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漢學研究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歡迎使用國學論壇學社百科書閣問答等全站內容搜索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國學新聞| 漢學研究

2013-4-22 17:42|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185|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不久前,國際著名中醫翻譯學者、來自英國的魏i傑博士在中國參加研討會時發現,和國內學者關於中醫藥的英語表達,有很多都對不上,他認為,中國的中醫藥成果要在國際醫藥與人文領域發揮持續影響力,首先需要解決的關 ...
不久前,國際著名中醫翻譯學者、來自英國的魏i傑博士在中國參加研討會時發現,和國內學者關於中醫藥的英語表達,有很多都對不上,他認為,中國的中醫藥成果要在國際醫藥與人文領域發揮持續影響力,首先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讓世界能夠看懂聽懂中醫藥』。中華中醫藥學會翻譯分會秘書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對這一看法十分認同,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參與中醫藥術語翻譯辭典和外文版中醫經典著作的編寫,而且國外學者翻譯的書籍占據了主要市場。『中醫藥科技與文化的進一步推廣,急需培養具有較高專業外語水平的國際中醫藥人才,這攸關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
  中醫藥蘊含的文化內涵該怎麼翻譯
  據介紹,東南亞、東北亞國家長期在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部門中占據主流,導致我國在中醫藥標準化制定方面長期缺乏話語權。
  談及中醫藥科技、文化的推廣,必然會涉及到中醫術語翻譯及標準化的問題。由於深受中國傳統哲學及思維方式的影響,中醫術語往往蘊含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若片面追求文字的對應,不假思索地直譯,會導致讀者如墜雲端、不知所云,如將『龍骨』譯為『dragon bone』――事實上,『龍骨』只是一種入藥的化石,並非龍的骨頭;將『齒痕舌』譯為『teeth-printed tongue』――其實『齒痕舌』只是一種植物的名稱,並非『牙齒咬過的舌頭』;將『失笑散』譯為『powder for lost smiles』――其實『失笑散』只是因為這味藥效果太好了,醫生用了以後總是情不自禁地笑了……
  如何用國際通用的語言傳遞富含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中醫學理論,是中醫藥實現國際化首先要突破的難題。就拿術語翻譯來說,從以往的做法來看,術語翻譯大都以一般經驗性共識為主,或單純用拉丁語或漢語拼音來代替。這種做法從某種程度上規避了一些爭論和不確定性,但中醫內涵方面的遺失則是不可避免的。當前中醫術語翻譯就有符號化的傾向,魏i傑博士在一次中醫國際化的研討上問到:『當我們把中醫術語「風火眼」譯為英語中的「急性結膜炎」時,原本中國傳統醫藥中的文化到底到哪裡去了?』
  實際上,傳統文化在中醫藥翻譯中的體現,是目前最難做到的。比如,按照WHO的統一規定,所有的植物在國際上的通用名都是拉丁文。黃芪、柴胡等這些中藥名,因為都是植物,如果按照WHO的規定,只能用拉丁文。事實卻是,這樣的翻譯連外國專家都看不懂。反而用拼音卻能讓國際中醫藥學界的學者都能夠聽懂。但如果單純地使用拼音,卻又使其中的文化內涵難以再現。
  中醫藥國際化急需複合型團隊人才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胡鴻毅教授稱,中醫不同於西醫之處,在於它是人文醫學,而非純粹的科技產物。目前的中醫外語從業者大部分為英語專業出身或中醫專業出身,精通二者的複合型中醫人才非常缺乏。
  事實上,中醫和外語兩門學科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而兩者的融會貫通更需要時間和精力。現在中醫英語雖然已經是一門學科了,但是要使所有從事中醫工作的人都能夠熟悉或者使用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據業內的學者稱,上海中醫藥大學從2001年起開設長學制中醫學專業針灸推拿方向英語特色班,培養複合型中醫藥人才,但是目前人才的數量仍然很少,而且一些成熟人才也出現流往國外的現象。
  據悉,中醫大近年來加強了中醫外語與其它學科的有效整合,組建了中醫外語學科團隊,不斷加強中醫英語學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目前招生方向涉及中醫英語語法與翻譯、中醫英語臨床應用、中醫典籍英譯及跨文化交流等。但是中醫外語翻譯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問題,而且也有成果應用與轉化的問題。為此,一些學者正在醞釀開展相關中醫外語的規範化培訓,並且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的支持下,依託中國中醫藥學會翻譯分會優勢,開展相關考試研究,希望能夠早日培養出熟練掌握語言工具的中醫人才,甚至是能夠掌握國際話語權的中醫藥學者,進而推動中醫藥國際化進程。
  中醫大有關負責人稱,雖然已經開展了很長時間中醫術語和專著翻譯的方法學研究,但是目前從事這一研究的學者仍然是國內的『小眾』。『要培養出真正能夠走向國際的中醫藥人才,實現中醫藥翻譯標準化還需時日。』 本報記者 姜澎 編輯:秋痕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