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廣汗法·中醫治癒銀屑病如何可能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7-17 00:00|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036| 評論: 0|原作者: 柴 玉|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摘要: 讓患者成為自己的醫生 2016年1月7日,由張英棟牽頭的銀屑病純中醫病房在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立,設立了11個獨立床位。所有入住純中醫病房的患者必須通過網上預約,參加考試後入院。不僅患者本人考,陪護家屬也要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讓患者成為自己的醫生

2016年1月7日,由張英棟牽頭的銀屑病純中醫病房在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立,設立了11個獨立床位。所有入住純中醫病房的患者必須通過網上預約,參加考試後入院。不僅患者本人考,陪護家屬也要考。

『廣汗法治療銀屑病的首要條件就是以患者為主體,入院考試不是為難患者,而是希望他們能了解銀屑病,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張英棟說,小病靠醫生,大病靠自己,患者只有真正理解主治大夫的理念,理解廣汗法並完全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郝然坐上了去太原的動車,來到位於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分院四層的銀屑病純中醫病房。考試是在治療室進行的,試卷分ABCDEF卷,有填空、判斷、選擇和問答題,考試時間半小時。郝然雖然分數不高,但還算順利通過考試。

接下來是入院常規檢查。下午5點半,郝然被通知帶上筆和本子參加醫患交班會。交班會前,她看到十幾個人嘻嘻哈哈,聊得很開心。如果不是有人穿着白大褂,根本分不清誰是大夫,誰是病人,他們之間互喚對方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也像個大家庭。

大家先做了一套八段錦,接着都拿出小本子,患者介紹自己一天的情況:出汗勻不勻、精神好不好、大小便怎麼樣……醫生認真地記錄着。然後會由一名醫生或者護士講『每日一課』,期間會提問患者,患者也可以就所講內容,結合自己的病情分享感悟。與其說是交班會,不如說是一次小型學習研討會。

在整個交班過程中,郝然發現,很少有人提到皮損,這讓她覺得奇怪。『忘了病,關注汗,關注人的整體健康,可達到不着力於治病而病自治。』張英棟這樣解釋,銀屑病是全身狀態失衡的一種皮膚異常表現,而汗出情況是皮膚狀態的一個直觀的指征,汗出障礙是病的根本,汗出恢復和保持是治癒的根本。

郝然當天在小本子上寫道:交班會就像家庭聚會,沒想到醫院裏還能這樣溫馨。通過正確出汗來治病,這太神奇了。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很讚賞這種學習型的治療。

廣汗法誕生記

源於經典的創新

張英棟的廣汗法源於對【傷寒論】原文的推敲和對醫理的思考,『對經典學習越深入,對汗的理解就越深,臨床法門越多、越靈動。』

在治銀屑病之前,張英棟的主攻方向是損容性疾病——痤瘡、色素斑、扁平疣等。偶然一次機會,朋友把一位10年不愈、越治越重的銀屑病患者介紹給張英棟。看到患者一點點絕望,張英棟實在不忍,他花了3個多月時間,廢寢忘食地查閱書籍。突然一天,一份資料中的『汗』字讓張英棟有所悟,在隨後的學習和思考中,以『汗』為思路的實踐越來越清晰。

【傷寒論】中有句話:『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一時許』與『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合起來組成『正汗四要素』,應用於疾病的診斷治療中,即『正汗指征診療體系』。隨之,『三通六顧』方藥體系逐漸清晰:治療以『通』為核心,『通』以汗為標誌,『三通』為表通、裏通和氣通,『六顧』為一顧緩急、二顧陰陽、三顧部位、四顧寒熱、五顧虛實、六顧脾胃。『廣汗法』應運而生。

『微汗、均勻、持續、和緩;一天到晚,全身總是暖暖的、潮潮的;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郝然每天都會念上幾遍。做到『一滴汗出遍全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郝然還有病友們與廣汗法團隊共同研發了神器如黑豆油、羽絨護腿套、控汗粉。擦拭黑豆油可以使皮膚溫潤,穿羽絨護腿能幫助最不容易出汗的小腿汗路通暢,控汗粉防止局部汗多。

