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科技之光耀杏林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2-2-11 11:17|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839| 評論: 0

摘要:   2月14日,從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喜訊,13項中醫藥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2項。事業發展,科技先行,13個中醫藥項目獲此殊榮,充分顯示了中醫藥事業厚積薄發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2月14日,從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喜訊,13項中醫藥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2項。事業發展,科技先行,13個中醫藥項目獲此殊榮,充分顯示了中醫藥事業厚積薄發、蓬勃向上的力量,展現了中醫藥人銳意進取、敢於創新的精神風貌。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這些獲獎項目,感受中醫藥科技發展的強勁脈動。

  中成藥現代化的成功範例

  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宣利江、王逸平、徐亞明等。

  獲獎理由:從1992年起,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針對丹參及其複方製劑臨床療效不穩定、不良反應時常出現等問題開展了丹參的水溶性活性成分系統研究,發現丹參的水溶性有效成分主要爲丹參乙酸鎂及其同系物。通過活性篩選和藥理學研究發現,丹參乙酸鎂藥理作用最強。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以丹參乙酸鎂作爲質量控制標準,並研製出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上海藥物所採用專利工藝技術,充分富集有效部位,同時運用指紋圖譜技術,針對藥材、原料藥和製劑的質量進行全面的控制,從而確保了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產品的高效、安全和質量穩定、可控。它克服了現有丹參注射劑的缺點,在臨床應用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我國近年來中藥現代化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爲中成藥的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道地藥材分子機理研究新篇章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項目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天津大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黃璐琦、胡世林、肖培根等。

  獲獎理由:本項目以『道地性形成=遺傳機制+環境機制』爲總綱,選擇十多種道地產區明確、大宗常用的典型道地藥材,以表型特徵變異爲核心,利用現代分析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空間信息分析技術,以及多元統計、化學計量學等方法,研究道地和非道地藥材在化學組成及含量、遺傳背景、環境因子方面的差異,以及三者間的相關性;提取道地藥材表型特徵,明確其遺傳和環境機理,進一步綜合分析道地性的科學內涵,提出道地藥材形成的理論,並通過受控實驗結合生產實踐進行驗證和應用。同時,分析道地藥材的智慧財產權屬性,提出道地藥材保護的策略。

  揭示中藥資源科學利用價值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中藥資源化學研究體系建立及其應用』項目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甘肅岷歸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段金廒、蕭偉、錢士輝等。

  獲獎理由:中藥資源化學是中藥資源學的分支學科,以具有傳統藥用功效的中藥資源爲基礎和研究對象,立足於資源的開發利用,採用天然產物化學、分析化學和功效評價的技術和方法,揭示中藥資源(種類、類群)多途徑、多層次的科學利用價值。該項目遵循自然資源學的學科體系和基本論點,從資源的可用性和多用性出發,研究自然資源中化學成分的類型、質量、數量、時間、空間等基本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等。探討了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與方法,研究體系建立及其應用,並以研究實例分析了中藥資源化學應用基礎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研究現狀。

  形成中醫藥臨床循證評價模式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臨床試驗』由天津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天津天士力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完成。主要完成人爲張伯禮、商洪才、姚晨等。

  獲獎理由:這是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醫藥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建立並完善了中醫藥循證研究與評價模式、方法和關鍵技術,建立了包括中心隨機化、數據管理電子化等先進方法和技術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平台,形成一系列標準操作程序,是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的範例。

  本項目在全國16個分中心、84家中西醫院同時進行。經過5年刻苦攻關,共納入3508例合格病例,平均隨訪37.15月,數據分析結果表明,試驗組和對照組在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心血管死亡事件發生率、非致死性再梗死發生率、非致死性腦卒中發生率方面組間無統計學差異,提示芪參益氣滴丸和阿司匹林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效果相當;在心絞痛積分、西雅圖心絞痛量表等次要療效指標方面兩組亦沒有統計學差異,提示芪參益氣滴丸和腸溶阿司匹林對改善心肌梗死後病人的生活質量效果相當,且和腸溶阿司匹林相比,芪參益氣滴丸安全性尤佳。  

