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少年不望萬戶侯:林覺民寫下這七個字憤然離開科舉考場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4 20:27| 發布者: 文強| 查看: 2030|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林覺民去歲冬天的某個深夜,因看到好友於福建發來的林覺民故居照片,不禁再一次勾起了我對林氏由來已久的一種既崇敬又痛惜的情懷。今人對林覺民的熟悉,多由他的【與妻書】而來,我也不例外。猶記當年,在課堂上誦讀 ...

林覺民

去歲冬天的某個深夜,因看到好友於福建發來的林覺民故居照片,不禁再一次勾起了我對林氏由來已久的一種既崇敬又痛惜的情懷。今人對林覺民的熟悉,多由他的【與妻書】而來,我也不例外。猶記當年,在課堂上誦讀【與妻書】時,讀至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時,竟是哽咽不成聲。嗚呼,斯人之悲,雖時隔百年,然今日我輩者讀之,亦有斷腸落淚之感。

近代歷史風雲變幻,曾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而犧牲於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中山語)的廣州起義之中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猶為悲壯和慘烈。為推翻清王朝腐敗統治實現民族自由和民主解放,他們以鮮血譜就了一曲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的大義之歌。七十二烈士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僅為二十九歲,最小的才十九歲,故孫中山先生曾有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之痛惜和憾恨。其中,福建的林氏家族中便有三位青年俊彥名列其中,分別是林文、林覺民、林尹民,且犧牲時皆為二十四歲整。

【與妻書】是林覺民於廣州起義的三天前深夜所作,從字面上看,本只是一位丈夫寫給妻子的信罷了,然而,卻因為作者的特殊身份與寫信時的複雜背景,兼之內具豪邁之骨,外飾婉約之表,使得此信不但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且讀來令人盪氣迴腸,不勝感悲。作為一位偉大的無懼流血犧牲的民主主義戰士,青年的林覺民同時又擔負着他人的兒子、丈夫和父親等人生角色。在為即將到來的敵眾我寡的武裝起義積極備戰之時,林覺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親人的死別已然不可避免。對革命的事業他是錚錚鐵骨、堅定不移,但慮及到親人,尤其是想到懷孕的妻子會因為自己的犧牲而承受巨大的傷害與痛苦之時,他卻是滿腔柔情、百般不忍。試想當年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亦曾有虞姬虞姬奈若何之掙扎與不舍,所以才有李清照後來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之千古興嘆。故林覺民雖勇於就死也,但他當日寫【與妻書】時的割心之痛,今人亦應能夠體會一二。

林覺民出生於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幼年時便過繼給叔父為子。他天資聰穎,幸運的是,其嗣父亦是一位飽學多才之士,林覺民得其悉心撫養與教導,小小年紀便已嶄然見頭角。十八歲時,他與陳意映結為夫妻,雖是奉父母之命,但夫妻二人卻是恩愛情深。倘若世道太平的話,林覺民的一生,本應該是優越、從容且安穩的,甚或有一日,才華橫溢的他亦能一償千百年來讀書人最為推崇與嚮往之心願,領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顯達與志得意滿。然而,正如他在【與妻書】中所言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而讓林覺民所痛心疾首的今日之中國,其時已徹底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故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

林覺民的聰慧,使得他小小年紀,便對國家的貧弱與民族的不幸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認識。這從他十三歲那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卻只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就直接離開了考場,便足以看出他對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已極度不滿和痛恨,於他而言,在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的中國,獲取功名亦徒勞無益。這時候的他,已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悲壯現實、戊戌變法的無奈失敗,以及清政府最高統治者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之獻媚嘴臉,更是讓他,以及那個時代所有思圖挽救民族危亡的仁人志士,都清楚地認識到,救國的根本卻是要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建立一個新的共和國家。為喚醒更多國人的救亡和奮發之志,他還常常四處宣傳革命之道理。林覺民講演極具感染力,有一次他參加愛國社活動時,發表了一篇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說,講到激奮處,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林覺民的激進,使得一向對他支持頗多的父親,亦深覺不安。那時候,清廷對革命黨人的鎮壓與迫害是非常殘酷、血腥的,作為一個開明的人士,林父是接受且贊同民主革命之思想的;但作為一位父親,他又唯恐兒子有生命之危,於是他選擇將林覺民送去日本留學。而正是在日本留學期間,林覺民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且成為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這也恰恰為他日後能夠參加黃興、方聲洞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提供了相應的歷史條件。起義失敗後,他因受傷力盡被俘。據史載,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岐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面對林覺民極具感染力的言談及其以天下人為念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提督李准甚至動了惻隱之心,要知道,死於他手下的革命黨人並不在少數,而且此次廣州起義若成功,李准亦是首當其衝被槍殺。雙方本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而李准獨獨不忍殺害林覺民,主要也是出於惜才之意。但張鳴岐則認為,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即便留下來也無法為清廷所用,如果留給了革命黨,實為後患。最終,林覺民與其他被俘的戰友一道,被槍殺於廣州天字碼頭。

林覺民壯烈就義後,陳意映無法承受喪夫之痛的沉重打擊,曾一度意欲輕生。在林覺民年老的父母跪求下,她方強忍悲傷、痛苦地活了下來,但終究因為抑鬱寡歡,孩子不足兩歲,她便早早撒手人寰,終年二十二歲。我們無法苛責陳意映的不堅強,她亦並非不能理解林覺民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而作出的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之大義選擇,然而,如此年輕的她,亦正處於女人一生中對愛情最為熾烈的年華,因此她的傷痛也必然是悱惻的、刻骨的。更何況林覺民實在過於美好,故而當日的繾綣纏綿儼然成了今日的穿腸毒藥,她既不能忘卻曾經的兩情相悅,又如何能夠獨自承受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單與悲苦。

一代偉人毛澤東亦有痛失愛侶的經歷,新中國成立後,他在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以我失驕楊君失柳之句,公開表達了對夫人楊開慧烈士的無限懷念與追思之情。革命成功了,人民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而曾經與自己志同道合、情深意篤的那個人,卻天人相隔,這是何等的遺憾與悲痛啊。

捐軀只為殉國難,問平生惟負恩親,故今日之民主和自由,實乃由血淚澆築而成的,崇高、真實,且殘酷。今人應該銘記歷史,感恩英烈們的慷慨就義和奮不顧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後,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年邁的父母,因失去壯年的兒子而老無所依;年輕的妻子,因失去摯愛的丈夫而痛不欲生;幼子失孤,更是猶為可憐,甚或死活難料。馮超驤烈士參加起義時,老父正處於彌留之際,他犧牲後,妻子一人帶着四個孩子,生活難以為繼,最後改嫁遠方。小的孩子送人,稍大些的就放任自流,很是悽慘。

而被黃興盛讚為以如花之年,勇於赴戰的方聲洞,其時亦年僅二十五歲。他也有兩封絕命書留存於世。其中【稟父書】中第一句便是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者,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與妻王穎信中則說道:吾為大義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無憾矣。再看林覺民的【與妻書】,首句則為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由此足見,風華正茂的他們皆是抱着必死之決心,唯求不成功便成仁。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