000多萬字。

第二,從理論上論述了浙學的歷史淵源和思想內涵。我最早提出『王充是浙學的開山祖』這一觀點。1993年,在浙江永康舉行的陳亮思想研討會上,我提出王充是浙學的源頭,是浙學的開山祖。到本世紀初(2004年起),我對浙學做了狹義、廣義和中義的區分,對它的內涵作出定義,提出浙東史學派是浙東經史學派這一觀點,提出『大浙學』。所謂『大浙學』,是以兩浙經史之學為主的一個概念,但又不僅僅是經史之學,還包括文學、自然科學、方志學等,都屬於大浙學的內容。但我在學術定義上還是持中義的浙學觀。

第三,從正面論述了浙學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價值,把浙學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求實』『批判』『兼容』『創新』八個字,對王充的『實事疾妄』、葉適的『崇義謀利』、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重在行』、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思想主旨的概括都是由我首先提出的。

張湧泉:我們講浙學,倡導國學,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定要有豐厚的文獻支撐。浙江作為文獻大省,從南宋以來,著述豐碩。這是一塊出大師、出思想、出理論、出傳世之作的沃土。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浙江先賢著作達兩萬種,總數是【四庫全書】的3倍以上,可以說群星璀璨、光耀寰宇。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共列舉了中國歷史上25位思想大家,其中就有王充、黃宗羲、魯迅三位浙江先賢,這是我們浙江的光榮,也是我們浙江人的驕傲。這些年來浙江師範大學在浙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成果斐然,特別是黃靈庚老師。下面我想請黃老師對浙學文獻整理研究的現狀、意義和未來走向發表高見。

黃靈庚:2000年的時候,金華市政府讓我整理【呂祖謙全集】,此前,我對呂祖謙不熟。在研讀呂祖謙文獻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呂祖謙的學問很大。由於呂祖謙的交遊涉及朱熹和陸九淵,我又去看這兩人的資料,發現他們之間的學問,既出於一源,又有所差異。呂祖謙代表的『浙學』,和朱熹的『閩學』、陸九淵的『心學』鼎足為三,形成了南宋學術的基本格局。這也是我進入浙學的過程。我所理解的浙學與吳光等先生有些不同。吳先生把浙學分為『大浙學』『小浙學』及『明清浙東學』,着眼於地方特徵,是屬於一地區的學術文化;而我認定的『浙學』是作為一個學派,一種學術思潮的面貌出現的。浙學真正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是從南宋呂祖謙開始的。當然南宋以前的不能說不是浙學,只是沒有形成氣候,即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學派。如王充,能否算浙學?有人希望把浙學的歷史拉長,以為歷史越長越好,甚至有的上溯至河姆渡文化。浙學與河姆渡文化有什麼關係呢?

界定浙學,不能局限於地域,應該把它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體背景下去考察。如果這樣,浙學只能從南宋開始,其開創者是呂祖謙。理由是,這個學派不但和朱、陸鼎足而立,而且一直影響着後世學術。後來,我整理【金華叢書】,發現呂祖謙的學問對元代、明代、清代的學術影響都很大,後人在總結學術史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把學脈追溯到了『呂成公』。時下講南宋浙學,多講到永康陳亮,對呂祖謙講的不多,似乎南宋浙學以陳亮為主。實際上,陳亮是呂祖謙學生輩,在當時絕不能與呂祖謙相提並論。我覺得這是浙學研究的偏差。後來,我整理【衢州文獻集成】,發現衢州歷史上的許多學者也都提及呂祖謙。我認為對浙學的界定,不妨參考一下黃宗羲【宋元學案】。黃宗羲的眼光比較客觀公正,學理、學脈都梳理得非常清楚。我們也一定要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不要過分強調地方性。這不是抬高了浙學,而是貶低了浙學,即把一個本是大中華的主流學術,變成了一個地方性學術。浙學在中華傳統學術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浙學研究要從整理文獻起步,這點很重要。在浙師大,張湧泉、李聖華都重視整理文獻,這是研究浙學的基礎。比如,我整理了黃宗羲的【明文海】,才知道以前統計【明文海】的作者人數、篇數都是錯誤的,讀那些介紹、研討【明文海】的論文,就懷疑作者是否真正把【明文海】讀完過。我準備把原來的【呂祖謙全集】擴大為【呂祖謙全書】,增加1000多萬字,現在已列為浙江省出版『浙江文叢』的重大選題。同時,我們要整理『北山四先生』的文獻,他們不僅是宋元朱子學的正脈,而且涵攝了南宋的浙學,也是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整理研究都遠遠不夠,這很可惜。希望吳光先生能通過增補【明文海】等文獻把【黃宗羲全集】擴大為【黃宗羲全書】。文獻整理,定位要高,要出精品,要能傳世。這裏,我必須說一下,整理【呂祖謙全集】,編【金華叢書】,地方政府的支持很重要。浙師大的浙學研究機構一定要培育人才、引進人才,讓這個陣地堅持下去,讓一代人、兩代人不斷承續下去。

