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貞觀廢立-廢立太子之謎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6-12-9 10:03|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832| 評論: 0|原作者: 孫喦|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唐太宗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唐太宗朝發生了一連串的事變:四月一日,因齊王李佑反叛事牽扯出太子承乾謀反事;唐太宗廢黜承乾,面許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太子;僅隔一天,四月六日唐太宗又下令拘捕李泰,同時與重 ...

[wiki]20161208_010[/wiki]

唐太宗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唐太宗朝發生了一連串的事變:四月一日,因齊王李佑反叛事牽扯出太子承乾謀反事;唐太宗廢黜承乾,面許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太子;僅隔一天,四月六日唐太宗又下令拘捕李泰,同時與重臣們商議選立太子;四月七日,下詔立素來不喜的嫡三子李治為皇太子。

因貞觀時『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沒有人懷疑這裏面有什麼隱情,都認為是『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司馬光還讚揚說: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愛,以杜禍亂之原,可謂能遠謀矣!

但短短三五日內,太子廢-立-又廢-又立,一件關係皇朝繼承興替的國本大事竟顛來倒去轉得疾似風車,讓人目瞪口呆。期間李世民還悲痛得撲倒在床,拔刀要砍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一代英主痛不欲生又神昏志奪?事件的主角之一褚遂良後來因反對李治立武媚(則天)為皇后被貶逐,上表乞憐說;『往者濮王(李泰)、承乾交爭之際,臣不顧死亡,歸心陛下……卒與無忌等四人共定大策。』立儲大事為何不是李世民而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所定,表面波瀾不驚的過程下面,又隱藏着何等詭秘,兇險得要不顧死亡?

    李承乾、李泰、李治太子位的廢-立-廢-立過程

李承乾是嫡長子,少小聰敏,很受寵愛,李世民即位就立為太子。但承乾年紀稍長,行為悖逆又患了足疾,李世民便有換嫡次子李泰為太子的想法。承乾懷恨在心,召攬了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及壯士百餘人,刺殺李泰未果,便和叔父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等勾結,割臂盟誓喝血酒,由掌管宿衛的李安儼偵伺唐太宗動靜,陰謀引兵入宮篡位。

李泰是李世民的嫡次子,封魏王,又加封左武侯大將軍等。李世民將他留在身邊不去封地,就有必要時代承乾為儲的意圖,講:『人之修短,不在老幼。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開設文學館。當年嫡次子李世民與嫡長子太子建成爭奪大位,便是開設文學館招攬人才,作為顧問決策機構,如今嫡長子承乾患足疾又失德,讓嫡次子李泰開館引士,用意不言而喻。

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貞觀五年封晉王,懦弱,智商略低於正常水平。

我們先來釐清史料所記載的廢立事件過程:

(1)貞觀十七年三月,李世民第五子齊王李祐在齊州叛亂,很快就被平定。追究李祐叛亂事,牽連到太子承乾的門客紇干承基,論罪當斬。

(2)四月一日,紇干承基為贖罪告發承乾謀反。

(3)詔令一乾重臣和三省、大理寺會審,認定太子承乾謀逆屬實,應在四月二日。

(4)承乾被捕後,李泰天天侍奉在李世民身邊。李世民當面許諾立他為太子。中書侍郎岑文本、黃門侍郎劉洎建議立李泰為儲;國舅長孫無忌則堅持立李治為儲。

(5)李世民和侍臣(兼知起居注事的諫議大夫褚遂良)說:『昨青雀(李泰小名)投我懷云: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褚遂良講:『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李世民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身回宮。

(6)李治憂形於色。李世民很奇怪,再三問原由。李治說是因李泰說他與元昌交好,李元昌謀反失敗,他會有麻煩。李世民開始後悔要立李泰。

(7)李世民當面責備承乾,承乾說:『臣為太子,復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耳。今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8)四月六日,下詔廢黜承乾為庶人。

(9)四月六日,李泰帶隨從百餘騎到永安門,李世民下令拘捕李泰和所有隨從。

(10)四月六日,李世民到兩儀殿,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和褚遂良,說:『我三子一弟(所說三子是李承乾、李泰和李佑,一弟是漢王李元昌),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褚遂良奪過刀交給李治。無忌等請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治因拜之。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何如?』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

(11)四月六日,李世民到太極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說:『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眾皆歡呼曰:『晉王仁孝,當為嗣。』

(12)四月七日,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13)四月十三日,下詔貶逐李泰為東萊郡王。魏王府親信僚屬都流配嶺外。

