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推進中醫藥創新提升科技競爭力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6-3-15 09:47| 發布者: 張啟功| 查看: 2629| 評論: 0|原作者: 魏 敏|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摘要: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11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代表醫藥衛生界作題為【加快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提升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競爭力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11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代表醫藥衛生界作題為【加快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提升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競爭力】的發言時說,要加快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激發中醫藥原創優勢的潛力和活力,進而轉化為知識優勢、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建議把中醫藥繼承創新研究提升為國家科技戰略,改革中醫藥科技管理體制,聚焦重大需求、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養一批中醫藥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王國強表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起了海內外對中醫藥的熱議,也對中醫藥在生命科學領域有新突破寄予了更多關注和更大期待。

中醫藥(含民族醫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蘊含着巨大的創新潛能。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重視中醫藥的價值,歐美等發達國家正在利用資金、人力和技術的優勢,搶占中醫藥科研高地。多個發達國家和大型藥企加大中藥新藥研發,搶先發掘中藥新藥資源、搶先註冊中醫藥國際專利,搶占市場先機,對我國形成了超越和窪地倒逼效應,整體形勢逼人。

王國強介紹,目前中醫藥科技創新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科技創新主體單一,動力不足。目前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而大中型企業設置科研機構的比重僅為50%左右。由於靠市場營銷可以較快贏得較高的利潤,企業大多缺乏研發積極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很少,尤其缺少大品牌、大品種。二是科研創新平台分散,協同不夠。目前還沒有一個中醫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已有的中藥或天然藥物科技創新平台數量也不足,分布不均衡,協同機制不暢通,產學研結合不緊密,成果轉化率低。三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分散重複。『十二五』期間,『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共投入約400億元,僅為美國強生製藥一年的研發投入,投入到中藥新藥創製的經費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我國中藥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約為1%~2%,而國際領先藥企的比重是我國的10~20倍。中醫藥基礎和臨床方面的科研投入更是不足,缺少大項目,而且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低水平重複現象突出。四是科技創新導向偏離,目標不清。當前,對中醫藥科研的評估更多採用現代醫學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加上縱向科研項目的申報模式,導致中醫藥創新探索性的科研課題少,圍繞重大疾病防治聯合攻關的『大兵團』模式少,轉化為市場產品和臨床技術的少。

為把中醫藥這個科技資源原創優勢的潛力和活力激發出來,進而轉化為知識優勢、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王國強建議:

第一,把中醫藥繼承創新研究提升為國家科技戰略。中醫藥是我國為數不多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領域,是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科技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把中醫藥繼承創新研究作為國家科技戰略的重要方面,制定國家中醫藥繼承創新計劃。

第二,改革中醫藥科技管理體制。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部門聯席會議框架下,建立中醫藥科技會商協調製度,加快中醫藥科研管理專業機構建設。創新中醫藥科研評價方法,完善評價標準,體現同行評議。改革中醫藥科技獎勵制度,在國家科技獎勵、院士評選等方面,對中醫藥領域單列或明確為單獨領域。

第三,聚焦重大需求,加大支持力度。建設國家中醫藥科研創新平台,組建國家實驗室,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中心和基地,深化國家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開放、共享的協同創新平台。圍繞人類重大健康問題凝練一批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大項目,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醫藥傳統研究方法,開展多領域、跨學科聯合攻關,產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前沿性重大科技成果,並轉化為產品、技術和服務。

第四,加大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優化中醫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養一批中醫藥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完善中醫藥科研人才崗位管理,推動人才流動。改革分配機制,體現知識價值導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