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是谁误解了荀子?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7-11-8 00:00| 發佈者: 安鲁东| 查看: 2593| 評論: 0

摘要: 儒家救赎人灵魂的努力,经孔子心传,曾子、子思承绪,到孟子已蔚为大观;但因为无力贯通闭环,终成了没有多大用途的半截学问;所以到荀况时,已视之为一条死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讽刺子思、孟子的话, ...

儒家救赎人灵魂的努力,经孔子心传,曾子、子思承绪,到孟子已蔚为大观;但因为无力贯通闭环,终成了没有多大用途的半截学问;所以到荀况时,已视之为一条死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讽刺子思、孟子的话,见〖非十二子〗)。荀子气馁之余,干脆走向了其反动。

有人说,看一个学者受谁的影响最重,最直接的简易办法是看他经常赞美什么,看他主要反对什么,有时他反对的,可能比他赞美的还重要。

荀子是赵国人,大约比孟子小五、六十岁,他求学时,孟子还在人世;但他去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时,孟子已离世多年,估计两人没有交集。

荀子的学术出发点也是从修身开始的,他受孟子影响,曾循着孟子所言的性善路径寻找克己的方法,最后却陷入了绝望。

谈到绝望原因,他说:『善谈论古代者,一定有证于现代;善谈论天者,一定有验于人事。凡是议论,其可贵之处在于,理论上可以论证,现实中可像信符契合般那样检验。所以坐着谈论它,站起来就可以部署;只要部署出去,便可操作实行。现在孟子所说的人性之善,既不能从理论上推导证实,也不能进行实践检验。坐着可以谈论它,站起来不能部署安排;即便勉强部署安排,也没法落地实施。』(〖性恶.第二十三〗)。

由此他得出结论,既然人根本找不到通往本性之善的方法与路径,说明『人性善』是个虚幻而错误的命题,人性的现实本质其实是恶。

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内省克己便毫无意义,因为不管怎样克、怎样内省,从自己的本性上得到的仍旧是恶。

如此,追求人性与天道合一也没了意义。荀子干脆认为,人道与天道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两者不可能合一,天道是自然的规律与秩序,神秘而幽远,它对人类的道德没有参考意义,天归天,人归人。

荀况当然并不认为人性之恶可以放任不管,在去恶扬善这一点上,他其实与孟子一致,只是他的去恶方法,剔除了内省的选项,而专在外求上用功夫。荀况的外求,虽然也是克己复礼,但他的克,是由外人帮助去克,而不是自己内省去克。

荀况认为:『今人之本性,天生有喜财好货之心,放纵这种人性,便会使争夺之风盛行而辞让消失;人天生有妒憎之心,放纵这种本性,便会使残害之风盛行而忠信消失;人天生有耳眼方面的贪欲,有好音乐、美色的本能,放纵这种人性,淫乱之风便会盛行而礼法消失。

因此,放纵人性,顺从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财利、违犯等级名分、及扰乱礼法的行为,且最终会发展成暴乱。所以,人类必须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及礼义的引导,才能从辞让出发,遵守礼法,最终使天下趋向安定太平。』(〖性恶.第三十二〗)。

孟子认为人的多余欲望可以铲除,荀况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的欲望与人性混为一体,根本不可能铲除,外力所能做的只能是节制、管控与引导,即让人自觉或被迫地『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有五个层次,通俗地说,一是极不情愿地装,二是别别扭扭地装,三是比较习惯地装,四是非常自然地装,五是自觉地装。依照荀子的观点,人不装就等于禽兽,装的层次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道德水准也就越高。

在实际操作上,能够帮助人化性起伪的工具有三:一是教育,二是礼,三是法。

教育的功能是循循诱导,让人潜移默化地节制欲望;礼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软性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法的功能是划一条红线,明示人们越过了的后果。

荀况特别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修身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告诉人们放纵欲望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还要告诉人们遵守礼法的好处,这种好处既可能是荣耀,尊重,也可能是物质上的奖赏。人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接受礼法便会比较自愿,还可起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荀子的观点比较亲切,也比较接近现实,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西方观念,即认为人性是恶的。或者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制度基础,譬如法治、譬如契约,全是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之上的。

但是,荀子的人性恶面临着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即:由谁对民众进行教育?由谁制定礼乐制度?由谁制定法律?

人既然都是恶的,谁能有这种资格?

荀况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人在贤愚程度上是分层级的,有的人是圣人,有的人是贤人,有的人是普通人,有的人是贱人。

圣人虽然也性恶,但能自觉地意识到人的欲望需要节制,所以他体察世情,制定出礼法制度教化百姓。贤人性情聪慧,经圣人用仁义点拨便能开悟;普通人通过艰苦学习可以明白圣人的苦心;下贱的人则只能用利益诱惑或用惩罚威吓,才肯遵守礼法。

可是谁是圣人呢?除了周公、孔子这样公认的圣人外,圣人到哪去找呢?

更要命地是,荀况认为古代的圣人不了解现世的情况,因此,他不主张完全拘泥于古代圣人制定的礼法。他认为比较可靠的礼法,应该由当世的圣王,结合古代圣王留下的制度,与时俱进,斟酌而成。

他这种现实主义的『法后王』主张,其实暗含着诸多的危险。

1、当世没有圣人怎么办?

2、假如有人自称圣人或圣王,谁去认证他的资格?

