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透視史學前沿的多稜鏡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4-11 15:09| 發布者: 沙坡| 查看: 998|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因為自己的讀書經驗,對於名師大家的講演或訪談,我有着一種特殊的重視和偏愛。一則隨着學科發展越來越高度的專業化,即便是同一學科內從事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往往隔行如隔山。要想了解毗鄰領域的發展,如果 研讀對 ...

因為自己的讀書經驗,對於名師大家的講演或訪談,我有着一種特殊的重視和偏愛。一則隨着學科發展越來越高度的專業化,即便是同一學科內從事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往往隔行如隔山。要想了解毗鄰領域的發展,如果 研讀對方正式的學術論著,費時耗力之餘,也因為研究專長的差異,難免給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帶來困難。看別人的評述和解說,卻又常常猶疑滿腹,不知道作者是否準確把握了自己所論述的對象的真義。名師大家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進展發為講演或者接受訪談,比之煌煌大著常常會拒外行和半內行於千里之外而言,更加通俗平易,權威性和準確性也自非他人轉述可比。再就是,由於學術體例的限制,嚴格的學術論著往往將作者個人的師承淵源、經歷背景、研究過程中的甘苦曲折過濾乾淨了,而這些被清洗掉的東西對於讀者了解這些名師大家的學術取向卻常常有着特殊的幫助。學術論著所闡發的論點和論證程序,其孕育過程中的幽微複雜、確立過程中的反覆辨難,通過講演、訪談和自述等等形式展現出來,對於求學者更是有着特殊的示範效用。講演、訪談因其『准學術性』,也許有人是不大看得上的,但在我而言卻有着正式論著所無法替代的功用。

正因為如此,三聯書店近年來推出的若干種『三聯講壇』,如葛兆光的【思想史課堂講錄】、汪榮祖的【史學九章】等等,我都是在坊間見到後馬上就讀了的。近日展讀新出的三聯編輯部與清華歷史系合編的【清華歷史講堂初編】之後,讓我益發相信,即便是以這樣並非親臨現場的方式,來領略名師大家們的講課,也自有翻讀其煌煌大著無法得到的好處。

清華歷史學科的輝煌歷史,是熟悉人文學科的人們都耳熟能詳的。10餘年前清華歷史系重建後,2003年又進行了大幅度的重組。與其他頂尖綜合性大學的相當院系比起來,系中教師隊伍規模甚小,然而卻擁有若干位在各自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學者。系中教授開課之餘,也常常就自己的研究進展進行專題報告,更設置了以『王國維學術講座』為主體的學術論壇,廣邀海內外知名學者來此作專題講演。這本【清華歷史講堂初編】便是2005年度清華歷史系各種學術講演稿的一個選本。【初編】分『考古與歷史』、『制度與思想』、『中國與世界』、『理論與反思』四個部分。僅從這四個部分的命名而言,就頗能讓人窺見今日清華歷史系繼承光大其『中西融合,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的努力。書中所收17份講演,都是該領域領先學者或是就自己最新的學術成果所作闡發,或是對相關領域的學術淵源和學科前沿所作反思和前瞻。由於講演者都是自己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學者,他們講演的主題也頗能從一個側面展示國內歷史學研究的熱點和水準。舉幾個例子來說,清華歷史系自身的教授中,李學勤講的是『考古最新發現與先秦史研究』,彭林提出了『先秦禮學形成的三階段說』,王曉毅解說了『郭象【莊子注】新義』,張國剛討論了啟蒙時期歐洲思想界的中國形象,葛兆光與張緒山分別考察了17世紀中葉後中、朝、日之間和漢唐時期中國與希臘羅馬世界之間的關係演變,劉北成則依託他所新譯的本雅明著作闡發了其城市幻境的觀念。在來自清華之外的講演者中,李伯謙總結和反思了中國考古學的歷程,李零從簡帛古書入手對古書經典化的過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閻步克和吳宗國都關注制度史、分別對王莽的官職改革和唐代中後期的制度變化作出了新的解釋,馮天瑜對『封建』概念進行了辨析,羅志田則對廢科舉百年提出了反思。

學問之道,在於由平實處見精深。【清華歷史講堂初編】中所收入的這些篇目,因為是以講演記錄稿的形式來展示學術研究的最新進展,似乎更能體現這一境界。對於莘莘學子而言,他們可以藉着這樣一些講演隱約窺見成名學者的治學途徑,對於各個專業的學者而言,也可以藉此對於毗鄰領域的學術進展有所了解。【清華歷史講堂初編】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透視史學學術前沿的多稜鏡,唯願編者每年出一輯的計劃能夠持之以恆,則嘉惠士林,功莫大焉。

作者:彭剛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