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青春派·關注青年知識分子·眼皮貼近地皮 才能看見草根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7-10-18 14:17| 發布者: 文強| 查看: 1457|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長期蹲點農村,觀察社會變遷,思考城鄉社會二元結構的破解之道『士不可以不弘毅』,無論古今,知識分子在經濟社會進步和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如今,在民族復興的歷史性時刻,在改革發展的最 ...

長期蹲點農村,觀察社會變遷,思考城鄉社會二元結構的破解之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無論古今,知識分子在經濟社會進步和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如今,在民族復興的歷史性時刻,在改革發展的最前沿,同樣少不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身影。他們在經濟建設主戰場、文化發展大舞台、社會建設新領域、科技創新最前沿、重點項目第一線、基層實踐大熔爐中大放異彩,他們兼具知識分子的洞察力和青年的銳氣,走在時代的最前列。

從本期起,新青年周刊將推出『關注青年知識分子』系列報道,講述那些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思想武器改造現實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故事,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悟。

——編  者

過去10年,他行走在黃土地上,足跡遍布河西走廊、陝北、華北、關中、西南、東部沿海等地的100多個村莊。他以知識分子的情懷和視角,追尋在鄉村日漸衰落的皮影戲的蹤跡,探尋農民情感表達方式,呈現了一幅宏大、真實的鄉村社會圖景;他蹲點東部農村,觀察農村社會變遷,思考城鄉社會二元結構的破解之道,看到了在城市化對鄉村帶來衝擊和挑戰的背景下,鄉村社會孕育出的新生和活力……

他,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現已出版多本有關農村問題著作的青年學者沙垚。

結緣皮影,破譯農村『文化密碼』

2006年9月,沙垚在日記本上寫下一句話,『這個夏天的記憶,屬於黃土地上這群敲着碗碗、彈着月琴的皮影藝人。』此前一個月,他來到關中大地,第一次見到了皮影戲。在他眼中,皮影戲,如同那個從【[wiki]大明宮詞[/wiki]》裡走出的女子,『驚呆了將軍的馬匹,踢翻了我人生的花籃。』

那年,正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讀大一的沙垚,在聆聽了一場呼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講座後,開始意識到保護非遺的緊迫性,加之當時有媒體描繪農村皮影戲正走向凋零的黯淡圖景,種種因素,讓沙垚對皮影戲及其紮根的農村產生了日漸濃厚的興趣。『搶救皮影戲,成了2006年我靈魂深處的聲音。』沙垚說。

循着內心,沙垚自此和皮影戲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至於他用『十年清華,九年皮影』來回顧那段時光。

在關中黃土地上,沙垚和皮影藝人同吃同住,以口述史的形式記錄老藝人們的手藝傳承和他們背後沉澱的歷史時光。他深入關中平原東部的華縣農村蹲點,在王什字村、劉塬村、梁堡村,他一蹲就是數月,目睹了老藝人們因皮影戲式微而生活困頓的樣子。

劉塬村及周邊村子素有『影戲的老窩子』之名。沙垚介紹,20世紀60年代,在城鎮職工一個月平均工資幾十塊錢的情況下,當地一個皮影藝人一晚上就能掙10塊錢;70年代中後期起,他們便人手一輛自行車,掀起了全村老少學皮影的高潮,可以說風光無限。然而,到了2006年,演一場皮影戲只能掙到50—60元,人均一個月也就收入300元左右。皮影戲成了不受待見的『明日黃花』,堅持演戲的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如劉塬村演皮影戲的藝人總共不到10個,平均年齡60多歲,他們頭髮稀疏,牙齒脫落,早已不見當年榮光。

後來,隨着當地一家名為『雨田』的文化公司的興起,老藝人們的命運出現了轉機。公司將所有老藝人吸納為員工,大大提高了票價,同時要求藝人不得私自外出演戲,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的戲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公司也錄製搶救瀕危劇目,積極打造民間文化品牌,提高了皮影在城市和國際上的知名度。然而,如何看待和分析這一做法?究竟是保護了皮影戲,還是帶來了新的傳承危機?

沙垚覺得這需要深入到皮影戲曾經紮根的社會結構、歷史傳統和文化土壤中進行討論,他認為既然今天皮影戲的傳承出現了問題,那麼就有必要回頭看看過去皮影戲是如何繁榮地生存的。帶着這些問題,他開始大量閱讀人類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經典作品,尋找解決之道。『我學會了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學會了傾聽和記錄,不再自詡精英,不再頤指氣使地告訴農民應該如何傳承自己的文化。』沙垚說。

在研究上,他來了個大『轉身』,嘗試着破譯農村的『文化密碼』,尋找潛藏於億萬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正能量』和『價值感』。從此,沙垚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一個複雜、多元,而又顯得脆弱的農村,成了他傾力研究的對象。

下沉基層,和農民『掏心窩子』

『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這是學院老師對沙垚的教誨。『只有眼皮貼近地皮,才能看得見草根。』這是一位雲遊詩人的寄語。