張湧泉: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能不能對浙江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文獻做更徹底的整理呢?前幾年,我們曾提出了一個浙學創新工程的方案,包括撰寫浙學通史、浙學文獻編年,編纂浙江四庫全書、浙江文史讀本,推出浙學經典叢刊,以及大力開展浙江地方文書的收集等。其中浙江四庫全書擬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影印。金華、衢州、寧海等地叢書的整理出版,為浙江四庫全書的編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套集大成叢書的編纂,將打造浙江古代典籍大型書庫,為振興浙學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可謂功德無量。浙學創新工程的提出引起了浙江省相關政府部門的注意,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合作支持,共襄盛舉。只有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我們才能把浙學的旗幟舉得更高,把浙學研究推向前去,建設精神富有的文化浙江。

打響浙學品牌,既需要有基礎,也需要有路徑。下面請王錕老師結合浙學研究的歷史,談談浙學創新性的傳承、發展需要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兩創』實踐的途徑。

王錕:首先要說的是,作為晚輩後學,我對浙學的學習研讀是在吳光、黃靈庚、張湧泉等先生引導下進行的。我曾經梳理過百年來的浙學研究史,發現浙江籍的學者對浙學研究用功最多。尤其是吳光先生,作為浙學研究的前輩大家,可以說幾十年來孜孜不倦於浙學研究,對浙學研究貢獻很大。特別是他對浙學的幾個經典看法,比如說他對浙學內涵的廣義、狹義、中義三分法;還有他將浙學的淵源追溯到王充;他以『實事疾妄』『崇義謀利』『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兼容並包』來概括浙學的精神,有首倡之功,具有鮮明的『吳氏風格』,以至於我們後來的不少學人引用它而不說明來源,但一看就知道是吳先生的概括。我也一樣,作為一個晚輩學者,一直跟隨吳先生學習浙學。7月29日,我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浙學的獨特價值】,引用了吳先生關於浙學基本精神的概括以及浙學內涵廣義、狹義的看法,但沒有註明出處,感到非常抱歉,謹致以真誠的歉意。下面我在學習吸收前輩研究的基礎上,對浙學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主要談兩點:一是浙學的內容特色;一是浙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問題。關於浙學的內容,我認為浙學作為一種地域文化,與其他的地域文化相比獨樹一幟。最大的不同是,其他的地域文化如山東的齊魯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陝西的三秦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多側重『文化』的展示,而浙江的浙學更關注思想的發掘。也就是說,其他的地域文化偏重寬泛的『文化』展示,而浙學則聚焦於『思想』,確切地說,是『儒家思想』。而且這種儒家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延續不斷,湧現出一大批代表人物,從王充到范浚、呂祖謙、陳傅良、葉適、陳亮、楊簡、黃震、王應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王陽明、王畿、劉宗周、張履祥、呂留良、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甚至下至龔自珍、章太炎、蔡元培、馬一浮等都是儒學思想大家。浙學思想史的黃金時期是宋元明清,可以說浙江是宋明理學的重鎮。

關於浙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認為當前最迫切最緊要的是尋找一種『接地氣』的路徑,使浙學從學者走向大眾,從書齋走向社會。也就是說,浙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出路在大眾化、學科化和專業化。關於浙學的大眾化,重在大眾中普及推廣,精心選擇,把浙學的主要知識、內涵及精神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如用講座、培訓、通俗讀物,以及視頻、微博、微信的形式,結合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培訓,依託家訓家風、農村文化禮堂使浙學進政府、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最大限度推動浙學大眾化。這點吳光先生領導的儒學學會和【儒學天地】做了很好的探索。浙學的學科化和專業化,重在大學中推動浙學傳播和教育,培養浙學的愛好者、實踐者和教育者。這也是未來浙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真正的出路所在。

