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民日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有自信心

漂流書館| 圖書飄流新聞

2016-8-20 10:55| 發布者: 文強| 查看: 2000|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華韻國學教育網著作權聲明【甲】本主題所有言論及圖片純屬會員個人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乙】本帖部分內容轉載自其它媒體,但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並對其真實性負責; 【丙】著作權屬原創媒體單位或作者所有,其觀點不代表本網,轉載純粹為學習、研究之用; 【丁】若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權問題,請立即告知,本站將及時予以刪除並致以最深的歉意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何以讓我們自信?

禹天建繪

從小時候起,我們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很多人家也掛有家和萬事興的匾額。這實際上是於不知不覺之中,塑造了我們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性格,形成了我是中國人的遺傳基因。由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直抵人心的文化,是在人性問題上有根本思考的文化,所以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久而彌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

資料圖

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後成一家之言。在變化的歷史中,司馬遷看到了實踐的邏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政治建設,並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甚至改革。我們耳熟能詳的井田制郡縣制科舉制以及不斷變化的官僚體制,無不是中國古人的偉大發明,這些體制保證了龐大國家的運轉。如在邊疆統治上,【禮記】有雲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歷代統治者基本沿襲了這一統治思路,但除了因俗而治之外,根本的政治理念還是在修和齊上,即與時俱進的統治理念。如清朝首創與六部平行的機構理藩院來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再如為防止一些地區僧俗勢力過度集中到一個家族,而創立了金瓶掣籤制度,這也是一個創新。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古人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以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政治文化遺產。

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發現了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還有利他的一面,所以很早就有義利之辨。孔子主張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權利,但又主張君子義以為上,要講求義的倫理,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基礎上,考慮他人利益,摒棄零和博弈思維,達到共贏。所以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正是因為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價值標杆,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精神標識。這與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主張市場經濟應該是合理的利己與高尚的利他(北大教授晏智傑語)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也有借鑑意義。

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觀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動力

【禮記中庸】中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主張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來看待不同的文化。【國語】中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也就是說,不同事物之間的碰撞、平衡才是和,和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若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則只是沒有發展的增長,無可持續性。所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國古人追求的理念。孔子主張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佛教是較早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在與本土的儒家和道教相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儒佛相融、佛道相通,三教合一。在對待周圍少數民族的問題上,古代中國也是以兼容並包的原則,使得各個民族逐漸融合為統一的中華民族。

中國古代的開放包容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器,是保持長治久安的密碼,這些重要思想應該在現代社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很多問題上,中國的傳統智慧發揮了重要作用,諸如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主張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這正是傳統中國開放包容文化的重要體現。

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

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西方的神本主義相反,是人本主義的。孔子主張未知生,焉知死?可見他注重的是現實和活着的人本身,並不注重死後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說法,即人是宇宙間的重要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個環節都是以人的實踐為第一要義。人本主義的形成,主要與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有關,農耕社會講求協作,所以以人為中心,家庭里講求夫和婦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對外則講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這套體系運轉起來,則整個社會都處於一個良性的運轉狀態。實際上這套體系直到今天,在中國人中,還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

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特質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中國古代主張天人合一,即人要與自然相協調。天人合一觀念在先秦時期就已產生,宋代張載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協調。由此他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以達到天人協調的完美統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非常複雜的內涵,有精華也有糟粕,但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強調人可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但這種與自然的互動是以自然的承受力為基礎的,人類不能無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壞自然。在順從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人與自然是可以達到和諧互動的。這對今天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總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是因為其具有直達人性的透徹,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互動的感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密碼,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如果僅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傳統文化的作用,這是有增長無發展的模式,後果必將是慘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當下我們進行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中,中國古代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義以為上的經濟文化,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