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故國人民有所思】:直面知識分子的煎熬史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3-8-16 23:06|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462| 評論: 0|來自: 南方日報

摘要: 陳徒手說自己偏愛非虛構文學創作,在寫作中,他時刻直面那個特殊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創傷和他們留至現在的後遺症,這讓他不時想起就有無比的痛楚。   『歷史第一手的素材中,沒有真實的元素,沒有靠譜的細節,這 ...
陳徒手說自己偏愛非虛構文學創作,在寫作中,他時刻直面那個特殊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創傷和他們留至現在的後遺症,這讓他不時想起就有無比的痛楚。
  『歷史第一手的素材中,沒有真實的元素,沒有靠譜的細節,這一段歷史難免就面目可疑。』陳徒手說,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長期關注,就是想通過檔案、口述史掌握更多知識人的鮮活細節,以此留下近60年來知識界走過的曲折路線點滴痕跡。
  非虛構寫作能充實當前文學創作
  南方日報:近些年,非虛構文學創作有勃興之勢,您認爲這種文學創作方式對當前的中國文學意義是什麼?
  陳徒手:這幾年非虛構作品確實有旺盛之象,首先是讀者群擴大,對此類作品有強烈的閱讀需求,他們感同身受,從作品真切的描寫中體會到百年歷史風雲激盪的原生態,大大豐富了讀者的求知和思索空間;二是出版力量加強,努力推出非虛構作品已是出版界的榮耀之事、成功之本。這就打破原本中國文學發展的瓶頸,極大衝擊中國文學較爲虛泛的底色,使非虛構文學類作品有可能接近地氣,接近民心,對文學創作現狀還是有很大的彌補、充實的作用。
  南方日報:從【人有病,天知否】到現在的【故國人民有所思】,您從事非虛構文學創作已長達20多年,可算先驅人物,可否講述一下您偏愛非虛構文學創作的原因?
  陳徒手:我自己一向對真實生活的描繪有貼切之感,對非虛構作品有一種天生的喜愛和親近。對於當代史的本源來說,只有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才是可以入史的,而這一點在過去幾十年時光中一直做得不充足,有時還有意無意之中予以迴避。歷史第一手的素材中,沒有真實的元素,沒有靠譜的細節,這一段歷史難免就是面目可疑。自己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長期關注,就是想通過翻閱檔案、走訪當事人,掌握更多知識人的鮮活細節,以此留下近60年來知識界走過的曲折路線點滴痕跡。
  南方日報:王蒙曾經評論您的文章就是現當代中國的重要『人證』,您覺得您的作品爲什麼能夠充當『人證』的角色?
  陳徒手:王蒙老師對我的寫作一直鼓勵有加,當年他爲【人有病,天知否】寫序時曾提到『人證』這個詞,對我啟示很大。書中所涉及的人與事,都能成爲共和國歷史的有力佐證,這對於寫作者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鞭策,提供一個鮮明的方向感。正因爲真實的存在,『人證』使作品有一種強硬的史實內核,這種直接的衝擊力量是虛構文體所不具備的。
  抱著同情心去看待學者的遭遇
  南方日報:無論是先前的【人有病,天知否】,還是現在的【故國人民有所思】,您所講述的人物都是新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一流教授、學者,這群教授學者命運折射出來的東西爲什麼尤其重要?
  陳徒手:這兩本寫的均是知識界的變遷史,是一群高級知識分子的煎熬史。通過這一批傑出學人的心路歷程,我著力想表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接受時代大熔爐的烤炙,在整個精神面貌上明顯的變化。這是上個世紀全球範圍內知識圈的文化現象,所以必須把真相告訴讀者,把歷史的複雜性昭示出來,有利於我們民族能夠擺脫自身精神困境而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
  南方日報:講述這些人的故事需要我們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這段歷史?
  陳徒手:畢竟整個社會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喜人變化,我們也能抱著極大的同情心來看待他們的遭遇。在寫作之中,我想到更多的是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後遺症,讓我們不時想起就有無比的痛楚。十一位教授的諸多磨難蘊含了歷史的必然因素,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教學、科研能力都帶來了相當負面的影響。在那樣的時代,我們無法苛求學者們能有多少學術的良知和持守,其潛在後果在幾代人的時間裡都難於平復。
  南方日報:有人評價您的書『對傳主抱著極大的善意』,更有人說您的作品像『一曲深情款款的小調,撫摸的意味更濃一點』。如何平衡人文性和非虛構性的關係?
  陳徒手:在寫王瑤的文章時,確實頗費周折。一方面要對抄到的史料進行甄別,尤其對被揭發的材料更要警惕幾分;另一方面涉及不少當事者,由於複雜的歷史背景,下筆更要謹慎。只有對史料抱著高度的警惕之心過濾之心,才能保持非虛構作品應有的人文品質。
  非虛構創作呼喚檔案開放
  南方日報:您的【人有病,天知否】成爲推動口述史研究的典範,非虛構文學創作這一文學形式的影響是否已經超越作品本身?
  陳徒手:【人有病,天知否】可能無意之中較早大量使用了口述材料,像採訪【茶館】劇組老演員竟達20多位,記錄很多精彩的花絮,復原了當年排練劇目的幕後情景,對於多角度了解老舍的創作心境有很大的幫助。口述的應用應該是非虛構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讓作品生輝,賦予鮮活的生命力,使非虛構作品具備了天然的生長優勢和獨特的面貌。
  南方日報:您對這種創作方式實現突破有何建議?
  陳徒手:我作爲一位史料收集者,覺得當下最大的問題在於檔案開放還有局限性,很多關鍵問題的史料還沒有全面放開,使得當代史諸多階段的研究課題展開得頗爲困難。取得突破的焦點就在於史料的開放程度,相信這一點隨著形勢發展會越來越好。
  南方日報:近些年,非虛構創作擴大了寫作場域和表達邊界,文學創作本體也在不斷豐富。您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陳徒手:誠如您所言,目前非虛構寫作已呈現多種樣式,邊界在不斷開拓,筆法與格局也有較大的改觀。像梁鴻等人的作品關注當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表達了深切的憂慮之情,自然引發了讀者廣泛的議論。這樣優秀作品的影響力和波及度都是以往同類作品所沒有的,我們作爲同行也是欣喜萬分。多一部這樣的作品,就多一份信譽,多一份責任,文學的使命因而變得格外美好,值得讓人託付和信賴。
  【獲獎者簡介】
  陳徒手,本名陳國華,福建福州人。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先後在中國致公黨中央機關、中國作家協會工作。現爲【北京青年報】副刊編輯室主任。主要從事知識分子專題資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後的中國文壇紀實】推動了國內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獲獎作品簡介】
  本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國一流教授的生存處境:俞平伯、王瑤、傅鷹、周培源、賀麟、馬寅初、湯用彤、馮友蘭、馮定均任職於北京大學,蔡旭、陳垣兩先生則分別任職於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這裡的記述乃是根據當時官方材料的記錄和大量原始檔案,復原出舊日景觀。(南方日報記者 林旭娜 實習生 黃金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