張湧泉:王錕教授對浙學的傳承、發展,特別是『兩創』的路徑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尤其是浙學的大眾化問題,怎樣才能更接地氣。黃靈庚教授主編的【重修金華叢書】和【衢州文獻集成】,李聖華教授主編的【寧海叢書】,洋洋大觀,都是浙學的文獻基礎,但普通老百姓未必看得懂。所以老百姓看什麼、怎麼看,需要我們搞一些更接地氣的東西。在浙學創新工程方案中,我們提出要編一套【浙江文史讀本】,計劃每個縣編一本,如【蘭溪文史讀本】【浦江文史讀本】【義烏文史讀本】等,將每個縣最優秀的詩文、家訓、名人等匯為一編。【讀本】可以有小學版、中學版、成人版,讓小學生、中學生從小就開始讀這些書,特別是公務員,他們更需要熟悉本縣的歷史文化。每個縣編好後,每個地區再編一本,然後在全省編多卷本的【浙江文史讀本】,這是真正讓老百姓看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深入闡發中華文化的精髓,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的始終。對我們浙江人來說,最接地氣的東西就是我們前賢的優秀詩文、家訓家譜中的名言警句,包括名人成長的事跡、故鄉故裏秀美的山川,這是傳統文化教育最好的教材。

張湧泉:浙學要傳承、要發展,學科化很重要。李聖華教授長期參與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工作,也組織師大學生開展經典誦讀工作,下面請李聖華教授談談浙學學科化的問題。

李聖華:浙學學科化是當前一個急需關注的問題。浙學研究提倡較早,但是獲得的支持仍然不足。近幾年,隨着民間和學術界呼聲日益增高,政府部門逐漸重視起來。我們認為,提倡浙學學科化,可大力推動浙學的傳承創新與當代文化建設。學科化作為浙學『兩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浙學研究,對當前文化建設、一流學科建設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有着獨特的價值。在『雙一流』建設的語境下,將浙學納入學科建設,即找到了可靠的落腳點。浙學的傳承創新面臨四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着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國家『文化強國』和浙江『文化浙江』戰略的實施;國家為增強核心競爭力,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時期;當前教育進入提升內涵的歷史新階段。浙學學科化有助於我們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是實現『兩創』的有益探索。通過學科化,浙學可以建成優勢交叉學科。一定意義上說,學科特色就是質量。浙學實現學科化,可助力推動一流學科的建設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

浙學歷史積澱豐厚,特色鮮明,影響深遠,價值巨大,這是建立學科的基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文化『兩創』,創建『雙一流』,這是建立學科的重要前提。基礎、前提已備,我們當前應着重考慮如何構建學科的問題。浙學學科化無疑要遵循學科建設和發展的規律。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科體系,包括知識、理論體系,學者研究的學術體系、學術話語體系,學科教育的課程及教材體系等幾大方面。諸如學科的範疇、理論、規律、話語、範式、理念、價值、方法等,都是有待具體細化的要素。當然,學科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若干年努力,始可建成具有專有性、獨特性、自足性的交叉創新學科。與國學學科化一樣,建構浙學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課程體系,主要依託於高校,因為學科化的主要實施單位是高校。這也是浙學學科化與一般意義上的研究相區別之處。

