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学者新解三国:曹操曾用巫术害死夏侯兄弟(3)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2009-7-8 09:53| 發佈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229| 評論: 0|來自: 中国新闻网

摘要: 四、曹操借杨修制造陷害夏侯渊、夏侯的机会 如果曹操兴师动众到汉中,仅仅是为了杀死杨修,也算不上是神出鬼没,杨修屡教不改,此前早就可以下手了。但曹操为什么非留他到汉中不可呢?因为他要用性格活泛的杨 ...
四、曹操借杨修制造陷害夏侯渊、夏侯的机会
如果曹操兴师动众到汉中,仅仅是为了杀死杨修,也算不上是神出鬼没,杨修屡教不改,此前早就可以下手了。但曹操为什么非留他到汉中不可呢?因为他要用性格活泛的杨修寻找秘密陷害夏侯渊、夏侯的机会。请看:
第一步,曹操借杨修制造害死夏侯渊的机会。
曹操在杨修拆解出蔡邕的“绝妙好i”之后,立刻受启发,想到用“妙才”之名激励夏侯渊。写信给他说:“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也。”这一招果然凑效,不仅刺激得夏侯渊一愣一愣、急于建功,还让他自以为自己有妙才。只见他不顾张A的劝告,命令夏侯尚说:“汝去出哨,与黄忠交战,只宜输,不宜赢。吾有妙计,如此如此。”结果自然是弄巧成拙,很快就栽倒在老谋深算的法正和老当益壮的黄忠手里。这里,曹操运用的正是典型的膨胀、骄纵之计,明知夏侯渊素来“有勇无谋”,却揠苗助长,要求他马上变得刚柔相济,智勇双全。曹操在信中说自己在南郑观战,无非是不想提供援助。世上哪有只写信,只督阵,只作壁上观的支援方式呢?从实际效果看,曹操不但没有援助,还适得其反,离间了张A与夏侯渊的关系,让渊独自一人面对强敌。待夏侯渊一死,曹操又立刻拿出管辂的偈语说事:“三八纵横”,乃建安二十四年也;“黄猪遇虎”,乃岁在己亥正月也;“定军之南”,乃定军山之南也;“伤折一股”,乃渊与操有兄弟之亲情也。
曹操何其阴险,明明是自己将夏侯渊害死,却用巫术推卸责任,用“放声大哭”作掩饰。稍作追溯我们还会发现,早在曹操平定汉中,指派夏侯渊镇守之时,他就已经动了杀心。曹操平定汉中的目的第一是为了减缓刘备的扩张势头;第二就是为了“弃子”,除掉夏侯渊。尽管当时很多人劝他乘胜攻击西川,但他很清楚汉中只是个“鸡肋”,只可当一个小“劫”打一打。相对刘备,它同样也没有多大用途。当曹操平定汉中,威胁西川时,诸葛亮很快了就找到了劫材--合淝;当刘备夺取汉中,威胁北魏时,司马懿又找到了更大的劫材--荆州。从此,“三国”进入动态平衡。
第二步,曹操借杨修制造恐吓夏侯的机会。
由于夏侯性直,听信杨修的猜度,号令部下提前收拾行装准备退兵,致使军心大乱,所以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杀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这里曹操的态度与诸葛亮在华容道之后对关羽如出一辙,表面上是佯怒,实则是一顿杀威棒,言下之意是:你欠我一条命,今后你要给我老实点!其后,曹操又像诸葛亮一样,威去恩来,故意宠幸起夏侯,每每假以大事相商。而夏侯因觉着欠曹操的情,所以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终于有一天,曹操在弥留之际,“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急召夏侯商议。至殿门前,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大惊昏倒,左右扶出,自此得病。”可叹夏侯,大概还以为自己是曹操唯一的托孤之臣,急忙赶去,结果却投进了曹操的巫术罗网。曹操房里真会有那么多鬼吗?没有,只会是曹操乱画桃符,装神弄鬼。夏侯不仅不是他的心腹大臣,还是他的心腹大患,真正的托孤大臣是他随后召来的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
一病不起的夏侯在曹丕即位后几个月便死去了。与渊一样,他亦是被曹操分三步处死,仅有时间先后之别。这就是勇冠三军、“拔矢啖睛”的独眼大将军的悲惨下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五、曹操假孙笑假子,内心埋藏无限伤痛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曹操才完全暴露出丞相肚里的“小”来,为了保长子北面称孤,不惜舍弃真实的自我--夏侯本姓,面对虚假的曹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曹操大骂刘备不该收“假子”刘封,自己却也是曹家的假孙。其时,曹操内心有多少隐痛,恐怕只有他自己能够感受。刘备可能是一时语塞,也可能不想伤他的面子,过分激怒他,所以没有以牙还牙。假如还了,情况会怎样呢?结局定将改写,曹操不是大叫一声气落马下,就会是一声不吭冲向刘备……
我们说,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或许不比《三国志》更真,却比《三国志》更具哲学之善和文学之美,而且历史是凝固的,文哲是流动的。六百年来,尽善尽美的《三国演义》就像滚滚长江水,流向大海,流向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