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封面中國】:從國外媒體看中國歷史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8-3 11:15|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980| 評論: 0|來自: 文匯讀書周報

摘要: 前些年,李輝翻譯了彼得・蘭德著的【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這本書啟發了他的思路,著手研究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活動,這一研究的成果就是一本新書:【在歷史現場】,副題是『換一個角度的敘述』。不久前 ...

前些年,李輝翻譯了彼得・蘭德著的【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這本書啟發了他的思路,著手研究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活動,這一研究的成果就是一本新書:【在歷史現場】,副題是『換一個角度的敘述』。不久前他出版的【封面中國】又進了一步,書中談的是外國媒體對中國每日每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報導。

這本書的構思很別致。書名【封面中國】中的『封面』,特指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時代】周刊往往用跟它那一期報導內容相關人物的圖像來作封面。先後在封面上出現的中國人有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他們在當時,都是公眾關注的新聞人物,後來又都成了歷史人物了。擔任過【時代】周刊執行主編的蓋恩斯,曾經這樣概括地說過該刊創辦人盧斯和哈頓的一個重要的見解:『由個人而認識歷史力量乃最佳途徑。』事實也真是這樣。就說以【史記】開例的紀傳體的二十四史,不就是通過個人的活動來展示歷史的進程嗎?

這本書的副題是『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中國故事(1923-1946)』。李輝就是以這一段歷史爲線索,介紹了【時代】周刊的相關內容。其中頗有一些極有意味的歷史細節,是在通常粗線條的史籍中看不到的。而這些外國報刊上的材料,就有了一種獨特的史料價值。

這裡摘引幾個例子。

1927年1月3日,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英國政府即宣布派兵來中國,對中國施加壓力。【時代】(2月7日)這樣報導了這事在中國引起的反應:

這些部隊調動的消息當然電傳到了中國,引起中國民眾情緒普遍高漲。在中國北方,目前以和外國人友好而著稱的大軍閥張作霖,也通過其子少帥張學良發表了令人隱憂的談話:『英國正向中國派遣大量軍隊,他們像是要卡住中國的喉嚨。假如外國人想捏死中國,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北方和南方將站在同一戰壕里抗擊侵略者。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奉系軍閥,正是北伐的國民革命軍所要打擊的對象。可是在面對外國入侵者的時候,卻是一致對外的了。【時代】周刊的這一報導,有助於人們對當年混戰中的軍閥的認識。

【時代】周刊有一條談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報導(1936年1月24日),它說:『日本人很久以來就相信,中國共產黨在穿越七個省的大撤退過程中,是在「給蔣的軍隊帶路」,這肯定是根據莫斯科和南京之間的秘密協定在行事。』去年或者前年出版的一本英文暢銷書也持這一說法,認爲莫斯科和南京之間存在某種相關的協定。我覺得此說可疑之點不少。在得到檔案材料證實之前只能聊備一說。至於說『給蔣的軍隊帶路』,也就是說蔣軍用追擊紅軍的名義進入地方實力派的地盤,像何鍵的湖南,陳濟棠的廣東,李白的廣西,王家烈的貴州、劉湘的四川等等等等,如果不借這個大題目,『中央軍』是不好隨便進去的。據說是政學系的楊永泰向蔣提議了這個只追不堵的高招。從事後的結果看,也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記得唐德剛在一本什麼書里也是這樣談論長征的。

在以抗日名將陳誠的頭像爲封面的這一期【時代】周刊(1941年6月16日)中,熱情讚頌了正在艱苦作戰的中國軍隊的官兵,它說:

在將近四年的戰鬥歷程中,這些年輕軍官已經熟練掌握了野戰技巧――悄然無聲地撤退,出其不意地集中埋伏,僅靠野菜生存,儘管缺乏軍火,但他們仍然懂得何時使用,如何使用它們。