分析史書所記過程,可說是悖謬重重,又疑點重重。

    諜影重重的廢立過程

首先,倍感可疑的,是紇干承基的行為及其因果關係;匪夷所思的,是李泰莫名帶領大批隨從闖到李世民理政的太極宮前,去證實自己『險惡』。

李世民自少善於用諜精於用諜,是他多次戰勝強敵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夏(626年)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密謀除掉李世民,潛伏在建成身邊的太子率更丞王晊立即密告李世民。李世民在力量處於極其劣勢的情況下,又靠數年前就將太子建成的部下、玄武門守將常何、敬君弘、呂世衡等發展為『潛伏者』,在玄武門一擊成功,除掉建成和元吉,奪得大位。

歷朝帝王最要留心之事,莫過於儲君。李世民如此善於用諜精於用諜,而且如此深謀遠慮,自然不會對此掉以輕心,於承乾和諸皇子周邊的人事,無不精心安排。對承乾遊玩廢學、拒不納諫、好突厥習俗、屢有叛逆舉止等等,都即時獲知,並萌生了易儲之意。在封地的各個皇子的言行,也隨時有明、暗渠道向唐太宗報告。齊王李祐就是因為官屬不斷打『小報告』、不斷受責而反叛。

在李承乾和李泰身邊的潛伏者或偽裝者是什麼人呢?

如僅從字面讀史,紇干承基就是太子承乾豢養的一名刺客或門客。但從紇干承基的行為、以及與其行為相符合併隱藏在這種行為中的實質,再結合其行為的前因與後果,就會給我們展示一幕迥異的景像。

從【[wiki]唐故番禺府折衝都尉上柱國平棘縣開國公紇干公墓誌[/wiki]】,紇干承基出身關隴沒落士族,在隋朝末年投入唐軍,武德末年在北疆抗擊突厥,後來被太子承乾羅致門下。

紇干承基在史書中亮相,是太子詹事于志寧進諫惹怒承乾,派他去殺于志寧,據【[wiki]資治通鑑[/wiki]】和【[wiki]貞觀政要[/wiki]】,事在貞觀十五年五月末;而紇干承基投到太子門下,是貞觀十三年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李世民捕殺稱心之後。

承乾派紇干承基刺殺李泰不成,派他去刺殺于志寧又『不忍殺而止』;與此成鮮明對照的,是同為東宮官屬的張玄素進諫也惹怒了太子承乾,就派戶奴在張玄素早朝時加害,用大馬棰差點把張玄素打死。

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的一極,它的另一極叫做必然性。一個家奴能一擊中的,而一個自詡『朝至暮捷、所向無全、飲至策勛』的大刺客數次出馬卻無一成功,就決非偶然而是必然了。就像大家熟知的一些諜戰劇一樣,因為派去的刺客本身是個潛伏的間諜。

【[wiki]墓誌[/wiki]】上說紇干承基『綺歲知機,齠年敏對,藝殫七德,智窮十部』,雖屬虛誇之詞,但也可知紇干承基頗有心機而不唯是一介武夫,所以才能擔得重任,也才能很快取得太子承乾的信任,即便事無所成也依舊寄以腹心,李祐在齊州反叛,承乾還對紇干承基說『我宮西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耳,與卿為大事,豈比齊王乎!』

因和果的結合才構成不可分割的現象。知道了紇干承基的所作所為及前因,再來查察結果。紇干承基出首承乾謀反後,便被封為平棘縣公、上柱國、祐川府折衝都尉。這都是什麼官銜呢?

折衝都尉是官職,是府的軍事長官(相當於軍分區司令);上柱國是官員的加銜,為正二品,與特進、輔國大將軍同級,也就是可以享受副國級待遇;開國縣公則是對有大功勳官員的封建,有一個縣做封邑的公爵,級別為從二品。

唐朝官制,門下侍中、中書令、尚書左丞和六部尚書都是正三品(尚書、門下、中書三省的首長相當於丞相)。一個按律當斬的逆黨刺客,竟因告反而位在許多開國元勛、朝廷重臣之上!而且還食邑一千戶、賜物五千段、奴婢三十、甲第一所、良馬五十匹!這哪裏是贖罪,不折不扣是對深入虎穴建立平叛大功英雄的特殊獎賞。只是皇父派間諜偵伺皇太子大不光彩,要做名垂青史的明君,不得不在出首人的身份及出首的方式上做文章,來掩人耳目。紇干承基及其家人對此也十分忌憚,【[wiki]墓誌[/wiki]】所寫的授與前述官爵的原由,便諱去了出首承乾謀反的事,而矯作『勤誠克著,績效可嘉』的虛詞,由此可見其中隱情。

總其行與實、因與果,紇干承基是一個潛伏在太子承乾身邊的『偽裝者』。

那麼李泰出昏招撞去永安門,是不是中了『偽裝者』獻的『連環計』呢?

