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1|回復: 1

[中国方言] 汉派方言艺术难“一鸣惊人” 到底差了哪把火?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2-6-22 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美食家
                        
                               
  • 松鱼头一个 适量                                                   
                    
                                                                                    
                                                            
  • 姜,蒜,辣椒 适量                                                   
                    
                                                                                    
                                                            
  • 食用油,料酒,酱油 适量                                                   
                    
                                    

  • 1

    将鱼头洗干净,切块
  • 2

    用姜,料酒,少许酱油腌制
  • 3

    姜切丝,蒜整个剥皮,辣椒切丁,戴用


  • 4

    把腌制好的鱼头加入淀粉,搅拌均匀
  • 5

    平底锅下油,待油8成热的时候,把鱼头放入锅中,煎至金黄色,夹起
  • 6

    砂锅小火烧干,倒入煎鱼剩的油,把姜,蒜头,辣椒倒入锅中炒


  • 7

    待炒出蒜香味了,把煎好的鱼头倒入砂锅中,倒入料酒,酱油。闷煮15分钟,待汁收干了,底有点焦了,关火,即可
 樓主| 家邻 發表於 2010-2-10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楚天都市报
赵本山将东北二人转唱到央视春晚上,东北话火了;四川的傻儿司令全国人民都爱看,四川话雄起了;主持人汪涵用湖南话表演脱口秀,各地开始争相效仿……与之相比,我们的汉派方言艺术发展至今,却始终无法“一鸣惊人”,它到底差了哪把火?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各路专家,不少热心人士为汉味方言艺术的发展方向亮起指路灯。
  何祚欢:方言剧不等于喜剧
  提到武汉话,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他那一口纯正的武汉话让他拥有了“武汉话家”的美誉。在他的作品集中,俏皮诙谐的汉味俚语比比皆是。
  从事语言艺术工作半个多世纪,何祚欢对方言情有独钟,他认为书面语言虽雅,但要做到一听即悟、入耳动情却难。而方言却是为本地观众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最佳道具。“俗”正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但方言剧不等于喜剧,更不能流于庸俗、媚俗、低俗之流。何祚欢说,语言艺术作品要把握“俗”的度,谁能用最通畅的语言,道出人们察觉却难以道出的哲理,写出人们见惯而无法再现的事物,谁就能获得观众的欣赏。
  沈远义:武汉话需要“洗涤”
  “在我所接触过的东西南北各地方言中,武汉方言倒是比较容易听得懂,但也是最难听的。”网上一位网友的评价给我省民间文化专家沈远义留下深刻印象。
  沈远义认为,带有湖广腔的武汉话其实很悠扬,网友所指的难听是其中的一些“污染词汇”。
  “汉味方言艺术要想在全国方言艺术中站得住脚,当务之急是进行‘洗涤’和‘清洁’,摒弃其中的‘渣滓’。”沈远义说,抛弃语言中的低级趣味和痞气,倡导自然、明快、豁达、大气的汉派语风,才能提高武汉话的地位,让更多人来欣赏汉味方言艺术。
  范志强:多点耐心留点时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并不见得每一种方言都一定要走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接受。方言能服务和娱乐一方老百姓,足矣!”青年相声演员范志强认为,汉味方言不缺发展空间,缺的是时间。“东北方言有今天的地位也非一日之功,是经过了20多年的过程,让观众从熟悉、接受到喜爱的。”范志强说,武汉方言艺术要走向全国,让全国的观众都能听得懂,从而喜欢上,不可能是“短期目标”。“咱们武汉的演员在表演上绝不逊色于其他省市的演员,咱们缺的是像夏雨田那样能写出好作品的文艺创作家。”范志强说,要想振兴汉味方言艺术,不妨多点耐心、留点时间。
  本报记者 何君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