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李紅剛:家國空巢人之禍——評【大國空巢】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2013-7-6 12:05| 發布者: 何承昏| 查看: 2986| 評論: 0|原作者: 易富賢|來自: 易富賢網易博客

摘要: 位置 : 首頁 經濟觀察網 經觀電子刊物 經濟觀察報 http://www.eeo.com.cn/2013/0705/246244.shtml 家國空巢人之禍——評【大國空巢】 李紅剛 2013-07-05 在香 ...
李紅剛:家國空巢人之禍——評【大國空巢】 - 易富賢 - 易富賢的博客
 
家國空巢人之禍——評【大國空巢】
 
李紅剛  2013-07-05

在香港版發行6年之後,易富賢先生的【大國空巢】內地版終於露面,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的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並已經上市。發自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出於執著的興趣,仗著敢於挑戰主流的『造反精神』,作者十年磨一劍,成就此書。史料、數據、事實紮實;觀點、警告、倡議充盈。限於篇幅,我在這裡只強調此書的兩個『撥亂反正』:其一,人口總體上不是社會發展的負面耗損因子,而是正面貢獻力量;其二,當今中國人口不是生得太多,而是生得太少。

貫穿【大國空巢】全書的是一個本來無須爭辯的常識:人是寶貴的,人丁興旺對人類社會是重要的。因爲人不僅是人口,同時也是人手和人腦,更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夥伴、朋友和親人。然而,嚴控生育的宣傳長期否定這一常識,把人口看作負擔、累贅、分東西的分母。因此,【大國空巢】的第一個撥『亂』反正,就是把人口看作積極的正面因素,從人類的文明興盛、民族和國家的興衰、家庭和個人的幸福三個層面強調人口數量及其變化的重要性。

在人類文明的層面,【大國空巢】第二章開篇引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中的話:『見識廣博和善於思考的人如今卻越來越不願意繼續接受人口增長和文明興盛之間的聯繫。』

哈耶克又說『我們因爲人口的增長變成了文明人,而造成這一增長的正是文明:我們可以做人口稀少的野蠻人,也可以做人口眾多的文明人。如果將人口數量減少至一萬年前的水平,人類也保不住文明。實際上,即使將已獲得的知識儲存在圖書館裡,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從事廣泛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所要求的各種工作,人們也不能夠利用這些知識。書本知識不能使某個地方的一萬人在原子彈浩劫後免於退回到狩獵採摘的生活。』

這段話昭示了芸芸眾生既是文明的創造者,也是文明的守望者、傳承者。

在民族和國家的層面,人口的繁衍是民族持續存在的根基,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人口的繁盛是國家綜合國力最基礎的因素,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最基本保障。事實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其根基正是人口一直保持較大的規模,而中國當今的經濟大國地位也是由第一大人口來支撐的。沒有人口的支持,我們未來不可能是真正的大國。

【大國空巢】第二章用講述了秦國統一中國、羅馬帝國滅亡、吐蕃和蒙古文明的衰落、印第安文明的凋零、英國的工業革命的興起、德國二戰的擴張、俄國的崛起及蘇聯的解體、美國的崛起、日本的衰弱這些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人口因素,用事實闡述了人口對民族興衰的重要作用。在這樣大的時空尺度上,我們可以把問題看得更清楚些。

在家庭和個人的幸福層面,人口的重要性更能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人是群居動物,而家庭是最基本的群居單位。在家裡,人們抱團取暖,既在物質生活方面互助,也在精神生活方面共享,而且還可能一起傳承家庭文化,一起成就家族事業。因此,作爲社會生活的基礎,家庭(包括核心家庭和延伸家族)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發揮這些功能必須以一定規模的家庭人口爲前提。大國不能空巢,家庭也不能空巢。

在【大國空巢】中,作者分析了家庭少子化帶來的家庭空巢現象可能帶來的問題。比如養老,姑且不談丁克家庭和失獨家庭,就是獨生子女支撐他們的父母養老都很不易。有人說將來可依賴社會養老,但社會是家庭的放大版。建立在現代金融體系的社會養老只不過把『自己生孩子給自己養老』轉換爲『大家生孩子給自己養老』。社會養老主要是向老人提供一定的硬體扶持,而細緻照顧和精神撫慰是別人的孩子提供不了的。如果社會習俗是不生孩子,這套體系就是空中樓閣。況且,社會是由政府控制的,已經有地方政府提出『養老不能靠政府』了。

從家庭的傳承和發展看,『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這是獲得人口稠密的台灣『鼓勵生育創意標語競賽』頭獎的標語。無論個人事業還是家庭、家族事業(如家傳技藝、家族企業等)的傳承和發展,孩子都是最重要的候選載體。社會的興旺發達正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事業成功的集合。家庭空巢導致的家庭事業不可持續,既是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損失。