按制,沒有詔命,李泰是不能帶領人馬到宮城、直抵太極宮(相當於明故宮的太和殿)西南門的。那麼是誰矯傳旨意,做實了李泰陰險謀嗣甚至奪嗣、以致李世民採取斷然措施呢?

雖然史無明載,但有一個人值得注意。

李泰爭嗣失敗後,一干僚屬都被貶逐,包括跟隨他修【[wiki]擴地誌[/wiki]】的謝偃、蔣亞卿等人,唯獨為李泰出主意修【[wiki]擴地誌[/wiki]】、也即『謀嗣』主謀的魏王府司馬蘇勖,反被提升為吏部侍郎,而且與出生入死為李治奪得太子位的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同一天被委任為新太子的輔佐(分別為太子太師、太子賓客、右庶子)。

蘇勖是跟隨李世民謀天下的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娶了李世民的妹妹南昌公主,曾擔任李世民的典簽,正是負責傳遞表章和傳達敕命的官員!有此背景又有獻策修【[wiki]擴地誌[/wiki]】的『投名狀』,能夠讓李泰信從不疑。蘇勖從應貶死的謀嗣敗黨,搖身一變成了奪嗣勝利集團的一員,顯然不光站對了隊,而且立了『功』。

尋茫茫之墜緒,貞觀太子的廢立又廢立,竟是一出比『諜中諜』還要諜中諜的大劇。

    廢立太子棋局的『操盤手』

李承乾遊玩廢學、好突厥習俗等小過,李世民都即時獲知,可對李承乾謀殺師傅和大臣于志寧、張玄素;刺殺李泰;詐為魏王府典簽上封事誣陷李泰;潛招秦英、韋靈等邪門左道;招攬上百刺客死士;勾結李元昌、侯君集等謀逆;準備登極後實行暴政等大惡,卻渾然不知!

當承乾對李世民捕殺稱心和寵愛李泰懷恨在心,召攬刺客死士百餘人,刺殺李泰和準備奪取大位時,李世民卻突然改變易儲想法而重申承乾的儲君地位,貞觀十六年八月,派『忠直冠群臣』的魏徵為太子太師,下手詔說『周幽、晉獻,廢嫡立庶,危國亡家。漢高祖幾廢太子,賴四皓然後安。我今賴公,即其義也。』

當承乾又和李元昌、侯君集等勾結,割臂盟誓喝血酒,陰謀引兵入宮篡弒時,李世民又諭示群臣說:『太子雖病足,不廢步履。且【[wiki]禮[/wiki]】,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孽代宗,啟窺窬之源也!』。

如果知悉承乾上述重大罪惡,李世民怎麼會在貞觀十六年末到十七年初,一再重申承乾的儲君地位?

為什麼小過知、大惡不聞?

李承乾、李泰身邊的偽裝者們由誰操控?

再偉大的帝王,也有許多『髒』活要干,越偉大就越需要『白手套』。貞觀一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都是謀國干臣、直臣、諫臣,而且是外姓之臣,干不得這類髒活,只有計謀深沉又屬至戚的長孫國舅才當得這副白手套(也是玄武門之變的首謀)。李世民登基以來,在皇族事務方面越來越依靠長孫無忌,事事與之商議,監督眾多的皇子皇弟,明裏派有東宮和王府一眾僚屬;暗裏,就需要長孫無忌去安排和操控紇干承基等一干偽裝者了。

長孫無忌怎麼能操縱太子廢立呢?關鍵就在於貞觀後期,李世民身體和精神都急劇衰退,而他倚重的杜如晦、魏徵等先後逝世,房玄齡遭猜忌,便把輔佐繼承人、保護李氏國祚長久的希望寄托在長孫無忌身上。貞觀中期李世民講『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到貞觀後期則講『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由褚遂良給李治的乞憐表,可見立李治為儲,並非李世民之意,而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所定的『大計』。剝去史記立李治為儲經過的矯飾之詞,實際就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攜着李治,以及善觀風向站到他們一邊的李勣,去脅迫李世民立李治為儲。當李世民含混不清地說了句李治後,長孫無忌立即將之做實為立李治為太子的詔令,甚至說有不同意者就殺,儼然已是『二皇帝』。從李世民對李治說『你舅舅答應你做太子了,應當拜謝』,證明立李治的實為長孫無忌而非李世民(也可知官史即褚遂良所記『我欲立晉王』必非李世民的原話)。

