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甘肅『把脈』嘉峪關 『量身制定』維修方案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4-7-14 08:31|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608|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網蘭州7月13日電 (記者 丁思)萬裏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的保護維修備受世人關注。甘肅嘉峪關關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張斌13日介紹,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 ...
中新網蘭州7月13日電 (記者 丁思)萬裏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的保護維修備受世人關注。甘肅嘉峪關關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張斌13日介紹,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技術相結合的修復技術,利用地震CT、地質雷達及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對牆體結構進行『把脈問診』,『量身制定』保護維修方案。目前,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工程正在進行中,今年年底將完工。 
  嘉峪關是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關城始建於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是明代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1961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張斌介紹,因受西北地區風沙大、日照強等自然因素的破壞,嘉峪關關城的古建築和城牆出現木構件開裂、油飾彩畫起甲脫落、城牆表面風化、片狀剝落、牆基掏蝕凹進、基礎酥鹼、開裂、壓剪裂隙、雨水沖蝕等病害和土體失穩與排水不暢、磚體滲水酥鹼等安全隱患。
  2011年,國家文物局將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列為『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並於當年11月18日啟動了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萬裏長城――嘉峪關實施全面系統的保護維修。
  張斌介紹,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分為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工程、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建設、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工程三個項目。其中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工程包括關城木結構建築修繕、油飾彩畫重繪、西羅城保護維修、牆體保護及防滲排水、夯土長城保護維修、防雷、安防、消防系統工程、長城第一墩崖壁錨固二期、防洪工程等10個子項目。
  截至目前,關城木結構建築修繕工程、油飾彩繪重繪工程、西羅城保護維修工程、長城第一墩文物保護防洪工程等四項工程已完工;嘉峪關關城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工程等三項工程已接近尾聲,城牆保護及防滲排水系統工程等三項工程正在有序實施中。
  『在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維修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原材料、原結構、原做法、原工藝的原則開展保護維修』,張斌說,維修過程中,採用傳統夯杵夯打工藝,提高夯實係數和夯土的密實度,保障夯土牆體的堅固性;材料選用方面,選用的土質是和原始牆體土質一致的黃土,經過一段時間的燜制熟化後夯築牆體,青磚海墁地面時則採用經過熬製糯米汁加白灰膏拌合的糯米灰進行鋪砌。
  現代科學技術同樣也是修復關城必不可少的『好幫手』。張斌說,對牆體表面風化、片狀剝落、牆基酥鹼掏蝕等病害,該保護工程局部採用近年來土遺址保護方面使用比較成熟、保護效果比較好的PS(一種高模數的矽酸鉀溶液)加固液和改性土等專利材料進行噴塗滲透和加固夯補,以提高牆體的抗風化、抗雨淋能力,切實有效的保護夯土牆體。
  在勘察設計階段,該工程還採用高密度電發、地震CT、地質雷達及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對牆體結構進行勘探,了解牆體內部結構及病害情況,並對牆體土質成分進行化驗分析,『量身制定』保護維修方案。
  據悉,2014年6月22日,隨着『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增至47項,甘肅的世界文化遺產地總數增至7處。這是繼1987年敦煌莫高窟和萬裏長城―嘉峪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後,時隔27年,甘肅首度新增甘肅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等5處世界文化遺產。
  對此,甘肅將迎來一陣旅遊熱潮,對於世界遺產地的保護任重而道遠。張斌介紹,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後,嘉峪關關城還會繼續受到旅遊參觀過程中人為因素和風蝕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在時間的推移過程中,產生一些病害現象。他們將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加強日常監測和保養養護,對發現的一些病害及時進行治理,預防病害發育對遺產造成更大的危害。
  另外,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的建設,將建立健全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體系。通過氣象監測、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安防監控、遊客監測、反應性監測等內容,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促進萬裏長城―嘉峪關保護管理由搶救性保護轉變為預防性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小各種風險因素對遺產造成的危害。(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