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化脈動·為民族藝術精神的回歸開掘道路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6-12-23 12:34| 發佈者: 是飛| 查看: 3000|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劉健在創作【黃巾起義】。資料圖片 王宏劍在創作【楚漢相爭·鴻門宴】。資料圖片 從中國畫【屈原與〖離騷〗】【黃巾起義】、油畫【楚漢相爭·鴻門宴】【赤壁之戰】,到雕塑【中國神話傳說】【中華醫學】、版畫【宋 ...

[wiki]20161222_003[/wiki]

劉健在創作【[wiki]黃巾起義[/wiki]】。資料圖片

[wiki]20161222_004[/wiki]

王宏劍在創作【[wiki]楚漢相爭·鴻門宴[/wiki]】。資料圖片

從中國畫【[wiki]屈原與〖離騷〗[/wiki]】【[wiki]黃巾起義[/wiki]】、油畫【[wiki]楚漢相爭·鴻門宴[/wiki]】【[wiki]赤壁之戰[/wiki]】,到雕塑【[wiki]中國神話傳說[/wiki]】【[wiki]中華醫學[/wiki]】、版畫【[wiki]宋應星〖天工開物〗[/wiki]】【[wiki]孝治天下[/wiki]】……近日,由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辦、歷經5年時間精心打磨而成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146件(幅)作品,在國家博物館鋪陳出了大氣磅礴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輝煌圖景,撲面而來。

那麼,這一歷史畫創作的『超級工程』,創作過程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細節?其對當下的美術創作有着怎樣的開拓意義和啟發價值?

在最嚴格的尺度內呈現歷史

藝術家沉下心、花時間琢磨歷史,探索將歷史文化修養變成藝術語言

『「歷史畫創作工程」彌補了歷史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空白和缺憾。』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秘書長徐裏表示。『的確,歷史畫創作是我們基本沒有接觸過的,』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劉健表示,其最大的難點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親歷過所創作的那段歷史,又要以畫為歷史造像立碑,面臨着很大的挑戰。

怎麼辦?『我們不但聘請了數十位著名美術家、理論家來指導,還專門聘請了眾多考古歷史學家,指點幫助作者熟悉歷史背景、認識人物造型、器物道具、場景禮俗、時代氛圍表現等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馮遠介紹。

『這些資深的考古歷史學家在創作的每個關鍵節點,都會專門耐心細緻地為創作者提出建議,把脈細節,甚至直接提出很多尖銳的批評,要求在最嚴格的尺度內呈現歷史的真實。』讓創作中國畫【[wiki]黃巾起義[/wiki]】的劉健印象深刻的是,他之前對農民起義的印象是一群草莽、着裝簡陋、手持農具、組織鬆散,於是草圖以此繪就。『歷史專家發現了這個問題,解釋黃巾起義已經是有組織有預謀、有各個階層,呈現四方風動的局面。我這才恍然大悟,於是最終呈現的畫面不再是「農民」起義。』

劉健感慨,沒有歷史學家的指南,沒有對歷史的尊重,那歷史畫存在的基礎就沒有了。

在把握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必須對史實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對素材進行比較、篩選、歸納、提純,才能不局限於創作出一般的歷史圖解。為此,藝術家深入實地查考、參觀歷史博物館,發掘和搜集豐富的文獻典籍資料和相關形象素材,研究當時社會文化背景、鄉肆俚俗、坊間逸事,藉以醞釀自己的創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王宏劍為創作油畫【[wiki]楚漢相爭·鴻門宴[/wiki]】,曾專程前往鴻門坂尋找靈感和依據——『鴻門坂位於西安臨潼東新豐境內的黃土高坡,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據【[wiki]史記[/wiki]】記載,鴻門坂距西面劉邦霸上軍營約四十華裏。我環顧四周,僅有一小村落,因此宴會一定會在軍帳裏進行。鴻門宴發生的時間為公元前206年初冬,畫中人物應衣着較厚且有肅殺之氣。』

創作前期,劉健尋訪了湖北、河南、陝西的許多大型博物館,了解漢代兵器、車馬、旌旗、服飾和人物造像的特點,並在敦煌和許多墓葬遺址中深刻理解漢唐繪畫的古意。『我發現漢唐時代繪畫的最大特點就是色彩濃烈、大氣厚重,然而筆法簡約樸拙、概括性強,充滿東方神韻。我反觀自己近年來專攻的水墨畫,覺得水墨技法不足以支撐這一漢唐題材,於是就奠定了施重彩、重寫意的方向。』在這樣的啟發下,他創作的【[wiki]黃巾起義[/wiki]】被眾多觀眾讚嘆為『充滿古意』『具有中國風格』。

『我國長期在歷史畫創作上都接近於空白,歷史畫究竟應該畫什麼?如何以美術來梳理和述說歷史?如何以國家層面的行動來引導全社會的創作方向?這次耗時5年的宏大美術工程,可謂作出了表率,也鍛煉了隊伍。過程中,藝術家沉下心、花時間去琢磨歷史,思考歷史與藝術的關係,也探索如何將歷史文化修養變成自己的藝術語言。應該說,如果美術界能不斷傳承傳統,將思考和創作持續下去,帶來的影響肯定是非常深遠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說。