中國軍隊除勇敢外還有一點:忍耐。當食物匱乏時,他們每天哪怕只有一磅大米――這一數量僅僅只夠維持生存――也能堅持數月。整個冬天,他們一直穿著薄薄的棉軍裝抵禦寒冷,絕大多數人沒有鞋子,但也能於情況緊急時每日行軍四十英里。他們每個月的報酬只有65美分,其中幾乎一半要支付出來。另外,他們還得忍耐失敗和失望,儘管如此,他們從未喪失過信心。

緊接在這段引文之後,本書作者滿懷激情地寫道:這篇報導,『讀來盪氣迴腸,它無疑是對幾年來爲國捐軀、爲國浴血奮戰的中國軍隊的官兵們的禮讚與謳歌,對中華民族而言,他們是永遠的英雄!讀當年的這些報導,我看到了久被忽略和淡忘的歷史一角,重新觸摸到一個群體在戰爭烽火中跳躍的生命。這是烽火中的傳奇,屬於中華民族的生命,理應融入幾千年的歷史之中,讓後人感懷,讓後人景仰。』作者是被這些『永遠的英雄』深深感動了。

在這本書里,人們可以看到好些重要的歷史畫面,例如河南的饑荒,延安的情況,在1944年11月13日的【時代】周刊上還提到了王實味的【野百合花】……,這些在我的這篇短文里就不可能詳加摘引了。

從書中一些段落里可以看出作者歷史的眼光。例如在寫到蔣介石跟史迪威關係的時候,在蔣的強烈要求之下,羅斯福召回了史迪威。『在與史迪威的個人較量中,蔣介石贏了。』接著作者指出:『可是,從未來發展角度看,蔣介石又未必是真正的贏家。』我以爲,在作者所寫的那一大段分析之外,是不是還可以補充一點:這一來就得罪了羅斯福(這還不要緊,他幾個月之後就死掉了)和馬歇爾(這可頗有關係,後來他曾有一段時間甚深地介入了中國事務)。戰後美國的態度,對於蔣介石在內戰中的失敗是大有關係的。

關於日本的投降,書中說:『然而,即便承認戰敗,裕仁天皇也是以相當含混朦朧的表述,而且詔書中沒有使用「投降」一詞,反而依然強調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爲了國家的「自存與自衛」,對「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對中國長達十四年的侵略,則根本沒有提及。』

對此,書中作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評論。作者聯繫到了六十年後的今天,他指出:

不難看出,如今依然困擾遠東的諸多問題絕非天外來客,日本教科書對侵略歷史的表述修訂,日本領導人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今日現象與歷史自有關聯,早在當年日本戰敗之時的乞降細節中就有跡可尋了。只不過,當時的中國無暇顧及也無力改變;後來的中國,則因時局和現實需求的不斷變化而改變了矛頭所指。相關的歷史陳跡,仿佛隨著時光消逝而漸行漸遠。誰能想到,有一天,它們又將重新浮出水面,再度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爲國際關係難解的死結。人們此時才發現,一切其實還遠遠沒有結束。

這樣,他就把歷史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思考統一了起來。

在本書的後記里,作者說,『我非史學家』。這表明他在用一種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我們也看到了他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他到柳條湖的鐵路邊去憑弔當年引發『九・一八事變』的爆破現場;他到盧溝橋憑弔『七七事變』發生的現場,在宛平老城的城牆上細看那多處的彈孔,那個歷史性的夜晚留下的痕跡;到了柏林,還要到遠郊去看看威廉皇太子的塞西林,這裡曾經是舉行波茨坦會議的會場……當年太史公,爲了著作他那不朽的【史記】,不也是到處奔波,憑弔歷史現場,訪求遺獻的麼。李輝是人民日報的名記者。新聞記者和史學家本來有相同的基因。記者寫的,是此刻發生的新聞,到了後世,就是歷史資料了。在二十世紀,留下了重要歷史著作的,像梁啓超、王芸生、黎澍、李銳,就都有個當記者的經歷。當李輝有了更多更好的著作之時,他當然也不愧是記者出身的史學家了。

【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中國故事(1923-1946)】 李輝著 東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 朱正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