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是誰誤解了荀子?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7-11-8 00:00| 發布者: 安魯東| 查看: 2607| 評論: 0

摘要: 儒家救贖人靈魂的努力,經孔子心傳,曾子、子思承緒,到孟子已蔚為大觀;但因為無力貫通閉環,終成了沒有多大用途的半截學問;所以到荀況時,已視之為一條死路——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荀子諷刺子思、孟子的話, ...

儒家救贖人靈魂的努力,經孔子心傳,曾子、子思承緒,到孟子已蔚為大觀;但因為無力貫通閉環,終成了沒有多大用途的半截學問;所以到荀況時,已視之為一條死路——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荀子諷刺子思、孟子的話,見【非十二子】)。荀子氣餒之餘,乾脆走向了其反動。

有人說,看一個學者受誰的影響最重,最直接的簡易辦法是看他經常讚美什麼,看他主要反對什麼,有時他反對的,可能比他讚美的還重要。

荀子是趙國人,大約比孟子小五、六十歲,他求學時,孟子還在人世;但他去齊國稷下學宮遊學時,孟子已離世多年,估計兩人沒有交集。

荀子的學術出發點也是從修身開始的,他受孟子影響,曾循着孟子所言的性善路徑尋找克己的方法,最後卻陷入了絕望。

談到絕望原因,他說:『善談論古代者,一定有證於現代;善談論天者,一定有驗於人事。凡是議論,其可貴之處在於,理論上可以論證,現實中可像信符契合般那樣檢驗。所以坐着談論它,站起來就可以部署;只要部署出去,便可操作實行。現在孟子所說的人性之善,既不能從理論上推導證實,也不能進行實踐檢驗。坐着可以談論它,站起來不能部署安排;即便勉強部署安排,也沒法落地實施。』(【性惡.第二十三】)。

由此他得出結論,既然人根本找不到通往本性之善的方法與路徑,說明『人性善』是個虛幻而錯誤的命題,人性的現實本質其實是惡。

既然人性是惡的,那麼內省克己便毫無意義,因為不管怎樣克、怎樣內省,從自己的本性上得到的仍舊是惡。

如此,追求人性與天道合一也沒了意義。荀子乾脆認為,人道與天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兩者不可能合一,天道是自然的規律與秩序,神秘而幽遠,它對人類的道德沒有參考意義,天歸天,人歸人。

荀況當然並不認為人性之惡可以放任不管,在去惡揚善這一點上,他其實與孟子一致,只是他的去惡方法,剔除了內省的選項,而專在外求上用功夫。荀況的外求,雖然也是克己復禮,但他的克,是由外人幫助去克,而不是自己內省去克。

荀況認為:『今人之本性,天生有喜財好貨之心,放縱這種人性,便會使爭奪之風盛行而辭讓消失;人天生有妒憎之心,放縱這種本性,便會使殘害之風盛行而忠信消失;人天生有耳眼方面的貪慾,有好音樂、美色的本能,放縱這種人性,淫亂之風便會盛行而禮法消失。

因此,放縱人性,順從情慾,就一定會出現爭奪財利、違犯等級名分、及擾亂禮法的行為,且最終會發展成暴亂。所以,人類必須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及禮義的引導,才能從辭讓出發,遵守禮法,最終使天下趨向安定太平。』(【性惡.第三十二】)。

孟子認為人的多餘欲望可以剷除,荀況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的欲望與人性混為一體,根本不可能剷除,外力所能做的只能是節制、管控與引導,即讓人自覺或被迫地『化性起偽』。

化性起偽有五個層次,通俗地說,一是極不情願地裝,二是別彆扭扭地裝,三是比較習慣地裝,四是非常自然地裝,五是自覺地裝。依照荀子的觀點,人不裝就等於禽獸,裝的層次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道德水準也就越高。