  提升我國人參產業競爭力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人參新品種選育與規範化栽培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由吉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修正藥業集團、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張連學、楊利民、馮家等。

  獲獎理由:該項目共分人參標準化種植、人參基因序列與功能分析研究、人參質量標準及指紋圖譜的建立、人參提取技術及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人參相關產品開發等課題。該項目充分發揮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優勢,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基地建設—新藥研發緊密結合的創新價值鏈,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提升了我國人參的質量和產量,推進了人參產業的競爭力。

  降低椎間盤退變疾病醫療成本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益氣化瘀法治療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項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上海現代中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王擁軍、施杞、石仰山等。

  獲獎理由:該項目在中醫藥治療頸腰椎疾病技術與療效機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形成三個創新點。一是形成了『調和氣血法』臨床指導原則,建立了益氣化瘀法治療頸腰椎疾病的『病證結合、分型論治』臨床規範化方案。二是建立了頸腰椎病模式生物學研究平台,揭示了椎間盤退變早、中、晚『三期變化』規律,闡明了益氣化瘀法延緩椎間盤退變的療效機制。三是形成了『盤源性頸腰痛』、『椎體骨贅來源於軟骨終板』、『恢復脊柱平衡』等原創性學術見解以及益氣化瘀法的作用規律。成果在海內外廣泛推廣應用,降低了醫療成本,體現了中醫藥在國際學術界的價值。

  代謝症候群整體辨治效果好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認識及整體治療』項目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天津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仝小林、連鳳梅、朱永宏等。

  獲獎理由:本研究歷時十餘年,首次系統提出代謝症候群(MS)的膏濁理論,填補了中醫對MS病因、病機、證治等認識的空白;創建了【內經】三型肥胖的數學模型,爲MS的風險預測提供了新途徑。在膏濁理論指導下確立了MS系列治法,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爲基礎組成系列方,率先開展中醫藥干預MS的系列臨床研究;證實單純中藥複方治療不同組分MS,能顯著減輕體重、縮小腰圍,降低血糖、血壓,改善胰島素抵抗等,具有整體治療作用;與國內外同類研究比較,臨床療效取得突破;並以改善胰島素抵抗爲主線,從多個途徑,闡釋了中藥複方對MS整體治療的科學內涵。研究成果被納入相關行業標準及國家標準草案。有關方藥在國內外80多家醫院應用,其理論在加拿大、南非、日本、印度等10餘個國家獲得認可,培養專科醫生500餘名,累計產生經濟效益逾億元。

  中藥防治流感優勢明顯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中藥連花清瘟治療流行性感冒研究』項目由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賈振華、吳以嶺、郭雙庚等。

  獲獎理由:該研究是較爲成熟完善的中醫藥應用研究。在國內首先運用絡病理論『三維立體網絡系統』的絡脈空間位置概念,探討外感溫熱病及瘟疫病邪由陽絡傳至經脈這一病程階段的病機特點及易於傳入臟腑陰絡的傳變規律,提出『積極干預』治療觀:衛氣同治,表里雙解;先證用藥,截斷病勢;整體調節,多靶治療,制定『清瘟解毒,宣肺泄熱』治法,組方特色突出,研製出『非典』期間第一個通過國家綠色通道進入藥審,治療流行性感冒初期階段又抗SARS病毒的國家專利新藥連花清瘟膠囊。

  實驗研究證實該藥具有整體調節優勢:廣譜抗病毒,有效抑菌:對甲型流感病毒H3N2與多種流感及副流感、SARS、禽流感、疱疹、腺病毒等均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同時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等;明顯退熱、抗炎,迅速緩解症狀:改善病原體進入機體後引起的炎症反應,止咳化痰,緩解症狀。調節免疫,增強機體抗病康復能力:增強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急性毒性試驗和長期毒性試驗結果證實用藥安全。

  助力Ⅱ型糖尿病藥物研發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肝脾腎同治法辨證治療Ⅱ型糖尿病臨床研究』由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高思華、龔燕冰、倪青等。

