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紀念土默特官學興學 學者共論儒學在邊疆的傳播與影響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6-7-26 09:14|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849|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多元一體,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質;天下秩序,是中國政治的悠久形態。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國已呈蔚然大觀之勢,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在邊疆地區的傳播與邊疆治理歷史經驗 ...

多元一體,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質;天下秩序,是中國政治的悠久形態。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國已呈蔚然大觀之勢,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在邊疆地區的傳播與邊疆治理歷史經驗的問題也日益爲學界所關注。

7月21日,文教北傳與天下秩序的擴展紀念歸綏土默特官學興學290周年學術研討會呼和浩特召開。會議邀請海峽兩岸、全國各地十餘所高校、黨校和科研院所的20餘名專家學者,以土默特官學爲切入點,深入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蒙古地區的傳播與北疆治理歷史經驗的問題。

土默特文廟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現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土默特學校),爲國內現存唯一的蒙古文廟。1726年,清政府在土默特文廟的基礎上創辦官學。官學幾經沿革,近代以來湧現出以烏蘭夫同志爲代表一大批中國共產黨優秀的民族革命先驅,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一部土默特文廟史,既是儒家思想在內蒙古地區的傳播發展史,也是內蒙古革命與建設的厚重歷史,生動地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聯繫,詮釋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厚的文化淵源。

內蒙古自治區哲學學會副會長、內蒙古師範大學副校長趙東海教授致辭

會議首先由內蒙古自治區哲學學會副會長、內蒙古師範大學副校長趙東海教授致辭。趙東海指出,內蒙古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游牧與農耕、草原與中原、少數民族與主體民族不同文化樣態的交融激盪之所。歷史經驗表明,文教的傳播是邊疆地區安定團結、凝聚向心、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保障。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烏蘭副主席致辭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烏蘭副主席在致辭中指出,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是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界的盛事,也是內蒙古哲學學會落實社團工作、響應自治區社科聯建設一批高水平社科智庫戰略規劃的具體舉措。希望學會藉此機會再接再勵,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抓住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以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的緊迫感,和勇擔重任、責無旁貸的使命感,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爲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北京弘道書院姚中秋院長致辭

北京弘道書院姚中秋院長在致辭中指出,儒學在內蒙古的傳播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對於蒙古地區各個民族的凝聚,以及與整個華夏內地的政治上的團結,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一個歷史經驗對於我們今天要鞏固一個多民族的、超大規模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政治共同體的團結和凝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上半場會議的主題爲清代內蒙古地區之文教傳播,內蒙古黨校哲學教研部閆恆博士主持。首先由土默特學校黨總支書記雲占鰲做了題爲【站在兩種文明交匯點的土默特文廟】的報告。他梳理了土默特官學290年的歷史,特別指出,土默特官學的存在,使得地處邊疆地區的土默特蒙古族人民能夠與內地文化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而游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的交匯也使得這一地區的人民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和心智,得以相對從容地因應近代以來的歷史變動。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院劉蒙林研究員以【清代綏遠城旗學初探】爲題,探討了清代綏遠城的教育狀況。他論證了清代綏遠城旗學的兩種主要形態:一爲走科舉之路的舊式學校,一爲清末以來的新式學堂。劉蒙林研究員指出,綏遠城的舊式旗學在有清一代十分發達,文武兩科俱全,官學私學皆盛。至於清末綏遠城的新式學堂,同樣堪稱一時之盛。中學堂、初小、高小學堂、滿蒙學堂乃至陸軍學堂,應有盡有清代的綏遠城稱得上邊疆地區的教育勝地。

古代的文廟與官學常常毗鄰而居。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牛淑貞副研究員以【清代歸綏城文廟研究】一文,對清代歸綏城的文廟情況作了梳理。牛淑貞副研究員指出,清代的內蒙古地區呈現出滿蒙漢各族人民雜居的局面,僅在歸綏城中就存在著蒙文廟(即土默特文廟)、漢文廟及滿文廟三座文廟,頗有文教北傳,於斯爲盛之意。

