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大國崛起】引發『大國歷史熱』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6-12-11 09:29|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139| 評論: 0|來自: 新京報

摘要: 本報訊 『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想到這部片子 做出來會在學界產生很大影響,卻沒有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效應。』擔任【大國崛起】大型電視紀錄片總顧問的北大歷史系教授錢乘旦在面對如此高漲的民眾 ...
本報訊 『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想到這部片子
做出來會在學界產生很大影響,卻沒有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效應。』擔任【大國崛起】大型電視紀錄片總顧問的北大歷史系教授錢乘旦在面對如此高漲的民眾『大國熱』時,這樣說道。的確,這部片子自上個月播出以來,引起了諸多不同行業和學者們的關注。

【大國崛起】從籌備到製作完成歷時近3年,7個攝製組分赴9國進行實地拍攝和深度採訪,用影像和聲音詮釋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全片以15世紀後陸續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9國為對象,通過這些國家各自不同方式、不同歷史時期的崛起歷程,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借鑑的歷史和文明資源。

隨着片子的播出,社會各界對其的關注熱度也不斷增加,經濟界、史學界、國際關係學等不同領域的多名專家均對本片予以了肯定。民主法制出版社還推出了與紀錄片配套的【大國崛起】叢書共8本,中央電視台台長趙化勇在序言中寫道:『如果說,紀錄片尋找的是巨人一躍而起之前最得力的那一點,那麼叢書尋找的是巨人從慢跑到躍起的整個過程,有時甚至包含它的隕落。』。

出版社副編審劉明清告訴記者,因為12集的片子,每集只有50分鐘,很多素材都未能體現,叢書對紀錄片進行了很好的補充。而書中最精彩的內容,他認為是『獨家訪談』。該部分出自攝製組在9國採訪的近百位相關領域知名學者。劉明清表示,人們的大國夢想以及新世紀國家崛起和人們對中國的關注等幾方面因素的結合是這套書的可貴之處。

■出版社說

劉明清(民主法制出版社副編審):叢書訂數已經超過2萬套

現在銷售量已經超過1萬套,銷售熱度還在升高,已經有經銷商拿着現款來進書了,這個很罕見的。而目前訂數已經超過2萬套,團購書量比市場銷售要大,尤其是一些大企業的團購。這套書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比如選用不同顏色的紙,裡面都是100克的膠版紙,製作起來比較慢,不然銷量會更好。

■觀眾觀感

飛飛(媒體從業人員):補了世界簡史課

我每晚都在看【大國崛起】,就當是給自己的世界簡史補課了,裡面的史實勾起了我對上中學時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的回憶,想起了這些快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看起來也不會覺得枯燥,收穫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些地方還是做得有些粗糙,比如德國那一集,把二戰那段一句話就帶過了,而且對德國二戰後的重建,都沒怎麼用心講,其實那一段歷史更符合『崛起』。

專家觀點

喬良(知名部隊作家):應該受了【大國的興衰】的影響

片子拍得很不錯,題材挺好,很新穎。我覺得這部片子肯定是受到了美國保羅・肯尼迪寫的【大國的興衰】的影響,而它能受到關注,應該是與人們關注中國未來走向有直接關係。

迄今為止,所有大國的崛起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比如西班牙從葡萄牙手中奪得海上霸權,大英帝國又從西班牙手中奪過霸權,美國從二戰後開始崛起,還有俄國、日本,無一不和戰爭發生關係。

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全球經濟化進程加快,和平變得越來越重要。

日本雖然在甲午海戰勝利後成就了第一次崛起,但是人們發現,以科技為依託的第二次崛起成本更低,所以戰爭並不是最好的崛起方式,我想正在崛起的中國值得借鑑。

展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精英階層會更關注

這些年這種片子比較少,這也是引起大家關注的一個原因。從對國外歷史梳理的角度看片子,我對【大國崛起】持認可態度。不過我覺得,真正對這部片子感興趣的,會是社會精英階層,在民間不會有什麼影響,畢竟還是精英階層決定國家走向。

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值得轉型期中國學習

我參與了片子早期的一些準備工作,3年前周艷和任學安找到我,我們談了好幾次,3年後片子播出來後,說實話我很意外他們竟然拍成了。我看英國那集的時候,覺得很棒,把英國歷史用簡潔的事實勾勒出來,『國王大還是法大』,圍繞着這個話題進行講述。還有裡面談到了制度的作用,當年我就和他們說過,要着重談一下這個。紀錄片分析了各個國家的興衰歷史,開闊了視野,而了解和借鑑人類文明制度變革中的事例,值得轉型期的中國學習和借鑑。總之我覺得這個片子做得恰如其分,將現代制度和起源與國家興盛的關係闡述得很到位。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姜妍 實習生 王亞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