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話語·傳薪絕學『冷門』甲骨學代有傳承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6-7 16:58| 發布者: 張啟功| 查看: 1702|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中國話語·傳薪絕學:『冷門』甲骨學代有傳承開欄的話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絕學』指瀕臨滅絕的重要學問,它們記錄着人類文明 ...

中國話語·傳薪絕學:『冷門』甲骨學代有傳承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絕學』指瀕臨滅絕的重要學問,它們記錄着人類文明的來龍去脈和流轉變遷。即日起,開設【中國話語·傳薪絕學】專欄,邀請『絕學』的學科帶頭人、研究專家,述析『絕學』的傳承現狀和發展困境,關注新時期復興『絕學』的探索與思考。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正如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該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黨和國家一直都『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因此新中國60多年的甲骨文商史研究取得了輝煌成就。

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記事文字。商紂王失國埋卜,被埋在廢墟下的甲骨文也不復為人所知。直到1899年,愛國主義學者王懿榮第一個鑑定並重金購藏了『確在篆籀之間』的甲骨文。從此,甲骨文身價倍增,成為每字『價銀二兩五錢』的天價珍玩。隨着1903年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鐵雲藏龜】的出版及其後甲骨的不斷著錄,甲骨文走出了學者的書齋,從『秘不示人』的個人摩挲雅玩變為大眾可及的『公器』。自此,甲骨文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財富吸引着更多學者投身研究之中。

20世紀20年代,疑古辨偽之風大熾。5000多年的中國歷史,經過『古史辨派』學者『把偽史和依據偽書成立的偽史除去』的一番考據,剩下的就『只有千年了』,甚至連戰國末期屈原的存在都屬疑辨之列。

就是在『中國古代史上科學考古資料上的極端貧乏』的時候,殷墟甲骨文所傳承的商代歷史信息使史學家擺脫了疑古過頭的困境,並走上了『釋古』『考古』的史學研究康莊大道。

史學大師王國維在1917年【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中,不僅糾正了【殷本紀】所列個別世次的錯誤,還互證【史記】的科學性,指出其所列『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於卜辭者殆鮮』。不寧唯是,王國維還大力抉發甲骨文中傳承的古代史蹤與古籍中的『不雅馴之言』相勘校,進一步肯定了【山海經】【竹書紀年】等古籍的價值。

到了20世紀30年代,甲骨學一代宗師郭沫若把『新興科學的觀點』引入甲骨文研究領域,從而開闢了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史學研究的新天地。他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依據『商代已有文字』,破天荒地把殷代作為『中國歷史之開幕時期』。自此,有甲骨文記載的商王朝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不容置疑。

隨着甲骨文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著錄,甲骨文的商史研究也不斷深入拓展。2011年,幾代學者聲聲喚的『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學性強的【商代史】專著』終於出版。這是由於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應用,為發掘和弘揚甲骨文中的歷史文化信息提供了『顯微鏡』和『望遠鏡』,從而使研究既能見微知著又能高屋建瓴;這也是中國社科院老中青三代學者躬逢盛世,得到國家重視與支持的結果。【商代史】既是百年來甲骨學商史研究的繼承和總結,也是今後研究不斷創新的起點和基石。

甲骨片中歷史信息的傳承,是以識讀構成篇章的文字為前提的。目前,甲骨文破譯正面臨着瓶頸。在已知的4300多個甲骨文字中,有1100多字的考釋已被公認。還有500多字已進行過考釋,但尚需進一步研究。剩下所不識的字,多為人名、地名或物名,其義可知,但不可得其音讀。這是因為甲骨文的一些元素有的已在中國文字的發展過程中變異、失傳,再想釋讀已非常困難。因此,不少文字學家不斷拓展研究途徑,如利用數碼技術再現骨片和拓片上文字點劃的痕蹤,開展與金文、簡帛等古文字研究領域的聯合攻關等,這將會使破譯工作有所發現和前進。

讓文物『活』起來,使甲骨文中傳承的文化基因為廣大群眾所感知,並成為精神生活的盛筵,這也是甲骨學者的使命和責任。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的『甲骨文記憶展』,把館藏珍貴甲骨文與甲骨學百年發展成就相結合,使青年學子在『六十甲子柱』中盤桓忘返,在『甲骨姓屬林』中尋覓流連。還有墨苑新葩——樸拙、雋永的甲骨文書法,不僅普及了文字考釋成果,也豐富了群眾精神生活。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間,將會使更多人成為甲骨文化的傳承者。

百多年來,甲骨文的重要文化價值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因此,甲骨學冷門不冷,代有傳承,將會不斷地前進和取得更新的成就!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師範大學『985』特聘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