在江蘇農村長大的沙垚,對農民和農村帶有天然的感情。他曾深情地說,我願意匍匐在大地上,風雨兼程,銘記一段人生。在黃土地上蹲點,帶着學術思考和人文關懷『沉』下去,是他對腳下這片厚重土地的敬意和回饋。『知識分子不能靠想象了解農村,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農民指手畫腳,而是要邁向農村、深入農村,傾聽農民的表達,和他們交朋友,為人民拿起筆桿子。』沙垚說。

一開始,老藝人並不把眼前這個還沒踏出校門的『毛頭小子』當回事,對採訪也有些應付。『如何才能真正走進老藝人的心,讓他們跟我掏心窩子?』沙垚問自己。為此,他轉變身份和心態,不把自己當村裡的『外來者』『局外人』,而是與老人們同吃同住,融入他們的生活。到了清明節,沙垚和研究夥伴們專門前往劉塬村為已經過世的皮影藝人上墳,以示敬重,這贏得了村民們的認可和稱許。

2008年9月初的一天,沙垚隨雨田公司『皮影三團』的藝人們前往華陰市夫水鎮蔥興村的一戶党姓人家演戲。演出結束時已是深夜。然而,村里人觀念守舊,不讓藝人在家過夜。大家只好連夜下山。剛剛下過大雨,山路陡滑,加之天黑,沙垚和研究夥伴一起攙扶着腿腳不便的老藝人在秦嶺的深山裡深一腳淺一腳,連夜趕了10多公里路。回去後,老藝人們感動不已,一個個和沙垚成了忘年交,再接受採訪時也情真意切、毫無保留了。

在農村蹲守,沙垚也吃過苦頭。他曾在荒山野廟的屋裡住過,半夜老鼠就在身邊爬來爬去;住不起賓館,他就租住在租金一月100元錢的陋室,屋裡沒有床,他就自己動手組裝;為了體驗農村過年的傳統,沙垚曾在陝北窯洞裡過年,也曾在除夕當天坐在空蕩蕩的火車上一個人啃麵包……

『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個月沒肉吃,心裡特別饞。但這些都不是最難的,最難熬的是,在團隊裡不斷有人退出的情況下,還要堅持理想,忍受無邊的寂寞,但我不想放棄,咬咬牙,也要堅持下來。』沙垚說。

『我要花10年時間,看看農村長什麼樣。』這是沙垚當時給自己的要求。如今,在蹲點調研的基礎上,他相繼寫作和出版了【[wiki]土門日記:華縣皮影田野調查手記[/wiki]】【[wiki]新農村:一部歷史[/wiki]】等多本著作,算是對自己有了一個階段性的交代。

彌合分歧,厚植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城鄉分歧如何彌合?如何厚植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這是最近兩三年沙垚行走農村時想得最多的問題。

事實上,這些年農民和農村並不缺少關注。每年春節,各種『返鄉』議題的文章『引爆』互聯網,引發大家關於真實農村的討論,參與者甚眾。無論是2015年的【[wiki]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wiki]】,還是2016年的【[wiki]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wiki]】,都把不少人的目光引向農村,展示了農村在發展中面臨的『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和困境。

然而,農村真的是那樣衰敗不堪、沒有未來嗎?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希望在哪裡?在浙江縉雲縣的蹲點調研,讓沙垚有了新的思考,看到了光亮和未來。

今年正月初七,沙垚在縉雲縣榧樹根村觀看了一場鄉村春晚。天氣很冷,但觀眾看得開心,最多的時候有500多人,現場笑聲不斷。演員大多是返鄉的二代農民工、大學生以及村幹部。在被沙垚描述為『土洋土洋』的鄉村春晚里,他看到了新生力量。一部名為【[wiki]燭光里的媽媽[/wiki]】的小品讓沙垚感動得熱淚盈眶。小品講述了一位農村母親和城市兒媳婦從彼此不和到互相接納的故事。『這體現出世道人心,只有先把大家的心焐暖了,才能凝聚起力量。』沙垚說。

返鄉二代農民工在鄉村春晚的出色表現讓沙垚深思:這群在城鄉間流動的人群,有沒有可能成為兩地間的文化使者?他們能否打破中國『城市—鄉村』的二元阻隔?雖然這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調研,但畢竟讓人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一部鄉村春晚,讓沙垚看到了鄉村文化蘊藏的勃勃生機。同行調研的傳播學者趙月枝提出,鄉村文化越是具有公共性,就越富有生機活力。沙垚受到啟發,如今他正聚焦於農民,尤其是二代農民工的文化表達,探索鄉村文化的發展、繁榮之道。

沙垚是個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他覺得自己正在走的路不過是沿着先賢的足跡,他對李大釗曾經向廣大青年發出的號召感觸尤深:『青年呵!速向農村去吧!……那些終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婦孺,都是你們的同心伴侶,那炊煙鋤影,雞犬相聞的境界,才是你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呵!』(記者孟祥夫)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