患者有時也會焦慮,為了防止復發,以後都要這樣時時關注汗,該有多累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蒼在給廣汗法的書寫序時說:『佛家講,汝今能持否?因為惰性,很少人會主動修行。但是有了銀屑病,就有了一個修行的契機,一個關注自身健康的契機。把自我治療視為主動修行。一生如此,不亦樂乎?』也正如張英棟所說:『我們可以在修煉正汗的過程中培養慈悲心、平常心、正覺心。』

一個星期後,郝然在小本子上寫下了一句話:『學會看懂身體的語言和密碼。尊重皮損,尊重身體有問題時症狀的提醒,給健康一點時間。為健康好好修行。』

十八般武藝齊上陣

創立純中醫病房模式

早上8點,和往常一樣,張英棟帶着4名主治醫生查房,問診、號脈、看舌相,然後調方子。在純中醫病房住院的患者都是兩天一方,一天兩次問診。張英棟的手機裏存着所有他看過的病人的方子,他要隨時調出來根據藥方回答患者的各種詢問。

純中醫病房的大夫和患者,有一個叫『汗友會』的微信群,方便大家交流。郝然喜歡『汗友』這個稱呼,也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汗友』。

早上9點,住院的『汗友』們準時開始做治療。第一項治療是督灸,在患者的督脈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鋪上3厘米厚的姜泥,姜泥上面放置三角錐形的艾絨,點燃艾絨,灸半個小時,隨後換上新的艾絨……督灸後身體溫熱,對補陽氣、調節免疫有很好的效果。

接下來的火針治療是最令『汗友』們覺得驚心動魄的。給郝然做火針的是山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的張瑞,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張瑞就跟着張英棟學習廣汗法。張瑞在行針時,動作嫻熟、敏捷、準確,一刺即達所需深度,很像武俠高手『小李飛刀』,例無虛發、刀刀制敵。

按照君臣佐使配伍湯藥;電針、火針;督灸、艾條灸;放血;閃罐、走罐;推拿;穴位貼敷……在這個純中醫病房,每一位中醫都有十八般武藝。

張英棟說,銀屑病純中醫病房是為了實現『中醫思維理性化,中醫診療規範化,中醫療效客觀化』的願景。

截至2017年6月底,來自全國各地的258名患者入住純中醫病房,僅有2人口服化學合成藥物配合治療,其餘患者全部應用中醫方法和天然藥物,所有患者全部做到了不輸液、不打針,成就了目前銀屑病純中醫病房的初步特色。

廣汗法應用十多年來,一件件中醫診療器械漸漸浮出水面:動態恆溫靜浴儀、汗出狀態動態監測儀、皮膚能量分佈動態監測儀、微汗機械人……有些已經申請專利,有些已經試用於臨床,有的還在進一步實驗。

通過治療和學習,郝然的治療日誌寫得越來越專業:『【黃帝內經·素問】裏講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提示人體內的垃圾應該向外發散。每天的督灸、電針、火針等中醫治療,就是讓我們氣血通暢,幫助體內垃圾排出,把身體控制在健康狀態,達到陽氣內蒸、腠理開通,以得正汗。』

可以喝羊湯、品溫酒?

顛覆觀念的生活處方

郝然剛住院時,看到病友們吃羊肉、喝溫酒,十分吃驚。在她的意識裏,皮膚病是絕對不能吃發物的。

『發物本身就是治療銀屑病的藥物。』張英棟說,發物可以補充和發動人體的陽氣、脾胃之氣,可以提供讓體表變得溫潤的力量,促進汗路通暢,達到正常出汗。吃發物若能使體內更加通暢,發物就成為銀屑病患者的『保健品』,不但能預防銀屑病復發,還能預防其他疾病。

但是,吃發物有個原則,就是『見汗吃發物』或者住院後在大夫指導下吃發物。在治療的第二個星期,郝然開始試着每天喝羊湯,喝後身體暖暖的,微微有汗。她知道,她的體表開始通達,出汗開始慢慢正常。

廣汗法的治療體系分兩方面,一方面是方藥的應用,另一方面是生活處方,就是教會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哪些調整。郝然在治療中學會了『四多兩溫度』,『四多』指適度多曬太陽、適度多運動、適度多穿、適度多吃發物;『兩溫度』指身體的溫度和心靈的溫度。