在實際操作上,能夠幫助人化性起偽的工具有三:一是教育,二是禮,三是法。

教育的功能是循循誘導,讓人潛移默化地節制欲望;禮的功能是提供一種軟性的行為規範,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法的功能是劃一條紅線,明示人們越過了的後果。

荀況特別重視教育,認為教育是修身的基礎。教育不僅要告訴人們放縱慾望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還要告訴人們遵守禮法的好處,這種好處既可能是榮耀,尊重,也可能是物質上的獎賞。人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接受禮法便會比較自願,還可起預防違法犯罪的作用。

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荀子的觀點比較親切,也比較接近現實,因為我們現在接受的西方觀念,即認為人性是惡的。或者可以說,現代社會的制度基礎,譬如法治、譬如契約,全是建立在人性惡基礎之上的。

但是,荀子的人性惡面臨着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即:由誰對民眾進行教育?由誰制定禮樂制度?由誰制定法律?

人既然都是惡的,誰能有這種資格?

荀況必須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人在賢愚程度上是分層級的,有的人是聖人,有的人是賢人,有的人是普通人,有的人是賤人。

聖人雖然也性惡,但能自覺地意識到人的欲望需要節制,所以他體察世情,制定出禮法制度教化百姓。賢人性情聰慧,經聖人用仁義點撥便能開悟;普通人通過艱苦學習可以明白聖人的苦心;下賤的人則只能用利益誘惑或用懲罰威嚇,才肯遵守禮法。

可是誰是聖人呢?除了周公、孔子這樣公認的聖人外,聖人到哪去找呢?

更要命地是,荀況認為古代的聖人不了解現世的情況,因此,他不主張完全拘泥於古代聖人制定的禮法。他認為比較可靠的禮法,應該由當世的聖王,結合古代聖王留下的制度,與時俱進,斟酌而成。

他這種現實主義的『法後王』主張,其實暗含着諸多的危險。

1、當世沒有聖人怎麼辦?

2、假如有人自稱聖人或聖王,誰去認證他的資格?

3、假如有大權在握的人自稱聖人,誰敢不承認他?假如此人要胡亂制定禮法?誰能阻止他?

荀子是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當然知道聖王是可遇不可求的。他認為最好的狀態是聖與王合一,就像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次級的狀態是,王是王,聖人是王之師,就像周公之於周成王,或管仲之於齊桓公;最次的狀態是,王是王,聖人困頓民間,像孔子、孟子。

為了儘量保證聖與王合一,荀子極為重視帝王之學,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培養出聖王,或合格的帝師。

荀子的得意弟子韓非與李斯,積極實踐老師的理想,他們抓住歷史的機遇,試圖將秦王嬴政打造成新時代的聖王,或自做帝師。

可弔詭的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始皇帝嬴政沒有成為聖王,李斯也沒有成為合格的帝師。

秦始皇在李斯的輔佐下,曾經擺出一副聖王的樣子,改禮訂法,命令整個帝國的官吏以朝廷為師,整個帝國的民眾又以官吏為師,試圖以此抑制全體吏民的惡,建立世界的新秩序;但結果卻是,他們君臣幾乎將中國變成了一座巨大的監獄。

秦始皇與李斯本不具備聖人的道德自覺,他們一旦假冒聖人,以自己的私意主宰天下,便會無所顧忌,放縱自己的惡;而惡是永遠不可能抑制惡的,它只會激發更多的惡。

荀子的理論體系看上去比孟子的理論體系完善,但它在現實中的挫折,卻暴露出了它的軟肋——人沒有資格全面給人立法,惡人沒法教化惡人。真正的聖王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許幾百年都出不一個。

這裡會引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歐洲人的性惡論由來已久,為什麼沒有破產,反而大行其道,幾乎被認為普世?為什麼西方的政治、社會制度,在西方運轉良好,而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就容易變味?

