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教育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爭鳴·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國學新聞| 教育新聞

2017-5-22 14:05|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2919|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當人們被網際網路語言統治並心生厭倦的時候,唐詩宋詞的美,就像新鮮事物一樣進入人們視野,它喚起了人們網際網路之前的記憶。諸如【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文化節目,其實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替代品。看這 ...

當人們被網際網路語言統治並心生厭倦的時候,唐詩宋詞的美,就像新鮮事物一樣進入人們視野,它喚起了人們網際網路之前的記憶。

諸如【[wiki]中國詩詞大會[/wiki]】這樣的文化節目,其實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替代品。看這些節目給人以我們在做語文試卷的幻覺,因爲不用擔心成績,就可以陶醉其中,變成了純粹的娛樂。

在距新文化運動開始差不多一百年後,傳統文化似乎正在迎來一波復興的浪潮,最起碼是在電視屏幕上。【[wiki]中國詩詞大會[/wiki]】之後,央視的【[wiki]朗讀者[/wiki]】又一次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在娛樂真人秀主導螢屏的當下,這樣的節目,讓人感到了濃濃的文化味。

10年前央視的【[wiki]百家講壇[/wiki]】推出時,很多人都期待會有一個文化類節目的繁榮,但是屬於【[wiki]百家講壇[/wiki]】的日子非常短暫。易中天和於丹後,節目的影響力就大大下降,最後淪爲深夜平靜的訴說。但是,公眾一直有文化大眾化的需求,曾在【[wiki]百家講壇[/wiki]】講詩詞的古代文學學者康震,也是【[wiki]詩詞大會[/wiki]】的節目嘉賓,說明了兩者具有某種承接性。

從【[wiki]百家講壇[/wiki]】到【[wiki]詩詞大會[/wiki]】的10年,正是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時代,碎片化閱讀和90後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學會用表情符號來聊天。這種狀況,距離古典詩詞非常遙遠,甚至走到了反面,誰還在網上正經說話呢,更不要說引用詩詞絕句了。

【[wiki]詩詞大會[/wiki]】的流行,就是這種大眾文化厭食症的反向爆發,當人們被網際網路語言統治並心生厭倦的時候,唐詩宋詞的美,就像新鮮事物一樣進入人們視野,它喚起了人們網際網路之前的記憶。同樣的道理,在都不寫信的時候,【[wiki]見字如面[/wiki]】這樣的讀信節目,卻勾起了人們對書信時代的回憶,就像木心一首詩所寫的,從前慢,那是一個時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除了這種大背景外,節目的形態也很耐人尋味:在【[wiki]詩詞大會[/wiki]】之前,有【[wiki]漢字聽寫大會[/wiki]】和【[wiki]中國成語大會[/wiki]】,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從漢字到成語,再到古詩詞背誦、文學名篇朗讀,這幾個節目的發展線索,像極了語文試卷:字詞、成語、詩詞、閱讀。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電視上或許會出現某種類型的作文比賽節目的主創人員一定從語文考試中找到了靈感。

事實上,有關詩詞大會的爭議,比如死記硬背算什麼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見得能寫出好詩,看上去就像是在討論考試一樣。

武亦姝超強的背誦能力,讓她在【[wiki]詩詞大會[/wiki]】中脫穎而出,她已經入圍了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選人,接下來,或許還有商業代言之類的。這會有一定的示範效應。在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國學熱以及此類節目的推動下,很有可能出現一個父母要求孩子背誦古詩詞的潮流。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誦古詩詞的大軍,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從純應試的角度,只靠背誦都是考不好語文的。

在我看來,【[wiki]朗讀者[/wiki]】和【[wiki]見信如面[/wiki]】是比【[wiki]詩詞大會[/wiki]】更好的節目形態。即便如此,它們看上去都在提倡閱讀,其實提供的也只是一種視聽產品。當下,隨著各種新技術手段的興起,人們可以通過視聽的方式來讀書,也有人專門把書總結成要點,讓用戶可以更方便地獲取關鍵信息。但是,這些都不是閱讀本身,不能讓更多人愛上讀書,甚至相反:這很有可能成爲一種偷懶的藉口,既然可以聽要點,爲什麼還要進行深閱讀呢?

這些節目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替代品。看這些節目給人以我們在做語文試卷的幻覺,因爲不用擔心成績,就可以陶醉其中,變成了純粹的娛樂。

【百家爭鳴】

新京報:最近有一種聲音,說【[wiki]中國詩詞大會[/wiki]】這樣的節目,舉辦多屆後可能出現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學校選拔學生參賽,可能導致另一種形式的應試。也就是說文化節目回流,反而會催生很多學校培養應試選手,會製造很多孔乙己。你怎麼看呢?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wiki]中國詩詞大會[/wiki]】嘉賓)

首先,培養應試選手跟節目本身沒關係,我們的考試制度就是在培養應試選手。其次,即便此類節目加重了學校在傳統文化方面對學生的培養,即使有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這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爲只有不斷吸收,才有創新,在少年最好的年華讓他們去記憶傳統文化最精華的東西,哪怕理解不是最精準的,對他們的人生仍是利大於弊。最後,這類節目恰恰就是要讓我們去反思我們教育體制的功利性,讓我們看到考試之外的傳統文化。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導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爲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社會輿論其實最需要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引導。

彭敏(2015年【[wiki]中國成語大會[/wiki]】總冠軍;2017【[wiki]中國詩詞大會[/wiki]】第二季亞軍)

不知爲何國人對於應試選手總是懷著忐忑和猜疑。漫長的科舉時代,爲了一登龍門,才子文人都是應試選手,中國文化照樣繁榮昌盛。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是應試體制催生出來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只有當學習衍生出的利益足夠豐盛,才能吸引一代代人皓首窮經,樂此不疲。純靠情懷,是留不住人的。應試選手和體育競技行業的職業運動員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專業精深的程度遠非業餘選手可比。我們能接受職業運動員,爲何不能接受文化行業的應試選手?

韓皓月(資深文化評論人)

文化節目作爲綜藝多樣化的一種新內容與新形式,是值得鼓勵和欣賞的。但對它們的文化功能,不必看得太重。它們的影響不會真正波及教育層面,熱度會一陣風,很快過去。假若真能催生很多學校重視詩詞教育,反倒是好事,適當提升一下學生們的詩詞素養,利多弊少。怕就怕一陣風節目一陣風,學校也是一陣風。

劉志權(南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很有可能。一是應試教育習慣思維根深蒂固,二是知識容易短期傳授而人生態度只能靠長期薰陶,但這是一個功利化的社會。提倡這個還是好的,否則用什麼去替代呢?效率低可以想見,慢慢來吧。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