20世紀以來,中國人文學科建設借鑑西方的範式,取得長足的發展。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自有其價值。然而,學科間壁壘森嚴,學者自成一隊,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實不利於文化『兩創』與人文『一流學科』建設。浙學從學科歸屬上看,屬於文史哲交叉新學科。雖然曰『新』,但古人早已在浙學的專有性、獨特性、自足性等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對浙學的知識、理論、研究、話語體系等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如明人陳雲渠著有【浙學譜】一卷,明末劉鱗長著有【浙學宗傳】不分卷,都是專門梳理浙學源流、建構浙學體系的著作。明人金賁亨【台學源流】七卷、清人黃宗羲【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也清晰地勾勒出浙學的學術脈絡、支流傳承,總結討論了浙學的知識、範疇、理論。在中國學術史上,這些著述與【閩學編】【北學編】【閩中理學淵源考】【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同樣重要,包含了撰者有關浙學專有性、獨特性、自足性的認識。近代學者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一書雖甚簡略,且不免時有誤說,但其價值也毋庸置疑。明清人梳理總括浙學之作,多種不傳,傳者皆為精品,【浙學宗傳】就是一部代表作。書中載錄自宋代至明代浙學大家名家,列楊時、朱熹、陸九淵為浙學近宗,列張九成、呂祖謙、楊簡、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劉基、宋濂、方孝孺、吳沉、陳選、黃孔昭、謝鐸、賀欽、章懋、王守仁、王畿、錢德洪、徐愛、張元忭、周汝登、陶望齡、劉宗周、陳奭齡、陳龍正等人為浙學正傳,末附蔡懋德、劉麟長二人,或作為小傳,或摘述學說。一編在手,浙學梗概歷歷可見,可抵一部『浙學簡史』或『浙學讀本』。今人對此關注還很不夠,書中很多見解,實可為浙學學科化提供諸多啟示和借鑑。

目前來說,浙學學術體系與研究體系建構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之處。這也決定着學科化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吳光先生所說,國學主體是儒學。其實浙學的主體也是儒學,更準確地說,是南宋以來儒學的新變。王錕教授認為浙學的主要內涵是思想學術,但我認為還有重要的一點,即文獻。呂祖謙『中原文獻之學』肇開其端,浙學大家名家喜愛網羅放失,纂輯大全,博採廣收,融貫諸家,文獻之學為浙學一大宗。浙學重經史,重經世,重文獻,可稱『三重』。呂祖謙、王應麟、胡三省、黃震、金履祥、張岱、談遷、黃宗羲、萬斯同等人都是文獻大家。吳光先生不贊同浙學是浙東史學派的提法,我也認為片面強調浙東史學派的說法是一種偏誤。浙學經史、文獻並重,浙學研究體系的建構就需要在兩大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二是深度的浙學文獻整理髮掘。具體說來,可從不同層面展開,如學術史、思想史、話語範疇、學術精神、傳播研究以及浙學與中華文明之關係等;經學、理學、史學、文學等;東萊學派、永康學派、永嘉學派、東發學派、深寧學派、金華學派、陽明學派、蕺山學派、梨洲學派等;國內與海外傳播,海外傳播又可細分為韓國、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傳播。深入系統的研究是構建浙學學科的基石。

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建置、教材編寫、人才培養等內容。現在存在兩種趨勢:學者的學術研究精品,動輒數百萬字;宣傳部門推出的資源,中間缺少讀者。解決斷層問題,一定要學科化,進入大學課堂。有人讀,有人講,有人學,才會形成教學體系;課程建設,包括教材建設、人才梯隊建設,才是核心學術生產力。這也就是說,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研究,一方面是教學,所以說學科化是關鍵。當前國學傳播中間缺了一環,即是學科化,浙學同樣如此。大眾化、接地氣,就要專業化、學科化。以浙學課程設計為抓手,設置課程,開展探索,從而推動學科化。在浙學『兩創』的路徑中,開設公開課是一個好的辦法。浙學進入大學課堂,建設人才梯隊,編撰【浙學通史】【浙學概論】【浙東文化教程】【浙學讀本】等教材,精心設置課程,培養專門的人才(如在浙江部分高校開設浙學課程,培養浙學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生),形成教學體系,將有效推動浙學學科化的進程。

在中華文明史上,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現代學科門類中卻缺乏立足之地。這顯然不利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及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因此,有必要打破舊的學科門類限制,通過學科化建設推動浙學的『兩創』。從根本上說,浙學學科化,即是不囿於西方學科體系,植根於中華學術文化,建構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一方面借鑑西方的學科建設經驗,一方面立足於自我的學術傳統,找到一條適合的道路。當然,浙學的學科化還存在諸多困境,必然要經過一番艱苦的摸索。但我們相信,隨着文化『兩創』與『雙一流』建設的推進,浙學學科化將取得可喜的成就。

(錄音整理:方嬡)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