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屠呦呦讓我們自信更自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6 15:42| 發布者: 無端| 查看: 1760|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這個國慶,出現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大屏幕上的一張『中國面孔』,讓國人振奮。北京時間10月5日,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 ...

這個國慶,出現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大屏幕上的一張『中國面孔』,讓國人振奮。北京時間10月5日,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里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恆久。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回頭再看,這一情結的熨平,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無疑能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員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獻很少,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還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4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廣度,不斷水漲船高,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有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屠呦呦也讓人看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論文,或是【科學】【自然】等國際刊物,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堅持學術方向、堅定學術追求、堅守學術信仰,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被牽着鼻子走。有些人還在懷疑『諾貝爾獎有沒有照顧中國人』,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破冰』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目標。科學的通途有很多走法,無論頭銜和身份,無論領域和方法,『科學家』才是唯一的、純粹的標籤。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鍾情於科學的人出發點並非想去拿獎,也許一輩子不會有驚艷的成果,有人可能用畢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更靈活、更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在日本,很多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來自民間機構或是企業;在美國,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我國對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認識,也在不斷創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類似導向和舉措,無疑能讓有志於獻身科學的人坐下來,讓被浮躁之風襲擾的學術界靜下來。

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有沒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諾貝爾獎,已不再是一個心結,正可邁開步子、自信前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