到現在還覺得作品『意猶未盡』

旗幟鮮明地向『一心求快、忽視生活和感悟』等現象亮明國家態度

5年,對於完成應景任務、滿足於功用需求的作品和商品畫創作來說,也許時間充足。但對於傾心打造傳世作品的美術家而言,時間仍嫌不夠。

『繪畫不同於文學,也不同於戲劇和電影,所發生的事件不能按照時間的順序在畫面中一一呈現,必須將不同時間裏發生的事件安排在一瞬間的畫面之中。』王宏劍逐一分析了【[wiki]史記[/wiki]】對鴻門宴的每一句記述,最終將宴會中出現的重要場景分解為8個,『而畫面只能將適合於表現的7個場景合為一起,其餘則用暗示的方式來表現。』為突出藝術表現的真實性,王宏劍花了很多心思,他藉助搭建模型手法以設計、組織情景再現的逼真場面,力圖『還原歷史』。

曾成鋼此次的作品是一組中國神話傳說雕塑。他表示自己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題材非常感興趣——『歷史是從哪裏來?民族精神是從哪裏來?我以為神話可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結晶,也為藝術創作帶來了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空間。』

『我曾花費3年時間整理畫像磚、歷代圖像資料等豐富歷史材料,深入研究神話題材雕塑,並創作了9幅作品,加深了對神話的理解,也為這次創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曾成鋼說。此次創作中,他對曾有雕塑進行了精心調整設計,力圖更加完整地展現神話的魅力,比如將作品整體處理成柱子的形狀,意在傳遞『神柱』帶來的神聖感;比如讓伏羲、夸父等形象從地面延伸到天空,以『頂天立地』的延伸感塑造深化意向的崇高感。

直到現在,劉健還覺得自己的作品『意猶未盡』,『如果再給我一段時間,可能還會更加完善』。5年中,創作【[wiki]黃巾起義[/wiki]】成了劉健『日思夜想』的功課,僅草圖就畫了幾百張之多,當作品進入收尾階段後,他更感時間倉促,『每天我都會寫下一張時間表,督促和提醒自己明天要對哪些細節進行完善。』

『之前一段時間,美術界出現了許多求快、走捷徑、想一夜成名的現象,此次藝術家沉下來創作、5年出精品的行動和精神,想必有助於全社會的反思。』劉健說,雖然藝術家的生態是自由的,但一心求快、忽視生活和感悟必然不利於美術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們現在以國家工程的名義,旗幟鮮明地展示出國家提倡什麼、主張什麼、弘揚什麼,告訴大家頂尖的美術家都在做什麼,這必然是一個有力的導向引領、風氣標杆。』

重視歷史和傳統是取法乎上

對中國傳統的回歸,將直接影響美術家講好中國故事、形成自我風格

『由於藝術家過於注重個人的藝術創作觀念或者技巧、形式等方面,在藝術創作中,出現了忽視生活、淡漠生活、遠離主題,甚至於鄙視崇高思想的現象。』馮遠在接受採訪時曾談道,『2010年前後,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使相當多的藝術家過度關注市場,把整個藝術創作的重心都放在了藝術品的商品化、市場化上,並樂此不疲。這種傾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並認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主旋律創作不能賣錢,而不去創作。面對盲目市場化的混亂現象,我們覺得應該通過組織、策劃活動,來進行扭轉。』

馮遠高興地看到,此次146件作品,不光中國繪畫、雕塑等各類形式手法的作品豐富、飽滿且具張力,即便是外來繪畫形式的油畫藝術,也在此次創作過程中以體現應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國化特色為每個作者的自覺追求。

曾成鋼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西方的文藝創作理念、藝術思潮被大量地介紹到國內之後,現代美術許多都把傳統的根脈斷掉了,而一味地學習西方,那是肯定不行的。『只有找回自己的傳統,才會有光明的未來,只有以歷史為坐標,才會找准未來的發展方向。另外,連本民族的傳統都茫然無知,那何談文化自信?』

『中國的美術家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現風采,如果局限在追隨和模仿西方,那必然喪失了主體個性,所以對中國傳統回歸,將直接影響美術家講好中國故事、形成自我風格。』劉健說,這次工程在全社會樹立了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回歸民族藝術精神的標杆,『相信有識之士肯定會學習這些優秀經驗,重視歷史、重視傳統』。

美術家深刻體會到,研究歷史和傳統是份『苦差事』『體力活』,但更是拓展視野、開掘潛力的有益鍛煉。『這5年是煎熬、考驗、磨鍊、苦旅和巡禮。』劉健感慨,這次創作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進行深入學習和體驗的旅程,『逼迫』自己與古人和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對話,個人的眼光有了極大深化,許多新的發現必將為以後的創作帶來更多可能,『這讓我引以為傲』。劉健說,『我真希望藝術學校都能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許多內容比教科書上的現代技法不知道要高明多少。』他感嘆,『這才叫「取法乎上」,也才能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掘道路。』(本報記者鄭海鷗)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