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一場亡國悲劇的演出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7-4 08:43| 發布者: 休竹客| 查看: 963| 評論: 0|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明王朝的滅亡,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各方面的檢討據說已達到極為細緻的程度。例如皇帝應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人;某場戰役該如何打,以及執行哪些政策就能轉危為安等等。按照這些『事後諸葛亮』們的假設,明王朝 ...

明王朝的滅亡,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各方面的檢討據說已達到極為細緻的程度。例如皇帝應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人;某場戰役該如何打,以及執行哪些政策就能轉危為安等等。按照這些『事後諸葛亮』們的假設,明王朝 滅亡的悲劇似乎本是可以避免的。而之所以沒有避免,完全是由於皇帝和大臣們的失誤。這種具體研究過於強調君或臣的個人責任,卻缺少宏觀的把握。清史專家閻崇年的新著【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華書局2006年8月版)注重於明何以亡和清何以興的比較。該書很像一本課堂講稿,影響了歷史敘事的連貫性。同時對戰爭描寫得過多、過細,有時細到了每一天,給人印象似乎明亡清興表現在軍事的較量,明的滅亡主要是軍事的失敗。

與之不同的是,樊樹志教授的【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一書,以生動的筆觸描述了明代崇禎朝17年的風風雨雨,從中揭示出導致明王朝滅亡悲劇之不可避免的原因。該書突破單純『事件史』的寫法,以人為本,着重描寫人的命運;以皇帝、官僚個人的悲劇來透視王朝滅亡的悲劇,並由此展示時代的悲劇,給人一種明晰和清新的感覺。

明王朝的悲劇主要在於那個並非亡國之君的皇帝卻難以擺脫亡國的命運,崇禎皇帝無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悲劇人物。該書告訴我們,與甲申年悽慘的悲劇結局不同,17年前(崇禎元年)新皇帝登基,展現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精彩開局』:他大刀闊斧地懲治腐敗的魏忠賢閹黨,對內推行『新政』;同時起用被閹黨貶斥的將才袁崇煥,力圖收復被清軍攻占的遼東。這種『萬象更新』的景象讓人們將『中興』的希望寄托在新皇帝的身上。皇帝本人當然更是躊躇滿志,以為能夠力挽狂瀾。然而接下來的事態並不盡如人意,外患未除,內亂又起,朝廷的種種對策又幾乎是招招皆輸。皇帝怨大臣們無能、自私以致誤國,而時人及後人卻認為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用人不當等因素加速了明亡。

客觀上看,明王朝樹敵過多,是其最大的要害。努爾哈赤為報明將領殺祖、殺父之仇,於萬曆年間向大明王朝進攻。崇禎初年,因天災和人禍(朝廷過度徵發),陝北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致使明王朝腹背受敵。對此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家范教授幽默地說:『最令他(皇帝)頭大的,則是起自陝北的明末農民起義軍。崇禎執政17年,農民軍跟着他17年,猶如幽靈附身,是專來催命、索命的。』(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史林】2005年第1期)以往的皇朝僅對付一個敵人――或是農民軍,或是域外異族――都難以獲勝,兩敵夾攻下的明王朝要想擺脫覆亡的命運,實在是勉為其難。兵部尚書楊嗣昌對此提出『高招』――攘外必先安內,但做起來實難,安內的力量總是為外敵所牽制。崇禎九年至十一年間,農民軍受到明朝將領盧象升、洪承疇等人的合力圍剿,幾臨滅頂之災。孰料遼東的清軍南下襲明,威脅京師。盧、洪大軍先後被抽調到抗清前線,兩人一死一降,使農民軍得以藉助喘息之機東山再起。崇禎十三年冬,李自成離開蟄伏多時的陝南山區,挺進中原,五戰五捷,大敗明軍,並於崇禎十六年率大軍東征,直搗北京。可見,因人力、物力有限,明王朝既安不了內,更攘不了外,最終在內外夾擊下走向滅亡。

細究起來,滿清這個敵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崇禎皇帝的祖宗製造的;而農民起義軍的崛起,一方面可能是老天爺故意要與新皇帝作對――從崇禎登基始,陝北的災荒就十分嚴重,更主要的原因是萬曆以來的朝政荒廢以及對清作戰需要大量軍費,不斷的『加派』造成民不聊生――仍是祖宗種下的禍根。崇禎皇帝實在是一個最苦命的皇帝,最『冤大頭』的皇帝。他的祖父萬曆皇帝,還有他的『木匠哥哥』天啟皇帝荒淫、怠政,都是十足的亡國之君,卻在享盡清福後壽終正寢。崇禎為收拾萬曆、天啟留下的爛攤子不遺餘力,登基17年,日夜操勞,寢食不安,最終仍是無力回天。

實際上崇禎皇帝最難對付的不僅是外敵和起義軍,而是朝廷中的大臣。儘管他一舉消滅了魏忠賢閹黨,卻無法根除黨爭的土壤。17年裡官僚們意氣用事,黨同伐異,演出了一幕幕自相殘殺的悲劇和醜劇。據說崇禎皇帝在臨死時痛心疾首地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表現出皇帝對朝政的無奈和對大臣們的不滿。

假如明朝君臣能夠同心同德,一致抗敵,或許不至於輸得這樣慘,結果卻是事與願違。袁崇煥受命收復遼東,還沒與清軍作戰,卻先導演了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他用先斬後奏的手段殺死駐守在鴨綠江口皮島的總兵毛文龍,實際上解除了毛文龍長期以來對清軍的牽製作用,為皇太極發兵南下提供了極佳的機會。毛文龍手下的精兵強將紛紛投敵,成為後來清軍入關的急先鋒。袁崇煥的下場比毛文龍還慘,由於皇帝聽信謠言,加上朝中某些官員的誣陷,袁崇煥以『賣國欺君』之罪被凌遲處死。書中說,崇禎皇帝『自斬手足,自毀長城,以後再難謀求足以克敵制勝的帥才,遼事更加難以收拾。所以【明史】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決矣。」』

既然力主抗敵的皇帝、官僚都難以左右自己的命運,那麼,由他們主宰的大明王朝又怎能逃脫覆滅的下場?

崇禎十七年上演的既是明王朝的悲劇,也是明朝君臣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和民族的悲劇。彼時在世界歷史舞台的另一面,西方各強國紛紛崛起,開啟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而號稱『天朝』的中國大地上卻在血雨腥風地自相殘殺,重演那延續了幾千年的改朝換代。

樊樹志教授是著名明史專家,早些時候曾出版【萬曆傳】(1994年)、【崇禎傳】(1997年)、【晚明史】(2003年)等多部著作。閱讀【十七年】,可以相應地參照這些著作。尤其【崇禎傳】與【十七年】有較密切的關係,更值得一讀。

【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樊樹志著,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一版

作者:黃敏蘭(書評人)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