長孫無忌挾皇儲國祚以扼皇帝,又挾皇帝以扼百官,遂得以一手操縱太子的廢立大局。

陰謀重重的廢立太子過程

雖然管起居注的褚遂良和監管國史的長孫沖(長孫無忌的長子,娶李世民嫡長女長樂公主,任秘書監,即皇上的『大秘』)能夠讓種種隱情不留記載,但從廢立事件的前前後後,仍可發見一些端倪,再將每件單看都似孤立或偶然的組成事項聯繫起來,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算計精密的局。

(一)長孫無忌必定早就發覺承乾不可救藥,但其時告發,傀儡尚未雕就,會讓不遂心的李泰得到儲君位,於是隱瞞承乾諸般大惡只報小過,使李世民錯誤地認為承乾尚屬『可教育好的子女』。

(二)太宗朝為了太子和諸王定分,將太子以外的皇子遣往封地,『令其早有定分,絕覬覦之心』。貞觀十六年八月,褚遂良還奏說『唯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最急』。三子李恪、五子李祐等都是十四、五歲赴封地。貞觀十七年李治已十六歲,應當遣往封地。十七年二月,也就是廢立事件前一個多月,褚遂良又上疏說『今皇子幼稚,未知從政,不若且留京師』。前後態度大相逕庭,究其實,前者是反對換李泰為儲君;後者,是為了將李治留在京師。

(三)攻訌李泰驕奢傲物、結黨營私、覬覦大位等,以便承乾案發時一石二鳥。

(四)在李治封地(太原)造出了『治萬吉』的石文。

(五)精心選擇發動的時機——在李祐反叛時由紇干承基出首太子承乾謀反。

(六)承乾被廢、朝論傾向立李泰或李恪,而李世民已答應立李泰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堅持立李治,搬出『治萬吉』的石文作為立李治能讓大唐長治久安的說辭(【[wiki]新唐書·太宗諸子傳[/wiki]】),否定了李世民的旨意,使一個本不被考慮的暗懦少年成了太子位的有力競爭者。

(七)李泰和李世民講要殺子傳位李治的昏話。而史載李泰『聰敏絕倫』,因此這很像是有人(蘇勖?)以可能立李治來唬他、教他如此說;而褚遂良便等在那裏以此來論證李泰險惡,挖好了坑等他往裏跳。

(八)由李治向李世民訴指李泰『險惡』。李治的憂形於色,怎麼看怎麼是有人調教、存心到李世民面前裝相(後來冤殺兄長李恪、叔父李元景,貶死元舅長孫無忌等一系列事件中,李治也頻頻裝相),說是因李泰恐嚇,也是一面之詞,從未質詢李泰。

(九)對於父子兄弟相殘爭奪大位,李世民本就創巨痛深,現在又驟遭庶子反叛、嫡長子謀反、兄弟謀反,陷入極度痛苦。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要的就是他神昏志奪的機會,一唱一和,將承乾悖逆謀反歸咎於李泰謀嗣,再描繪李泰兇險,若繼位,李承乾、李治等皇子都性命不保、腥風血雨甚至江山不保的可怖前景,令李世民改變了立李泰為儲的想法。

(十)被廢黜的承乾得以面見李世民,將謀逆說成是因為李泰謀嗣,與之前長孫無忌、褚遂良的鋪墊配合得天衣無縫,應非偶然。

(十一)使李泰中計,帶着大隊人眾往永安門的槍口上撞,做實了『所加之罪』,以致李世民採取斷然措施進行制裁。

(十二)承乾倒了,李泰倒了,李世民認為文武全才的三子李恪遠在吳地又是庶出,留在京師的嫡三子李治就成了太子的首選。但知子莫若父,李世民知道李治實在不是當皇帝的料,但長孫無忌一口咬定李治仁孝,是守成良主,而且是『天下屬心久矣』。李世民無奈,對李治說『你舅舅答應你做太子了,拜謝你舅舅吧』。

(十三)不過李世民還是擔心眾人不同意。長孫無忌先揚言有不同意的就殺,然後又打包票說『乞陛下試召問百官,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