3、假如有大权在握的人自称圣人,谁敢不承认他?假如此人要胡乱制定礼法?谁能阻止他?

荀子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当然知道圣王是可遇不可求的。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圣与王合一,就像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次级的状态是,王是王,圣人是王之师,就像周公之于周成王,或管仲之于齐桓公;最次的状态是,王是王,圣人困顿民间,像孔子、孟子。

为了尽量保证圣与王合一,荀子极为重视帝王之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培养出圣王,或合格的帝师。

荀子的得意弟子韩非与李斯,积极实践老师的理想,他们抓住历史的机遇,试图将秦王嬴政打造成新时代的圣王,或自做帝师。

可吊诡的是,最后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嬴政没有成为圣王,李斯也没有成为合格的帝师。

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下,曾经摆出一副圣王的样子,改礼订法,命令整个帝国的官吏以朝廷为师,整个帝国的民众又以官吏为师,试图以此抑制全体吏民的恶,建立世界的新秩序;但结果却是,他们君臣几乎将中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

秦始皇与李斯本不具备圣人的道德自觉,他们一旦假冒圣人,以自己的私意主宰天下,便会无所顾忌,放纵自己的恶;而恶是永远不可能抑制恶的,它只会激发更多的恶。

荀子的理论体系看上去比孟子的理论体系完善,但它在现实中的挫折,却暴露出了它的软肋——人没有资格全面给人立法,恶人没法教化恶人。真正的圣王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几百年都出不一个。

这里会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欧洲人的性恶论由来已久,为什么没有破产,反而大行其道,几乎被认为普世?为什么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在西方运转良好,而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就容易变味?

假如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西方的性恶论只是个表象。西方的社会制度表面是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实则并非如此。

〖圣经〗上说:

『上帝最初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又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个园子,把亚当安置在那里,让他修理守望。园子里有许多树,树上有许多果子。上帝告诉亚当,这园里的果子都可以吃,惟独智慧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必死。

上帝感念亚当孤单,便趁他睡着时抽他一根肋骨,造了个女人,名叫夏娃。

有一天蛇诱惑夏娃,说智慧树上的果子可吃。夏娃上当,便摘食了智慧果,还将之送给丈夫也吃了。上帝发怒,咒诅他们,让他们终生受苦;又说人有了智慧后,从此会狂妄地认为自己类神,所以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人带着原罪来到地上,原罪在他们的生育中传播。骄横、放纵,强暴、欺骗之罪便在大地上盛行。神看见非常忧伤,下决心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但上帝还是有一丝怜悯,他在用洪水毁灭世界时,有意用诺亚方舟救了一些他认为的义人。后来,他便与这些人的后代订约,答应可以有条件地赦免他们的罪,虽不可免他们的死亡,但可救赎他们的灵魂。』

按照基督教的逻辑,人在偷食智慧果之前,本质是淳朴而善的,因为他是上帝照着自己的标准而造的。

智慧果代表着智慧,智慧能让人狂妄,狂妄能让人心生贪欲,贪欲能使人性败坏;所以人偷吃了智慧果之后,本性便被恶覆盖,总体上不再善了。

假如人类能够坚守上帝最初所赋予的善,本可以得以永生,本可以永远在伊甸园中幸福地生活;但人在蛇的诱惑下,却自己破坏了这种善,污染了灵魂,在上帝面前犯了罪。

上帝仁慈,虽然最终不再给人免死,却答应最终除去人类的灵魂之恶;只是上帝有个条件,人类在地上必须遵守他的约。

人死之后,经过上帝的裁判,恢复了善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堂,仍被恶拖累的灵魂将堕入地狱。

荀子的性恶论显然远比基督教的性恶论彻底,因为在荀子这里,人类的恶永不可能得到救赎。

秦朝之后,荀子的学说虽受到广泛的质疑,但它在政治领域却留下了大量遗产,其中最让人不安的一项是:最有权力的人——皇帝,不管他的真实德行如何,现实中都有可能被尊为圣人。这预示着一种可怕的倾向,皇帝不仅权力至高,而且还是礼法的源泉,他在人间几乎可以不受任何制约。

这种倾向无疑是灾难性的,它必须得到纠正。

〖理学的脉络〗目录:

前言:一门严重被误解了的学问

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遗症

第二章、传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隔膜

第三章、从孔子到曾参

第四章、传说中的思孟学派

第五章、荀况的现实主义

第六章、天人三策与董仲舒

第七章、两栖道士陈抟

第八章、邵雍的先天象数

第九章、张载的浩然之气

第十章、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颐

第十一章、洛阳二程

第十二章、洛学南去

第十三章、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

1、孔子之后又一万世宗师

2、关于世界的起源

3、天理与性命

4、心统性情

5、格物与致知

6、诚意与正心

7、收心与持敬

8、历史的三大功用

第十四章、陈、朱义利王霸之辩

第十五章、陆九渊的心学

1、吾心便是宇宙

2、从鹅湖之会到白鹿洞讲学

3、简易工夫的具体内容

4、门户之争

第十六章、北方大儒许衡

第十七章、南方大儒吴澄

第十八章、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第十九章、河东之学

第二十章、江门之学

第二十一章、阳明之学的魅力

1、龙场悟道

2、知行合一(一)

3、知行合一(二)

4、心外无物

5、致良知

6、格物与格心

7、天泉证道

结语:理学在现代的使命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