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互聯網+傳統文化 這不僅僅是一趟順風車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9 15:22|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1622|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2014年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隨着流動互聯網的發展,獲得旺盛生命力的不僅只有那些新興的產業,曾經被冷落一時的傳統文化也在這個時代獲得了復興的機遇。這種復興,一方面來自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人對文化身份、文化 ...

2014年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

隨着流動互聯網的發展,獲得旺盛生命力的不僅只有那些新興的產業,曾經被冷落一時的傳統文化也在這個時代獲得了復興的機遇。這種復興,一方面來自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人對文化身份、文化歸屬感和文化價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來自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為傳統文化的時代感提供了實現基礎。事實上,在今天互聯網已經與傳統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共生關係。

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首要渠道

在白天忙碌緊張的工作之後,也許你想聽一首古詩靜靜心,那麼你可以在手機上裝一個提供有聲古詩朗誦的應用軟件,或者關注一個提供相關服務的微信公眾號;閒來無事的時候,也許你想練練書法,卻苦於手邊沒有紙筆,那麼你可以裝一個用手指就能在移動終端上書寫的軟件;也許你愛好文玩收藏,卻短于欣賞、了解和購買的渠道,那麼你可以在網絡拍賣平台上,在多家拍賣行、典當行及畫廊進行瀏覽和競拍

2015年,中國網民已達6.7億人,而數據調研機構艾媒諮詢發佈的【2015中國互聯網+傳統文化發展專題報道】顯示,71.2%的中國網民會通過網絡了解傳統文化,網絡已經成為網民了解傳統文化的首要渠道。目前網上關於傳統文化的軟件,涉及傳統文學、傳統節日、傳統戲曲、中國建築、傳統醫學、民間工藝等諸多領域,提供的服務包含資訊、遊戲、電商交易、教育、醫療等多種類型。

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獲得了一種新樣態,它既是被傳播內容,也是傳播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谷卿說,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極具開發價值,而開發、激活和重啟傳統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隨着移動終端的普及,文化傳播也必然要考慮到終端及其用戶的接受習慣與體驗。

數握顯示,在使用傳統文化應用軟件的用戶中,傳統文化資訊瀏覽是用戶主要的需求點,佔比達61.2%,傳統文化應用工具及教育學習則分別位列第二、三位。此外,在用戶的年齡分佈上,2635歲用戶的佔比超過40%,3645歲的用戶佔比為24.3%,也就是說,80後佔比遠遠領先於其他年齡層的用戶。

文化是從社會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脫離了生活環境的文化必然無法生長,傳統文化要更好地傳播,就必須生活化,而互聯網恰恰是將其生活化的重要載體。上海民俗學會會長仲富蘭說,比80後更年輕的90後00後在接觸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更需要全新的傳播方式,互聯網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

觸網要避免過度商業化

雖然傳統文化應用軟件涉及領域廣泛、服務類型多樣,但從數據看來,用戶的使用滿意度卻並不高:用戶中,對產品使用體驗表示非常滿意的佔比為9.1%,表示一般的佔41.3%。69.1%的用戶認為當前相關服務商對傳統文化生搬硬套,產品缺乏內涵;同時,網絡平台雜亂及傳統文化信息錯漏也成為密集的槽點。

業內人士分析互聯網+傳統文化產業所處的困境時指出,產業當前的總體狀態是缺乏規模性的行業生態,互聯網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與發展處在探索創新階段,行業生態尚未成型,各服務商在產品的研發創新及運營上均未成熟,從而給產品在市場普及和推廣上帶來阻礙;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原本在學科屬性和發展邏輯上就有很大的分歧,這兩個領域的結合雖然既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也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也對相關從業者的專業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行業人才的匱乏恰恰是造成當前發展令人不甚滿意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社會發展越快,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就越大。然而,另一個隱憂也在新的發展形勢中逐漸浮出水面觸網之後,傳統文化在網絡平台的商業化在所難免,一定程度上的商業化固然對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日常生活、得以有效傳承和傳播有所增益,但過度的商業化,則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背離和破壞。

傳統文化能否普及、普及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統文化能否回應當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能否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這些問題靠老百姓自發讀讀三字經、上上國學培訓班是解決不了的,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固有的、本質的內容必須存在,沒有了這些,傳統文化就不成其為傳統文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說。

這不僅是一趟順風車

順歷是一款集日曆、萬年曆、羅盤、黃曆天氣、農曆、法定節假日、日程提醒、備忘記事等功能於一身的生活日曆類工具,依據中國傳統的擇吉文化經典【欽定協紀辨方書】和【玉匣記】編寫而成。在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應用上,順歷既傳承了中國傳統的擇吉文化,同時也通過互聯網渠道為用戶打造了融合擇日參考、日程提醒等功能的工具,截至2015年底,順歷在流動互聯網上的下載安裝量已經超過了2000萬,而在互聯網上,類似順歷這樣受到老百姓歡迎的互聯網+傳統文化應用軟件還有很多。

互聯網+傳統文化應用軟件的火熱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趨勢?【2015中國互聯網+傳統文化發展專題報道】的數據足以回答這個問題:對於互聯網+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大部分手機網民持樂觀態度。其中持非常看好及看好的手機網民總佔比達到了68.4%。艾媒諮詢分析認為,基於互聯網在其他領域的成功融合轉型的事例,用戶對互聯網+的推動普遍持積極態度。

而如今,從該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不難得出的結論是,單說傳統文化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顯然過於偏頗,事實上,互聯網產業在傳統文化傳播的基礎上,也正在生發出許多新的枝葉,贏得了更多用戶,使得其自身規模更加壯大。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正在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生態。

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互聯網+餐飲、出行等領域的火熱現狀,互聯網+傳統文化領域的行業參與者仍然偏少,但卻處於藍海狀態。隨着互聯網+政策的推動,以及國民對傳統文化需求的逐步上升,行業將迎來更多資本和創業者的關注。在工具應用以及資訊提供的細分領域,互聯網服務廠商將以傳統文化為中心,進行互聯網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隨着線上、線下各種渠道的整合,傳統文化產業中不同領域之間的壁壘正在慢慢打通,互聯網+傳統文化與社交、餐飲、出行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或將持續產生新的業態。同時,在有效的利用互聯網進行整合之後,互聯網+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營銷和銷售也將更加多元化,傳統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升級。互聯網+的連結,將使得部分傳統文化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傳統文化形象也將更加貼近用戶,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及傳承。

互聯網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個趨勢是以版權經濟為核心。目前,百度、阿裏巴巴、騰訊等國內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佈局傳統文化相關領域,包括網絡文學、數碼音樂、電影電視、手遊等內容領域及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如內容製作、演藝明星、衍生產品等。未來,基於知識產權的用戶運營模式也將在互聯網+傳統文化的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內容產品的質量將成為決定產業和市場發展水準的關鍵。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