說到溫度,顛覆郝然觀念的還有張英棟對待發燒的態度:珍惜發熱、享受發熱,正視發熱,感激適當發熱和創造適當發熱的機會。張英棟認為,發熱是陽氣與外邪相爭的結果,只要安全,燒就是在治病。張英棟的很多患者是經過偶然發熱獲得很好的臨床效果,而很多患者卻是因為外感病發燒被誤治而得的銀屑病。

郝然在總結自己的發病原因時,找到了患病的『導火索』,病前扁桃體發炎引起發燒,39攝氏度,隨後去輸液消炎。退燒後沒過多久,身上就開始出紅疹。

她在日誌本上寫道:『現在我的小目標是,保持身心都暖暖的。偶爾來一次發燒更好,調動體內的「好醫生」,提高自療、自愈能力。』郝然的治療已經從被動轉為主動,從最初對張英棟充滿信心到現在對自己充滿信心。

治療『不死的癌症』,還有更絕的

遵循生活處方,不藥而愈

銀屑病被稱為『不死的癌症』,然而有患者不用藥,通過廣汗法就自愈了。如果不是郝然親眼看到,怎麼也不會相信。

有個被診斷為銀屑病的5歲小男孩,孩子媽媽一開始讀張英棟的廣汗法書籍,是為了能通過入院考試。在讀的過程中,嚴格給孩子用書裏寫的生活處方,並通過電話、微信及時和張英棟溝通,沒想到一個月後,孩子身上的皮損沒有了。爸爸媽媽帶着孩子和一面錦旗趕到太原,感謝張英棟。

銀屑病患者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情況下,通過廣汗法生活處方就把病治癒了。張英棟的『汗友』群裏,有不少這樣不藥而愈的例子。

張英棟說:『醫生不是賣藥的,應該是教練,引導病人康復。純中醫病房的治療更像是應急培訓和集中訓練,目的是讓患者更好地貫徹生活處方。』

『我們可以用藥物幫助人體恢復正常出汗,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運動、調節情緒、曬太陽、泡澡等生活方式的調整讓人體慢慢恢復正常出汗。如果遵循生活處方,實現了正常出汗,就會不藥而愈。』

不過張英棟也強調不能迷信不藥而愈,『是否可以不藥而愈需要專業的醫生來動態判斷。執迷於不藥而愈,和執迷於藥物和醫生,同樣可怕。一些患者學習廣汗法後開始執迷自愈,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非常可惜。從比例上看,不藥而愈的比例不會超過3%。』

在郝然住院的第二十一天,大夫通知她可以出院了。為了和剛入院的皮損作對比,她拍了照片,急性點滴型銀屑病的皮損已經全部消失了。

『看到對比圖時,我驚呆了,除了電針、火針留下的針眼外,根本看不出曾經皮損的痕跡。我感激這場病,是它讓我停下來,感知生命;感激廣汗法,它讓我開始敬畏疾病、敬畏健康,讓我的生命得到重啟。』

>>>>記者手記

立足繼承 善於創新

本報記者 柴玉

中醫經典是中醫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藥學家屠呦呦,受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的啟發,發現了治瘧疾的青蒿素。張英棟的創新也是源於對經典的推敲和思考。比如在經典中研讀『正汗』的描述,用於臨床提煉為『廣汗法』;比如推敲經典中『將息』的本義,用於臨床強化了方劑的量效關係;比如將經典中『正汗』的描述數據化、量化,利用現代科技研發『汗出狀態動態監測體系』;比如將【內經】中『邪風之至』一段加以發揮,創新『健康四道門』理論用於發熱和咽部疾病的診治……

繼承是根、是本、是源,創新是枝葉、是花、是果。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就能運用古人智慧解決現代重大臨床問題。

在繼承中創新,首先要研讀經典,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其次要勤於臨床,善於思悟,培養創新意識。中醫的生命力、優勢在臨床。從臨床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突破創新,再回歸臨床檢驗創新成果。

善於創新,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在創新中不斷形成新特色、新優勢,比如張英棟在繼承中醫藥理論方法、創新純中醫病房治療模式的基礎上,研發現代化中醫儀器,實踐『療效客觀化、可視化』,是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永葆中醫藥薪火相傳的有益嘗試,值得我們學習。

(責任編輯:朱蕗鋆)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