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香港建中醫院,恰逢其時的『回歸』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9-15 00:00| 發布者: 文強| 查看: 1478| 評論: 0

摘要: 本報記者 趙維婷 近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訪京的新聞上了熱搜,許多媒體用【香港將建第一所中醫院】作標題,吸引點擊無數。 香港建中醫院的新聞居然被推上熱搜,或許是因為大眾對於其發達西醫醫療體系的刻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本報記者 趙維婷

近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訪京的新聞上了熱搜,許多媒體用【香港將建第一所中醫院】作標題,吸引點擊無數。

香港建中醫院的新聞居然被推上熱搜,或許是因為大眾對於其發達西醫醫療體系的刻板印象。殊不知香港本是有中醫院的,1870年,第一所由華人創辦的醫院——東華醫院就是中醫院。創辦之初,不僅門診全用中醫診治,施以中藥,住院病人也全部服用中藥。華人西醫鍾本初任『掌院』後,東華醫院成為中西醫兼備的醫院,在此基礎上逐漸成型的『東華三院』系統一直中西藥並用。直到香港被日軍占領,1942年,日軍政府要求醫院停止用中醫藥治療住院病人,東華才自此改姓『西』。75年轉眼過,香港再沒有一家大型中醫院。

香港沒有中醫院,本是一堂因歷史原因落下的課。2013年起,香港政府將設立中醫住院服務寫進施政報告,今年更進一步推動建設中醫院,某種意義上,是在『補課』,也是一種『回歸』。

這是順應百姓呼聲的『回歸』。香港中醫藥底蘊深厚,上火了喝涼茶,咳嗽了吃枇杷膏,有個跌打損傷抹點紅花油,還有街頭巷尾的中醫診所、中藥鋪——點點滴滴,中醫藥一直浸潤着香港百姓生活。目前,全港18區都已開設了由醫院管理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三方協作的中醫教研中心,提供中醫門診服務。這些中醫教研中心的年門診總人次幾年前就已突破100萬。快速增長的數據背後是仍未得到充分滿足的優質中醫服務需求。沒有現代化中醫院,百姓就不能享受更為系統的高端中醫醫療服務,尤其是中醫住院服務。在香港浸會大學的一次隨機抽樣調查中,近八成受訪香港市民贊成在香港成立中醫醫院,並認為此舉有助於提升中醫服務質量。

這也是順應醫學和疾病譜發展要求的『再出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發,新發突發傳染病威脅,新藥研發困境,人類健康面臨的種種挑戰也困擾着香港,單靠西醫力量已然捉襟見肘,迫切需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而中醫院是中醫藥現代化的前沿陣地,無論是攻克疑難雜症,搶占醫學前沿,還是讓中醫藥事業發展成果落地惠民,都離不開作為龍頭的現代化大型中醫院。

75年滄桑巨變,在中華文化復興、民族自信覺醒的歷史潮流中,在中醫藥優勢越來越獲得國際認可的時代趨勢下,香港推動再建中醫院,是水到渠成的回歸,更是恰逢其時的突破。內地中醫院建設多年積累的臨床模式、管理模式為香港建設中醫院提供了重要參考,香港成熟的西醫院管理體系和制度也為在更高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大型中醫院打下了良好基礎。

75年再度起航,在現代醫學體系高度發達的當今香港再建中醫院,既是補上因歷史落下的一課,融入內地中醫藥事業發展大局,讓香港同胞共享中醫藥發展成果,更是為未來埋下希望的種子,樹立中醫醫療服務標準化、國際化的標杆,為中醫藥融入世界主流醫學探索可供複製的模式,與西醫互學互鑒,共同造福人類健康。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