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傳統文化活起來:非遺商業路,升級不停步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1-29 17:55| 發佈者: 張啟功| 查看: 860|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傳統文化活起來:非遺商業路,升級不停步已有積極探索和實踐,未來發展還有更多可能性在蘇州,宋錦具有很高知名度。它起源於宋代,圖案精緻、色澤華麗,曾被大規模織造使用,但終因工藝複雜、成本較高等逐漸淡出了視 ...

傳統文化活起來:非遺商業路,升級不停步

已有積極探索和實踐,未來發展還有更多可能性

在蘇州,宋錦具有很高知名度。它起源於宋代,圖案精緻、色澤華麗,曾被大規模織造使用,但終因工藝複雜、成本較高等逐漸淡出了視野。2009年,宋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忍看到宋錦衰落,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這個在絲綢古鎮裏土生土長的生意人,承接了老品牌。他保留設備和核心骨幹,邀請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當研發顧問,改良了傳統宋錦的織造工藝,還實現了產業化,將其推向了更大的舞台:2014年的APEC會議上,中外領導人穿着的新中裝,核心面料就是宋錦。

跨界

服裝、酒瓶、箱包,非遺尋覓新用途

『以前,宋錦的用途局限在工藝美術的裝裱等方面,現在,我們將其拓展到了時尚領域。』吳建華的跨界融合嘗試,很受市場歡迎。圍巾、箱包、服裝……大家發現,宋錦還能被做成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現在,宋錦圍巾和箱包的銷量已經佔到公司銷售總量的80%,而成立3年多來,公司的營業額幾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長。

『現在正與歐洲一些奢侈品牌的設計師尋求合作。我們還計劃將宋錦用在家紡、家裝領域,推出沙發、牆布、軟裝產品等。』談到未來,吳建華信心滿滿。

78歲的內畫藝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習三也在嘗試跨界謀生。『在功用上,除了人們熟知的鼻煙壺外,我把內畫藝術拓展到花瓶、佛珠、項鍊等領域;在表現形式上,除慣用的國畫技法外,油畫、水彩畫、丙烯畫也被「拿」來內畫;在作畫工具上,在以往竹勾筆的基礎上,引入了軟筆,更便於表現人物線條。』王習三說。

『藝術品實用化,實用品藝術化』,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們曾經和一家酒廠合作生產了內畫酒瓶,聽說很多消費者根本捨不得扔酒瓶,擺在客廳裏當藝術品。誰說老手藝沒處發揮,你看,找對路子的話多受歡迎!』說起這些跨界傑作,王習三的語氣裏全是驕傲。

北京偶得雕版印刷工坊創始人王璐並不是非遺傳承人,但通過自己摸索、技術創新,他把雕版印刷的老手藝經營得有聲有色。『一開始,我們主要復刻古籍善本,供喜歡雕版復刻古籍的藏友收藏,但後來發現賣得並不理想。』市場體量太小,王璐想到了新出路:在原有基礎上推出定製服務,定製現代版畫、周邊文創產品等,與中國印刷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等近10家博物館合作,將館內具有代表性的藏品製作成雕版,供參觀者互動;和一些青年插畫師和設計師等藝術家合作,將他們的作品複製成版畫……雕版印刷的用途被拓展,效果也不錯。此外,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和了解雕版印刷的魅力,王璐從去年9月起參加了北京設計周等40多場活動和市集等。『好多人都覺得很新鮮,也很喜歡,年後,我們有開設培訓課程的打算。』王璐說。

觸網

網店、微店、垂直電商,非遺找到新平台

北京衛視【傳承者】節目組曾調查近1000種非遺項目,他們發現,很多非遺傳承人都在試圖進入現代商業體系。『一些傳承人年事已高,但仍學着開網店、進駐電商平台。』【傳承者】總撰稿馮飛說。

已有不少非遺傳承人嘗到了觸網的甜頭。林偉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銀器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銀雕品牌珍華堂的現任『掌柜』,他在2013年開了網店。『上了網才發現市場原來那麼大,但自己來得太晚了。』林偉星說。吃一塹長一智,網店吃虧的珍華堂在微店上走在前頭。2015年,珍華堂微店正式啟動,上線不到45天,營業額就突破了20萬元。一年下來,網絡營業額超過百萬元,市場佔有率上升了30%。

平台有了,創意得跟上。因為看中深圳集聚的大量設計師資源,林偉星將設計總部放在了深圳,廣泛吸收設計師靈感。『設計師如果對自己的作品滿意,還可以採取買斷的方式,自行眾籌銷售,這樣設計師轉變成了我們的宣傳者、銷售者。』林偉星說。

多數非遺傳承人在開網店上都是單點突破、單兵作戰,這被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林濤看在眼裏。2016年1月,『e飛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交易平台』正式上線。江蘇的藍印畫布、西藏的唐卡……品類繁多的非遺產品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平台模式好比航空母艦,可以在前端的研發創意、中端的金融支持、後端的市場推廣銷售等各個環節,幫助老手藝更好適應當下生活環境,形成市場消費需求。』林濤介紹說,桃花塢的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樊老師知道自己的作品要拿到網上賣,非常激動,70多歲的老人家每天都來廠裏親自印刷。

春節將近,『e飛蟻』推出對聯、剪紙、碗筷、香包等限量版大禮包,每一樣都出自非遺傳承人之手,僅半個月,1999件大禮包就銷售一空。後台數據顯示,購買人群多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沒想到關注的人這麼多,「文化+互聯網」的形態太對了。』林濤說。

升級

數碼化、可視化、版權開發,非遺還有新玩法

除了跨界與觸網,老手藝的活化之路,還有更多可能性。

『比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將非遺製作工藝可視化、數碼化,把老手藝的材料採集、加工製作、產品使用等各個環節展現在公眾面前,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工藝的魅力。』中國科技大學手工紙研究所所長、科學傳播中心主任湯書昆教授說。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端看來,非遺已經從最早匠人傳承技藝的1.0版本升級到3.0版本,這其中加入了現代設計元素和現代工藝生產,也有了互聯網的介入,但仍存在局限性。比如,缺少對目標消費者的消費品味偏好和訴求的了解、生產模式需要更新等。

『非遺的供求雙方都面臨着改變,提升不應止步於渠道、設計等方面,終極目標是要構建綜合生態化的孵化體系。』陳端認為,非遺與商業結合的過程中涉及版權界定的問題。『這是非遺實現商業價值的基本前提,也有利於外部商業組織推動其發展。非遺現代化的處理改造必須實現產權明晰,這與當下大熱的IP開發有些類似。版權邊界的逐漸清晰將幫助非遺滿足消費者的剛性需求,真正進入到百姓家,也有利於其對外輸出。』

同時,非遺的保護與開發,還可以借鑑日本經驗。清華美院繪畫系教師付斌介紹,日本將文化遺產稱為『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非物質文化遺產)。1996年,日本國會通過【文化財保護法】,引入歐美等國保護非遺的登錄製度,即將各種文化遺產進行註冊、登記,通過登錄認定資格,確定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法律法規條例加以約束,並公佈在媒體上,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同時,日本也強調非遺的活用,還通過『扶持專人』的方式對非遺進行活態保護。

(記者管璇悅、鍾自煒、鞏育華、康岩、王偉健、王珏採訪報道,朱天心參與采寫)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