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科幻作家劉慈欣:現在的孩子未來或成為月球居民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2-9 18:27|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286|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里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着望遠鏡等待着。儘管隔着3公里,用肉眼根本看不清火箭,但他還是被升空時的壯麗場景驚呆了:『腳下的大地劇烈地震動, ...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里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着望遠鏡等待着。儘管隔着3公里,用肉眼根本看不清火箭,但他還是被升空時的壯麗場景驚呆了:『腳下的大地劇烈地震動,紅光照亮了半個夜空。好幾秒之後,聲音才傳過來。』這是和之前觀看電影【地心引力】截然不同的感受,影院的3D特效、音響效果再好,也比不上現場的震撼。 
  『玉兔號』即將實現在月球表面的軟着陸,被稱為是我國在月球探測上邁出的一大步。然而,儘管還沉浸在現場的震撼中,劉慈欣仍然覺得,這一步並不如人們想象中的大,反之,『差得還太遠』。
  航天事業的確在走向大眾
  作為一個鍾情於宇宙的『硬科幻』作家,多年以前,劉慈欣也有過在山西省岢嵐縣觀看小型火箭發射的經驗。但這次『嫦娥三號』發射是他第一次觀看正規的大型火箭發射,也是『離科幻和星空最近的一次』。
  整個過程比他想象得要快――從火箭發射到消失,不到半分鐘。真實的發射現場,更是有太多和他想象中不一樣的地方。觀看現場的設施比預想中好得多,大屏幕上實時畫面的清晰度遠遠超過電視轉播的效果,『連塔架上的人都清清楚楚』;通過音箱,還能夠實時聽到控制室里工程師的口令。
  更讓他想象不到的,是觀看現場的氛圍:賣燒烤的,賣模型的,打撲克的,圍成一圈喝酒的……這使他真切地感到,『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了。航天經濟,也可能會走進社會。』
  3000人里的大多數是去看熱鬧的,像他這樣的『鐵杆粉絲』寥寥無幾,同行的幾位作家也表現出沒多大興趣。相似的場景曾出現在2012年山西省作協舉辦的一個研修班上,他在發言中『鼓吹』太空探測的重要性,結果在座的作家興味索然,一位聽課的作家下來甚至對他說:『文學嘛,操這分閒心幹什麼。』
  但令他欣慰的是,在現場遇到了不少小朋友;回去的飛機上,還有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同行。『相信他們中會有人長大後去月球旅遊的,甚至成為月球居民。』回到山西後,他在博客里這樣寫道。
  只要沒有載人,就談不上高潮
  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遊】中,21世紀初的地球,近地空間的開發已經社會化和商業化,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城有飛向月球的定期航班飛船,還在月球建起了地下城。人類已經有能力組織向太陽系外圍行星進行大規模載人航行,擁有由傳統化學動力和核動力相結合的宇航推進系統。
  目前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顯然與科幻小說中對今天的預測相差甚遠。2008年,阿瑟・克拉克去世,劉慈欣開玩笑地說,『克拉克可能是因對現實版200X的失望而駕鶴西去。』
  隨着美、日、印和歐洲都加快了探月的步伐,不少人將2007年至今稱為新的探月高潮期。同屬月球探測『第二集團』的印度,也已經搶先一步,在11月5日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但劉慈欣覺得,『只要沒有載人上月球、上火星,就談不上什麼高潮。』
  事實是,1969年阿波羅登月以後,再也沒有宇航員登上過別的星球。
  載人航天停滯不前的原因,並非因為科技水平不夠,而是投入太高,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能得到很小的回報,效益無法量化。196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在當時的投入便高達260億美元。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需要花費同等重量的黃金;而送到月球和其他行星,所需資金更是十倍、百倍。『可誰能說清楚阿波羅除了帶回來兩噸月球的石頭,到底有多大的經濟效益?』
  相比較而言,無人深空探測的花費要遠遠低於載人航天。『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投資14億元和9億元人民幣;美國於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項目是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總投資也不過25億美元。『就是這樣,還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地發牢騷。』劉慈欣說。
  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3年,加加林便進入了太空。又過了7年,人類登上了月球。在他看來,1972年阿波羅17號最後一次登月後,人類的航天技術便在以『龜速』爬行,除了電子領域外,在其他領域幾乎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這是因為人類太空事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之後的努力都是為了在搖籃中過得更舒適些,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
  『等有一天,航天的錢值得花了,航天事業真的能夠有經濟的吸引力了,才有可能一步步做大。』劉慈欣說。『現在,國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能一步步走。』
  航天的意義,就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
  在印度首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升空後,國內外批評人士便質疑道:一個貧困人口占世界1/3、許多人仍在餓肚子的『窮國』,為何仍要探測火星?
  劉慈欣則頗為認同印度官方發言人理直氣壯的回應:『如果不敢懷有偉大夢想,那我們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
  『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籃嗎?』劉慈欣說,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發生在冷戰時期,是受強大的政治因素影響的,而人類其實從來都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作未來的家園。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他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劉慈欣喜歡將航天事業與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類比:都源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都需要為遠航付出高額的代價,其意義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能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
  他認為,現在的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後,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有人來出這筆錢。』記者 陳竹
來源:中國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