有些人可能承認人口數量重要,但認爲中國現在人口太多了,還不到擔心人口數量太少的時候。對這種認識的批評正是【大國空巢】的第二個撥亂反正。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人口雖然絕對數量世界第一,但相對數量(相對於土地及其它資源)是否過多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論題,因爲中國的人均土地和主要資源在世界上實際上處於中位水平。【大國空巢】第六章專門分析了中國大地的最大人口承載力的問題。而且,人們更應該明白的是,看人口數量,不僅要看當前量,更要看其發展趨勢,要用動態的眼光;不僅要看人口總量,還應該看人口分布結構。因此,在易富賢看來,在當下中國,中國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們確實應該到了關注『人口過少』的時代了。

【大國空巢】有力地論證:即使不施行生育控制政策,中國人口演化也已經步入了出生率低於更替水平(即總和生育率2.1-2.3之間)的階段,而且今後很可能再也不會恢復到更替水平。這意味著今後人口總水平下降是基本趨勢,政府能夠影響的也許只是下降的速度。

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過去10年人口實際總和生育率平均在1.3以下,2010年和2011年甚至低至1.18和1.04,但計劃生育管理部門的一些人一直不願意相信這些數據,當然更不願意相信我國『自然』生育率(即取消人口控制政策後的生育率)已經在更替水平以下。

在【大國空巢】中,易富賢通過歷史數據分析、影響生育率各方面因素探討,較爲充分地論證了中國大陸當前的自然生育率應該是低於1.6的。而且,隨著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大陸的自然生育率將持續下降。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演示著我們的未來——在鼓勵生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2013年的估計生育率分別只有1.39、1.24、 0.79、 1.11、 1.11、 0.93。

(TheWorldFactbook資料)

其實,比起人口總量的減少,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口過快減少造成的人口結構的惡化。這種生育率下降引起的人口減少在時序上首先表現爲出生人口而非中老年人口的減少,必然導致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如果出生率到了1.0附近,那麼家庭普遍就是『4-2-1』代際分布結構,而且整個社會自然也是這種結構。這樣代際結構的社會絕對是不正常的。這種低生育率下更可能出現(胎兒鑑定和人工流產支持的)性別比例失調,這樣性別結構失調的社會也絕對是不和諧的。『人口過少』問題的核心是年幼年輕人口、女性年幼年輕人口相對太少了,他們支撐不起中國的老齡化壓力,更支撐不了這個泱泱大國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數量的快速減少及人口結構惡化是已經顯現並且在加深的危機。這是阻礙中國發展的最大因素。作者指出『中國人口危機全面爆發』:1998年小學在校人數開始減少,2003年20-39歲黃金年齡勞動力開始減少,2008年17-20歲男性兵源開始減少,2012年育齡婦女開始減少,2012年總撫養比止跌回升,2014年15-64歲總勞動力開始減少,2015年光棍危機全面爆發,2018年總人口開始減少。

當然,由於中國人口數據統計本身的問題,【大國空巢】列舉的時間點未必準確,但誤差也不會太大——人口下降趨勢是確定無疑的。

這種人口危機逐漸加深對中國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就經濟層面來說,最近,曾經鼓譟一時的『中國很快會趕超美國』的論斷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否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家意識到中國人口演化的危局。由於經濟發展模式相似,中國恐怕很快要滑向日本式『失去的二十年』甚至『失去的N個十年』。而且,由於中國發展水平和制度環境遠不及二十年前的日本,中國人的感受會痛苦得多。

人口密度急劇下降必然造成公共設施維護不足、局部或全局的公共財政危機,這是人口衰減的地方和國家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而中國這方面的問題即將顯現。空巢是一個痛苦的結局,而空巢化更是一個苦痛的過程。我們可能已經見慣擴展型社會帶來的問題,其實,人口減少後自然而來的收縮型社會問題也會不少,而且可能解決起來更困難。

經過30年的生育控制,中國已經進入『低生育率和老齡化加速』的時代,與人口變動相關的社會風險也在一天天積累之中,『人口安全』是一個必須應對的現實課題。人口演化有其自身規律,並非可以隨心所欲控制的。我們知道,強制減少生育不易;國際經驗表明,鼓勵甚至強制增加生育更困難。一種生育模式一旦形成,將獲得巨大慣性。考慮到人口變動慣性和有關指標顯現的長時間滯後性,當危機全面爆發的時候再想法解決,就爲時太晚了。在港台、韓國、日本等人口密度遠高於中國大陸的經濟體,當今已經出現嚴重的少子化焦慮。

我們過去曾感受著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現在就要轉而面對人口過快減少的困局,對此,整個社會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機制。現在,中國的人口自然生育率已經大大低於更替水平,減緩人口過快下降的步伐就應該是人口政策的基石。此時,還不儘快取消嚴格限制人口出生的人口政策,更待何時?【大國空巢】浸潤著易富賢先生的憂憤:我們現在已經撞到南牆了,爲什麼還不回頭?

(作者爲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