假如仔細考察這個問題,就會發現:西方的性惡論只是個表象。西方的社會制度表面是建立在性惡論的基礎上,實則並非如此。

【聖經】上說:

『上帝最初用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入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又在東方的伊甸立了個園子,把亞當安置在那裡,讓他修理守望。園子裡有許多樹,樹上有許多果子。上帝告訴亞當,這園裡的果子都可以吃,惟獨智慧樹上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必死。

上帝感念亞當孤單,便趁他睡着時抽他一根肋骨,造了個女人,名叫夏娃。

有一天蛇誘惑夏娃,說智慧樹上的果子可吃。夏娃上當,便摘食了智慧果,還將之送給丈夫也吃了。上帝發怒,咒詛他們,讓他們終生受苦;又說人有了智慧後,從此會狂妄地認為自己類神,所以將他們趕出了伊甸園。

人帶着原罪來到地上,原罪在他們的生育中傳播。驕橫、放縱,強暴、欺騙之罪便在大地上盛行。神看見非常憂傷,下決心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

但上帝還是有一絲憐憫,他在用洪水毀滅世界時,有意用諾亞方舟救了一些他認為的義人。後來,他便與這些人的後代訂約,答應可以有條件地赦免他們的罪,雖不可免他們的死亡,但可救贖他們的靈魂。』

按照基督教的邏輯,人在偷食智慧果之前,本質是淳樸而善的,因為他是上帝照着自己的標準而造的。

智慧果代表着智慧,智慧能讓人狂妄,狂妄能讓人心生貪慾,貪慾能使人性敗壞;所以人偷吃了智慧果之後,本性便被惡覆蓋,總體上不再善了。

假如人類能夠堅守上帝最初所賦予的善,本可以得以永生,本可以永遠在伊甸園中幸福地生活;但人在蛇的誘惑下,卻自己破壞了這種善,污染了靈魂,在上帝面前犯了罪。

上帝仁慈,雖然最終不再給人免死,卻答應最終除去人類的靈魂之惡;只是上帝有個條件,人類在地上必須遵守他的約。

人死之後,經過上帝的裁判,恢復了善的靈魂可以升入天堂,仍被惡拖累的靈魂將墮入地獄。

荀子的性惡論顯然遠比基督教的性惡論徹底,因為在荀子這裡,人類的惡永不可能得到救贖。

秦朝之後,荀子的學說雖受到廣泛的質疑,但它在政治領域卻留下了大量遺產,其中最讓人不安的一項是:最有權力的人——皇帝,不管他的真實德行如何,現實中都有可能被尊為聖人。這預示着一種可怕的傾向,皇帝不僅權力至高,而且還是禮法的源泉,他在人間幾乎可以不受任何制約。

這種傾向無疑是災難性的,它必須得到糾正。

【理學的脈絡】目錄:

前言:一門嚴重被誤解了的學問

第一章、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後遺症

第二章、傳統儒學與現代社會的隔膜

第三章、從孔子到曾參

第四章、傳說中的思孟學派

第五章、荀況的現實主義

第六章、天人三策與董仲舒

第七章、兩棲道士陳摶

第八章、邵雍的先天象數

第九章、張載的浩然之氣

第十章、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頤

第十一章、洛陽二程

第十二章、洛學南去

第十三章、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

1、孔子之後又一萬世宗師

2、關於世界的起源

3、天理與性命

4、心統性情

5、格物與致知

6、誠意與正心

7、收心與持敬

8、歷史的三大功用

第十四章、陳、朱義利王霸之辯

第十五章、陸九淵的心學

1、吾心便是宇宙

2、從鵝湖之會到白鹿洞講學

3、簡易工夫的具體內容

4、門戶之爭

第十六章、北方大儒許衡

第十七章、南方大儒吳澄

第十八章、大明開國文臣之首宋濂

第十九章、河東之學

第二十章、江門之學

第二十一章、陽明之學的魅力

1、龍場悟道

2、知行合一(一)

3、知行合一(二)

4、心外無物

5、致良知

6、格物與格心

7、天泉證道

結語:理學在現代的使命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