  獲獎理由:該方法以中西醫結合的理念爲指導,病證結合,爲Ⅱ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糖尿病辨證治療的新觀點和有效的辨證治療方案,對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對Ⅱ型糖尿病系列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醫認爲,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範疇)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該研究探索肝脾腎同治法辨證治療Ⅱ型糖尿病的療效及科學性。研究多中心收集265例Ⅱ型糖尿病病例,經辨證分別給予降糖消渴1號方(165例)、2號方(43例)、3號方(57例)加減治療。結果顯示降糖消渴1號方、2號方、3號方對降低空腹血糖總有效率分別爲72.03%、64.10%、74.36%;降低餐後2h血糖總有效率分別爲59.69%、62.86%、61.54%。改善中醫症狀的總有效率分別爲94.9%、90.57%、91.49%,具有統計學意義,並且無毒副反應,安全可靠。研究證明,肝脾腎同治的系列方藥有著確切的臨床療效,通過肝脾腎同治角度來辨證治療糖尿病的觀點具有正確性和科學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病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人參皂苷新作用靶點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完成。主要完成人爲凌昌全、李敏、封穎璐等。

  獲獎理由:該項目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連續15年以糖皮質激素受體(GR)作爲重點觀察指標,從中醫經典方劑到單味中藥再到中藥組分,循序漸進地篩選出能夠調節GR的有效組分——人參皂苷,並將其應用於臨床,起到了對糖皮質激素(GC)『增效減副』的作用。

  本項目基於動物實驗和臨床檢測結果,提出了『GR減少是陰虛、陽虛證的共同病理基礎之一』的學術觀點,發現了可以調節GR的藥物(人參皂苷),並對人參皂苷升高GR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爲臨床需要GC治療的患者提供了一個簡易、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即常規GC治療,加服人參總皂苷100mg/d。

  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化再上新台階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由廣東省中醫研究所、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廣東一方製藥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塗瑤生、周嘉琳、譚登平等。

  獲獎理由:該項目經過十多年系統深入的研究,完成了對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共計723種單味中藥的提取、濃縮、噴霧乾燥和制粒工藝研究,較好地解決了製備工藝和質量控制方面的技術難題。

  項目制訂了723種中藥配方顆粒的工藝規程、質量控制標準,其中對564種進行了系統的特徵指紋圖譜研究,對723個品種、3000餘批次產品進行了質量穩定性考察和與飲片的等量性對比折算研究,完成了逍遙散等十個複方分煎與合煎的藥效學對比研究、歸脾湯等十個複方近1000例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研究,同時進行了對300多個品種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和新輔料的實驗研究。

  該項目爲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中藥配方顆粒統一的製備工藝和質量標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可參照的範例,爲中藥配方顆粒的產業化、標準化和規範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爲臨床『用好藥』服務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面向臨床的中藥藥性與品質評價模式和方法』項目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武漢大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肖小河、趙艷玲、王伽伯等。

  獲獎理由:項目建立了符合中醫藥特點且具有原創思想的中藥藥性與品質評價模式和方法,爲實現中藥『品質標準更加貼近臨床,效用標準更加科學有據』與中藥品-質-性-效-用一體化的願景,科學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保證臨床安全有效提供了新的解決之道。所研製的關鍵技術包括:基於熱動力學表徵的中藥寒熱藥性辨識技術;基於生物檢測的中藥質量評價與控制技術;基於組分敲出敲入的中藥藥效物質辨識與質量評控技術;基於『有故無殞』思想的『有毒』中藥量-時-效(毒)關係與安全治療窗辨識技術;基於PK-PD的中藥服用方法合理性評價技術。爲中醫臨床『用好藥』與中藥科技產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參考依據。

  解毒祛瘀滋陰法挑戰紅斑狼瘡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從毒瘀虛論治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增效減毒方案構建與應用』項目,由浙江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浙江大學共同完成。主要完成人爲范永升、溫成平、姜泉等。

  獲獎理由: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難治性風濕病,目前臨床治療使用最多的仍是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雖有一定療效,但長期或大劑量應用易產生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鬆和繼發感染等一系列副作用或併發症。經臨床驗證,應用中醫解毒祛瘀滋陰法對紅斑狼瘡進行診治,能明顯控制病情,預防反覆發作,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療效顯著。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