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百家講壇】教授毛佩琦點評【大明王朝】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1-29 11:03|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297| 評論: 0|來自: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摘要: 湖南衛視開年獨播大戲【大明王朝1566】播出過半,受到廣大知識觀眾群關注,該劇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規律的解讀,也引發了褒貶不一的討論。記者就此採訪了著名明史專家、在【百家講壇】專門講述明史的中國人民大學教 ...
湖南衛視開年獨播大戲【大明王朝1566】播出過半,受到廣大知識觀眾群關注,該劇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規律的解讀,也引發了褒貶不一的討論。記者就此採訪了著名明史專家、在【百家講壇】專門講述明史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他揭開了嘉靖的歷史之謎,對觀眾們看片時的一些疑問也給出了答案。

劇中沒有交代的身世

嘉靖當皇帝源自偶然機遇

嘉靖是明代一個繞不過去的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5年,僅次於他的孫子萬曆。在【大明王朝1566】中沒有交代嘉靖的身世,很多觀眾對嘉靖爲什麼不上朝感到很難理解。對此,毛佩琦說,嘉靖當皇帝本來就是一個偶然。1521年,15歲的朱厚驄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世襲王爺,但這一年明武宗皇帝突然死亡,並且沒有留下繼承皇位的太子。太后和大臣們幾經斟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驄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爲嘉靖,是爲大明世宗皇帝。

世宗皇帝開始幾年過得並不愉快,他把生母接到北京,並且希望給母親一個『皇太后』封號。結果前皇帝的母親、真正的太后張太后極力反對。而嘉靖的母親拜見太后,仍按照王爺妃子的禮節下跪磕頭。毛佩琦說:『嘉靖上朝不久就發動了一個「大禮儀」,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政治運動吧,把朝廷上下官員全部牽扯進去了。』嘉靖想顛覆禮儀,給父母封號,開始並沒有取得成功。後來張太后去世,嘉靖只允許用最低標準安葬,這一做法引起官員強烈反應。『明朝內閣也有很大權利,可以駁皇帝的意見。這個「大禮儀」長期推不動,他下達的很多指示都被駁回。』1524年,兩百多個官員一起向嘉靖抗議,反對他尊自己生父爲『恭睿獻皇帝』,嘉靖大發脾氣,這些官員被罰廷杖,結果,16人被當場打死,134人被關押。毛佩琦解釋,『大禮儀』事也許並不大,但嘉靖要用這件事證明自己的權威不能受到任何人的限制和挑戰。

爲何嘉靖27年不上朝?

因險被宮女用繩子勒死

毛佩琦介紹,很多人可能覺得嘉靖是個昏君,可這個皇帝卻緊緊抓住權力,控制著大明王朝,這就有了一種對立性,讓觀眾去思考爲什麼。毛佩琦介紹,從開始『大禮儀』後,嘉靖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上朝,大臣們誰也不敢進諫。嘉靖的精力放在練道修玄上。

1542年的一個晚上,十多個宮女決定趁嘉靖睡覺時勒死他,但慌亂之中,繩子被打成死結,嘉靖又被救活了。謀殺皇帝的宮女都被殺了,嘉靖也被嚇壞了。後來每次睡覺,他都在臥室里擺上27張床,以防止別人的謀殺。嘉靖又藉口受驚嚇,從此不回宮也不上朝了。1557年夏天又發生了一場大火,剛好把外朝的主要部分全都燒光了……種種原因下來,嘉靖皇帝養成了不上朝的習慣。毛佩琦說,嘉靖在位45年,有27年不上朝。有趣的是,國家大事他都了如指掌,當政期間從沒有發生篡權的事,『嘉靖其實是最懂得怎樣做皇帝的人』。

爲何議政要先寫草稿?

人權財權是嘉靖統治的秘密

毛佩琦說,在民間流傳的眾多戲曲中,不愛上朝的嘉靖被塑造成了一個花天酒地、不理國事的昏君。但在電視劇中,嘉靖有絕對的權威,這是比較接近史實的。毛佩琦解釋,明朝有一種議政方式,叫做朝對,就是皇帝把大臣叫到私下直接對話。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通過內閣票擬,即劉和平在劇中所寫的,所有一切政議都由內閣先把票擬寫好,這個草稿就交給皇帝,皇帝同意了,用紅筆批寫。司禮監的太監只有在聽到嘉靖用杵敲擊了磬之後,才能下筆批紅。『他可以不管具體的帝國事務,但整個國家官吏的升遷和錢財收支,都牢牢掌握在他手中,不容別人染指。人權和財權在握,正是嘉靖統治的秘密。

爲何不拔海瑞這顆『釘』?

嘉靖內心鬥爭其實很複雜

毛佩琦介紹,史書上記載,在殺不殺海瑞的問題上,嘉靖曾經猶豫很久。以致從海瑞入獄到嘉靖死去的十個月,只要嘉靖一發脾氣,宮女就會在背後開玩笑,說皇上肯定是給海瑞罵了,才找她們出氣。【明史】上記載了另外一個小故事,說海瑞被關押後,嘉靖又把他交上來的意見書好好看了一遍,邊嘆氣邊說,海瑞準備了一副棺材等死,擺明了是想做商朝那個被挖了心的忠臣――比干。毛佩琦解釋道:『這個時候嘉靖轉而又說,「我不是紂王。」說明嘉靖內心也很複雜、矛盾,他認爲自己是明君,不是昏君,也不想成全海瑞成爲比干。』

記者 趙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