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4|回復: 3

[政治史学] 读史劄记【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複製鏈接]
儒家公羊学 發表於 2018-12-30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时人称许太平天国,贬骂曾国藩,可是从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来说,洪秀全要学习并搬到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所以洪秀全的理想若真实现,中国就要倒退。曾国藩主观上是一回事,但客观上看,他打败了太平天国是阻止了中国的一次倒退。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中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的斗争,即有西方宗教斗争中所谓「圣战」的意义。这是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蔡元培在【释『仇满』】中说:『洪杨之事,应和之者率出于子女玉帛之嗜好;其所残害,无所谓满汉之界;而出死力以抵抗破坏之者,乃实在大多数之汉族。是亦足以证其种族之见之薄弱也。』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说:『洪杨起事,尊耶稣为天兄,洪秀全自居为天弟,创建政府称为太平天国,又所至焚毁孔子庙,此断与民族革命不同。俟抗战事定,再公之国人,以待国人之公评。』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洪杨之乱】一章中说:『湘军大将罗泽南、彭玉麟等,皆为民族文化之保全,以及社会民生秩序之自卫,而奋起抗争。彼辈不私财,不受清廷官禄,以书生率乡民,自卫地方,而渐次推及于近邻,乃一跃而为平定太平天国之重要力量。』

胡哲敷【曾国藩】一书,在谈到曾氏【讨粤匪檄】时指出:『这是曾氏与太平军根本抵触的所在,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战争。所以他始终不懈,为的就是要保持名教,恐怕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这是曾氏的心迹。是故湘军初起之时,只在保卫乡土,后来便在维持名教。』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在【清朝全史】一书中说:『湘军非勤王之师……意在维持名教,其最终之目的,即恢复异宗教之南京是也。』

何贻焜【曾国藩评传】中说:『观其(曾国藩)所作檄文,兢兢以扶持名教是尚,更足见效忠异族绝非曾公之本意。史家谓「湘军非勤王之师」,「湘军如宗教军」,诚为笃论……洪杨信奉耶教,不合国情,曾公崇尚儒教,深得民心,于军事之利钝,更有重大之关系,自极显然。』

世界三大汉学家之一、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在【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一文中说:『虽然有关太平天国的历史被中外学者广泛地研究过,但是它的宗教政策却鲜为人知。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在对待非基督教的宗教态度上相当矛盾。这场运动销毁了大量佛教、道教的寺观和民间的庙宇,如广东罗浮山的道观和江西龙虎山的天师府均毁于一旦。在南京,他们杀了所有的和尚、道士。』

民国时学者王德亮先生在【曾国藩之民族思想】一书中指出曾国藩对于近代中国有九大贡献:①组建湘军以保卫中华文化;②湘军之崛起为满汉势力消长之关键;③培植淮军势力,进一步孤立满清统治;④淮军又进一步发展出北洋军,夺尽满清兵权;⑤退役之湘军大多形成哥老会组织,从事反清革命;⑥大量刊刻王船山遗书,使反清汉民族主义大肆传播;⑦推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走向工业化的大门,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⑧湘淮军之嬗变为南北新军,与哥老会组织发动辛亥革命,结束满清异族统治。

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说:『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在【复曾毅书】中说:『呜呼湖南!鬻熊开国,稍启其封。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

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告】中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历史学家朱东安先生(曾任范文澜秘书)说:『1967年,范文澜病重住院,毛泽东派女儿去医院看望范先生,转达他讲的两件事:一是要范先生安心养病;二是【中国通史】下卷能写完否?其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可重新商榷。』毛泽东的意思是对曾国藩不能全盘否定。

已绑定手机
延章 發表於 2018-12-31 09: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平天国之性质,不能佐证曾国藩之功过
遊客  發表於 2019-1-1 10:33
太平天国之乱,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基础。曾国藩的平乱,客观上维护了满清的统治,造成了军阀混乱,民国革命的不彻底,正是由于军阀混乱。
遊客  發表於 2019-1-1 10:46
美化曾国藩就没必要了。
道统沦丧,各方魅魍四起,是必然的。
春秋笔法,坚持道统,坚持华夷大防,才能正本清源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