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3|回復: 1

[儒家学说] 林安梧:儒学未来的发展 是多元互动的融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6 09: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整个中国社会一百多年的变迁夹杂了太多东西,让如今的我们读〖论语〗等国学经典有些困难。我的父亲是一位农夫,但是我家里也有〖四书〗,他把四书交给我的时候特别郑重,因为父亲读私塾时,他的老师告诉他,这是汉文经典宝物。父亲读〖幼学琼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读了三年左右,写对联、做七字调都算不错,有时候比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作的还好。我就在反思,可能是我们现代的教法有问题,让学生最基本的素养缺乏。以我的经验,比如我教〖论语〗,我不管汉宋,不管古今,我觉得熟了就明白了,明白了就清楚了,清楚了就分明了,分明了就能论辩了。

我对大陆的国学热很关心,国学热如果只在我们知识分子中热还不够,但如果任凭所谓市场导向的国学热,那可能也要好好检讨。论语不能装点,不能用现在人的各种不恰当的方式包装,它不适合某些号称为市场的国学大师传播。我们作为四书的教学老师,应该对他们提出质疑和争辩,或者,我们把四书等经典作为课程。以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越没有知识、越没有理论的人越容易读,我建议从小开始教起,慢慢引导,如果不全读,也可以选一些章节来读,台湾的〖中国文化〗是一本教材,读儒学经典要读熟、多体会。

国学热要在民间扎根,其实台湾国学并不热,马来西亚国学也不热,但是它长久不断。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样读〖弟子规〗、读〖三字经〗,他们和台湾一样一样有民间的汉文教材。只是我们到了大学以后,把这些东西当论辩了,当分别了,当博士学位了,最后,读儒学变成取功名得利禄了。这违背了我们目前在谈的『博雅』、『通识』,以及孔老夫子在谈的『君子』。

这一百年来,整个华人世界,中国、台湾、新加坡、香港整体来讲,在现代化的过程里面,儒学跟道家跟佛教是分不开的,它们成为华人最基本的、内在心灵的一个土壤。作为一个心灵的土壤,儒道佛起了一个调节性的作用,它们并不是推进现代化,它们可能某些部分跟现代化之间必须有一个新的调节的关系、磨合的关系。但是它总的来讲,特别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或者在韩国,整个东亚四小龙的兴起,其实儒家、道家、佛教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调节性的作用。

现代化以后,整个社会结构变化了,而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儒学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转化,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建构,而这个新的建构可能就必须面对各个不同的宗教而有新的挑战。

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如果要走进去而有力量,可能必须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以后可以跟马列、佛教、道教等融合,他可能跟基督教,跟伊斯兰教,跟各方面的,作为多元文化发展里头的一元。如今儒学已经失去了原先帝皇专制,血缘性纵贯轴的护符,已没有主导性的力量了,它在变化中,我认为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融通。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5-14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学当代发展的三重辩证——林安梧教授观点刍议

林教授之论,诚为见道之言。今试就其所论,分疏三端,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育方法论之辩证。林氏指出"熟读-明白-清楚-分明-论辩"之进阶,实暗合朱子"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之旨。古人蒙学,先以《三》《百》《千》筑基,非为记诵,实乃以声气涵泳心性。今之教育,急于分析而忽于涵养,恰如阳明所讥"析心与理为二"之弊。林父作七字调胜于中文系学子者,非才力过人,实乃传统"口耳相传、心手相应"教学法之效验。

二、经典诠释之辩证。林氏破除汉宋门户,直指"熟读玩味"之本,此正黄梨洲"一本而万殊"之现代回响。然需辨明者,"不论汉宋"非谓废弃学术史,实乃主张如船山所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之创造诠释。观乎大陆"市场化学术"现象,恰如戴震所斥"以理杀人"之现代变体——将圣贤言语异化为文化消费符号,此尤当警惕。

三、文化主体性之辩证。马来西亚华人之例,彰显"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韧性。此中暗含重要启示:儒学生命力不在学院体制内之"热",而在民间如盐入水之"化"。王凤仪所谓"化性谈"之"化"字,正是儒学现代转型之密钥。现代化进程中儒道佛的调节功能,实为钱穆所言"文化体温"之自然调节,非刻意为之也。

要之,儒学未来之发展,当如林氏所言,在"多元互动"中实现"创造的转化"。此转化须立足三重自觉:教育方法上回归"体知"传统,经典诠释上贯通"道问学"与"尊德性",文化传播上平衡"学院化"与"生活化"。如此,方能使儒学真正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而非仅是学术工业的原材料或文化市场的消费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丙戌日|黃帝4722年四月二十日戌時| 2025/5/17/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