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專家: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正『進入拐點』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7-31 23:54|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944|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如何提高質量,如何活躍居民消費――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該考慮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的階段。    中國文化產業於2000年正式提出完成合法化進程,於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啟動而開 ...
如何提高質量,如何活躍居民消費――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該考慮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的階段。 
  中國文化產業於2000年正式提出完成合法化進程,於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啟動而開始提速發展,於2008年納入國家產業振興計劃而確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目標,13年來可謂『狂飆突進』,一派『熱運行』景象。隨着『十一五』結束和『十二五』開局,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正在『進入拐點』。
  『進入拐點』的依據有三: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正在回落;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正在轉變;文化產業的管理模式正在變革。
  首先是速度。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344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5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6%。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2012年文化產業的增速可能進一步下降到20%以下。 
  其次是發展方式。10多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主要依靠投資推動,而非消費拉動;一些關鍵領域主要依靠財政資金引導,而非活躍的民間投資。在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投資領域逐漸轉向上游原創和下游消費的情況下,機制不合理、效益下降等弊病日益凸顯。
  再次是管理模式。中國文化產業脫胎於計劃經濟,長期以來是『分業發展』,實行『行業分層管理』。10多年來,在改革和新技術發展的推動下,行業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合併管理日益走向成熟。
  發展速度下降可以看作回歸常態,發展方式轉型可以看作走向合理,管理模式轉型則應該視為回應發展需要,建立統一、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市場的重大改革舉措。所有這些因素,構成了中國文化產業走向拐點的圖景。
  構成這個圖景的底色是,我國文化市場的產品供給正在從短缺走向過剩。
  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開始的時候,我們曾經做出過一個判斷:中國的文化產業是一個存在『戰略性短缺』的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不足使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使新興服務業得不到提升,特別是使我國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缺少了文化創意設計這一引領性的行業,令『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舉步維艱。
  經過10多年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已經在一批政府支持力度大、市場開放度高、新技術進步快、消費活躍的領域,生產出了大量的文化產品,從根本上扭轉了短缺的局面,一些領域甚至出現了『過剩』和『泡沫』現象。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儘快增加產量,而是如何提高質量;不是繼續加大投資力度,而是如何活躍居民消費。在政策文件中的用語是,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該考慮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的階段。
  根據經濟學觀點,短缺經濟和過剩經濟具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需求。短缺經濟生產能力過低,需要保護企業,保證供給;過剩經濟生產能力過剩,可以開放競爭,兼併重組,推動企業在市場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因此,過剩的出現意味着市場適度寬鬆局面的出現,也意味着深化改革機會的到來。(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曉明)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