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蕭功秦:中國人少宗教情懷而多歷史意識 左二代如何看中國 ...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4-8-29 10:16|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528| 評論: 0|來自: 騰訊

摘要: 中國人與其他民族相比,少了些宗教情懷,我們民族沒有宗教作爲精神依託,但我們的人生並不虛無,仍然充實而豐富,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意識,有很強的歷史關懷,歷史在我們人生中就特別重要,歷史關懷讓我 ...


【家書中的百年史】,蕭功秦 著,華夏出版社

本文摘自【家書中的百年史】,蕭功秦 著,華夏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8月。

這本書是我多年來寫的回憶錄的匯集,一共十五篇。開篇是家史回憶,我們家是受左翼思想很深的湖南士紳之家,其中,我父親是家史中的主線,他起義後參加韓戰,他從戰場上寫回來的家信,反映出左翼理想主義對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強大魅力。對這種左翼理想主義的反思,應該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人走向成熟理性的起點。

第一輯收入的幾篇文章,都是對自己成長與治學經歷的回憶,『文革』時期,我是上海一家工廠的工人,由於歷史的機緣,有幸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屆研究生,我在學術上從一個激烈的傳統文化的批判者,變爲一個務實的、以批判左與右的浪漫主義爲己任的新權威主義者。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我是一個有方向感的經驗主義者,或者說,一個中道理性主義者。這些文字涉及我的小學生活、中學時代、工廠十二年生活、研究生時期的學術追求,以及在上海任教三十年的思想歷程,合在一起,相當於散論式的學術自傳了。

我希望,我的治學與思想經歷,能給青年朋友提供一些治學與思想上的參照與啟示。我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年青一代的知識分子理解我們一代經歷的苦難與追求,如果我們能超越世俗,經由精神自由,完全可以過上一種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回想起來,我的思想受西方人文主義、俄羅斯知識分子傳統與浪漫主義、儒家思想文化的多重影響,其實上海這個曾經產生白莽的小閣樓文化與中產階級文化的地方,是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積澱的,我本人也受惠於此。中國南方地區,確實有著一種不同於北方胡同文化與大院文化的另一種人文傳統,它確實也是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多元文化資源之一。

第二輯是對幾位師友與親人的回憶。一位是我在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導師韓儒林教授,正是他的寬容,讓我能在自由思考中發揮自己的學術特長。我在文章里說,我不是他最滿意的學生,但卻是最受惠於他的學生,我實踐著自己的諾言:要像他當年對待我一樣,對待自己的學生。(另一位恩師是南開大學的鄭天挺教授,關於他的回憶,記述在【回憶我的青年時代】一文中。)

一位是著名的美籍學者林毓生,正是受他的思想啟示,讓我對以現實關懷爲基礎的思想史產生真正的興趣,並從此走上自己獨立的治學之路。

一位是當年同廠的同事陳文喬,已故的留美博士,他是我四十年來的摯友。可以說,他在精神情趣上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我們生活中的最後的貴族。

一位是歷史學家高華,我曾說過,他的著作代表了我們這一代學者對歷史的反思,他的著作是我們這一代人給下一代人的禮物,是百年後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一位是我的堂兄蕭功偉,這位老交大人的人生悲劇,也是極『左』時代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只不過在他身上體現得更爲典型。他在平反後反而患了精神病症,讓我們看到一個離科學殿堂那麼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與他的理想漸行漸遠,如流星一般消失。

最後一位是我的二哥蕭默(功漢),他是清華的高才生,在敦煌莫高窟潛心研究古建築十多年。我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從小產生對歷史與文化的興趣的。在我心目中,他不但是一個學者,同時也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個俠士。

我平時很少寫回憶文字,我情不自禁地動筆去寫他們,是因爲他們在我的生活中,占據了太重要的地位,用我哥哥當年寫的一句詩來說,多年來我們總是在『萬里路上相激勵,萬卷書中道友情』的。

當我把這些二十多年來陸續寫成的文字集合起來時,我這才發現,這些人既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我們社會的真正優秀人士,我們都曾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極『左』苦難時代,並迎來了共和國的大變革,在他們身上,有著一些共同的東西,例如,他們習慣於在人生苦難中執著地追求真善美,有著在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的達觀與執著。我曾在回憶高華的文章中說,他是『把中國儒家士大夫的傳統人情味和自由主義的人生價值追求結合得最好的一個人。他的安身立命、待人接物、爲人處事,充滿著傳統的儒家人文氣質,而在價值取向上則是一個地道的自由知識分子』。這樣的評價多少也同樣適合於回憶錄中記述的其他人。

在我看來,雖然我們早已經遠離了儒家時代,而我的這些親友與師長都仍然具有儒家的人文氣質,這是因爲,儒家人生哲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儒者總是通過內在的精神資源,去克服外在的壓力與惡勢力,並從中獲得一種精神自由。當我們總是在追求一個好的目標時,這個過程本身,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很豐富、很充實、很快樂,我們就會擺脫個人生命的渺小。儒家要啟迪我們的,就是要進入這樣一個境界。

處於『文革』到改革的過渡時代。我能在生活中遇到他們,也是我的幸運。他們中大多數人已經遠離我走進了天國。寫下他們,既是對他們的紀念,也是對那個時代的一份精神紀錄。留下這些文字,也希望能讓青年一代的人們,了解我們這一代人的追求與努力。

中國人與其他民族相比,少了些宗教情懷,我們民族沒有宗教作爲精神依託,但我們的人生並不虛無,仍然充實而豐富,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意識,有很強的歷史關懷,歷史在我們人生中就特別重要,歷史關懷讓我們人生有了個寄託,我們也就成爲悠悠歷史長河中的一員了。而我們的歷史正是由無數回憶錄所構成的長河,我們對他們的回憶,既是對他們的紀念,表達慎終追遠之情,也是也讓歷史成爲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