長孫無忌、還有褚遂良通過這一連串環環相扣、可能犯有大罪(不顧死亡)的計謀和行動,實現了把李治立為太子的『大計』。

李泰在整個事件中,除了帶人馬撞去永安門外,沒有違法行為;而李承乾的近十條不赦之罪中,除了刺殺和誣陷李泰外,都與李泰無關。承乾悖逆失德在前,李泰謀嗣在後,而且謀嗣首謀也是唐太宗而非李泰。因此宮鬥勝利集團將李泰與謀逆的李承乾和李祐並列,給予其僚屬比承乾僚屬還嚴厲的處罰是悖謬不公的。

長孫無忌極力不讓李世民再見到李泰,不僅從拘捕到貶逐沒有面訊,甚至李世民晚年思子心切,到死都不曾召回一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嚇唬李世民說,只有這樣,才能保全李泰和其他皇子,才能保證李治順利接班和大唐長治久安。李世民被唬住了,貶逐李泰時無可奈何地說,『父子之情,出於自然。朕今與泰生離,亦何心自處!然朕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寧,私情亦可割耳。』

這不單是怕李世民改變主意召回李泰,更怕父子見面澄清事實,使其『謀嗣加奪嗣』的陰謀敗露。

    餘響-做局者反被局做

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他為什麼費盡心機打殺一個而捧殺一個?答案就是一個『權』字。

貞觀後期長孫無忌權勢日隆,成了與李世民『君不君、臣不臣』的二皇帝,權力欲膨脹。李世民健康惡化,長孫無忌開始為李世民之後佈局。三個親外甥,李承乾悖逆不道,還有一班死黨,完全無法操控;李泰有才智有聲望,有為數不少的擁護者,不管買不買阿舅的帳,他都難以隨心操縱獨攬大權;唯有李治,暗懦又弱智,沒有黨羽和追隨者,認為能操縱於股掌之上而把持朝政,於是費盡心機把李治扶上了儲君的寶座。

六年後李世民服丹暴亡,李治當了皇帝。但朝廷內外都知道李治低能弱智,不滿長孫無忌挾李治把持朝政的大有人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連番製造冤假錯案,進行政治清洗和屠戮:誣陷害死侍中劉洎,誣告中書侍郎崔仁師,在魏徵死後進讒詆毀,借房(玄齡)家爭產內訌大開殺戒,剪除了房玄齡、杜如晦、柴紹三大功臣家族,殺了宗族之長荊王李元景,殺了名將薛萬徹,還授意誣攀殺了得天下人望的吳王李恪,貶死一代名將江夏王李道宗(李世民講當今名將,唯李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大將軍執思失力、侍中宇文節等異己。

長孫無忌如願成為實際執政者,但他沒有意識到,無論怎樣把持朝政,他也是皇權的附庸,而把一個暗懦又心靈扭曲的李治擺上神主台,一旦失控的可怕;他也沒有察覺,李治的好色為一個可怕的操控者潛入提供了通道。李治平生所做最自主的事,就是與父皇的侍妾武媚私通;所做最堅定的事,就是子納父妾使父皇蒙受聚麀之恥。武媚被李治從感業寺接回宮中不久,就控制了李治,併網羅了一批奸佞,實質是發動了一次政變,殘忍殺害了原皇后和淑妃,貶逐了反對她的褚遂良等人。由於神主牌的易手、和能控制軍隊的李勣臨陣轉向,長孫無忌對朝政的掌控頓時土崩瓦解。武媚掌控朝政後,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讓人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一舉將之剪除;又遍殺李唐皇族宗室,到689年廢唐,改國號為周做了女皇帝。

其實不管皇帝姓李還是姓武,都屬一家之私,只要不倒行逆施到讓人沒有活道,老百姓都是要平安度日的。統治者不必多英明偉大,只要能安生坐在供桌上享用人民的供奉、不過度搜刮民財胡作非為,自然就是盛世了。但中華文明的勃勃發展——貞觀肇始的文化兼收並蓄、邊疆統一、民族融合、政治開明……卻由此陷入停滯和衰退。

武周之禍,史家或批評李治暗懦,或批評武媚殘忍狠毒,或批評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致有陰報』。但追根溯源,偏信偏聽使長孫無忌弄權;明知李治暗懦不能守社稷卻立為儲君;聞色而喜納武媚,察其殘忍好殺不警醒反以為壯,都是李世民之過。辭世不幾年便江山易姓,宗祀幾乎不保,不能不是開創貞觀盛世一代明君的一大缺憾。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