在三位與會嘉賓對土默特的文教作了充分的介紹之後,內蒙古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長寶力格研究員做題爲【儒學北漸與內蒙古思想走向】的報告,著重指出,在16世紀以前,內蒙古地區的文化與政治結構基本被藏傳佛教所壟斷,儒學北漸對於蒙古族在人生觀、族源觀、文化思潮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皆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內蒙古近現代的思想啟蒙是與儒學北漸聯繫在一起的。這種聯繫的實質是蒙古民族反宗教、反封建的社會需求,與儒學文化的精華的相結合。

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張啟雄先生的報告側重於邊疆治理與中國古代外交,題目爲【儒家治邊的秩序原理:以不治治之論】,他認爲,傳統中國邊疆治理思想大致可以用20論予以概括:天朝定製論、王權帝授論、正統論、名分秩序論、事大交鄰論、封貢體制論、奉正朔論、大一統論、興滅繼絕論、王化論、重層認同論、爭天下論、華夷可變論、華夷分治論、以不治治之論、重層政體論、五倫國際關係論、內聖外王論、王道政治論、世界大同論。而以不治治之的實質並非不治,在近代以來逐漸從消極的不直接統治轉向積極的民族區域自治。

下半場的多元一體與天下秩序主題討論,氣氛更爲活躍,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陳明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張志強研究員的報告題爲【清朝中國是怎樣一個多元一體的國家】,梳理了清政府面對如此廣大的國土時,所展現的傳統政治智慧:其一,清之國號的選擇繼承了元朝的傳統,突破了之前周天下封國的限制,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共同體想像;其二,清政府對於疆土統一的努力,並非是出於建立所謂現代民族國家的需要,而是對於實現天下秩序的嚮往;其三,清政府的治理模式中,著眼點不在多元而在多元一體。張志強研究員還動情地說,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呼市人,首次回到家鄉參加學術研討會,爲家鄉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貢獻心力,心情非常激動,希望內蒙古學界同仁多舉辦類似活動。

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吳啟訥副研究員,則從聖人之道與喇嘛之道的角度對清代的邊疆治理問題提出了另一面向。他指出,清政府一方面通過在邊疆地區如蒙藏地區大力扶持舊有的喇嘛教,另一面則又不斷強化儒家的官方正統地位,以此構建起聖人之道爲體,喇嘛之道爲用的治理結構。

弘道書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姚中秋教授與弘道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鋒副教授,分別從儒家與天下秩序的建構角度進行了發言。姚中秋教授指出,儒家的文教與天下觀念,造就了中國自身的歷史性概念敘述傳統,它使得中國及天下成爲一種動態的描述,因而具有不斷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任鋒副教授則強調,儒家爲多族群之間形成秩序乃至構建國家,提供了一套公共性話語。

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的郭曉麗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孝與蒙古族倫理教化】,她指出,蒙古族統治者重視【孝經】的教化功能,具體體現爲以官方開辦國子學、地方官學爲平台,將孝作爲倫理教育的主要內容。蒙古族天的觀念、蒙古族祭祖的觀念、蒙古族倫理觀念、家庭倫理、族群倫理,以及蒙古族統治者對於忠在政治上特別重視,都是由孝這一中華文化道德的核心要素推演開展的。

自由討論階段,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歷史所何天明研究員指出,多元一體是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物質的交融是容易的,精神、思想的交融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班布日助理研究員認爲,從研究元史角度來看,儒學不是某個民族所獨有的,而是能夠普遍擴展的價值觀念。元代接受儒家文化蒙古士人群體很多,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現象。

與會學者一致認爲,多元一體的一體背後有著內涵豐富的制度創新,其核心要素正是內蒙古地區文教體制的逐步建立。近現代以來,從土默特學校走出的大批歷史風雲人物,也證明這種文教體制二百多年的養成化育功不可沒。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