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0|回復: 0

[汉语词典] 语词的潜在及其运动(3)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1-9-29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学网
其他方言就没见到,缺位了[4]。这20种写法,第二个字,除了“纭敝外,都是用的表音方法,随着方言读音的差异,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字。巴金既用“惯侍”又用“惯失”,正反映了第二字找不到符合本义的写法只能写个表音字的情况。这里用来表音的字,西南官话中用的“失”、“识”、“适”、“食”本来都是入声,但西南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中原官话中用“实”字也是同样的情况。至于声母,或为平舌,或为翘舌,也是和该地的方言大体相应的,因为那些方言区不少是平舌翘舌不分的。至于高安老屋周家写作“惯气”,其第二字的音实是[ i33],其声母应该是由时制切的“时”颚化而来的,用本为牙音的“气”来表示是不太妥当的。笔者是潮汕人,这个语词在潮汕话中使用频率相当高。而在漳州,甚至出现了“惯势虫”(指养成坏习惯)这样的语词,这就说明“惯纭辈唤鍪乔痹冢而且还在运动[5]261。我的博士生张徽是四川广元人,她的方言中同样有这个语词,把“习惯了”说为“搞惯势哒”。她突破字形的约束,因声以求证文献中的用例,又找到了一些,其字形有作“惯实”、“惯事”者:
  “伏以自武俊父子相承,至今四十馀年,军镇人情,惯实巳久,兼闻士真有子,久领兵权,今别除人,深恐未可。”([唐]蒋偕编《李相国论事集》卷3《论镇州事宜》)
  “城门昼闭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倨歌南风。”([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7《久雨》)
  “翁叟惯事骂妇姑,只今长男戍葭芦,秋寒无衣霜冽肤,鸣机织素将何须?”([元]马祖常《石田文集》卷5《缫丝行》)
  
  上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惯实”的“实”字。“实”是入声字,在质韵。“纭庇杏忠羰鄙枨(注:《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狃於蒲骚之役,将自用也。”杜预注:“狃,缫病!甭降旅饕粢澹骸搬穑女久反。纾时世反,又时设反。”),则为入声,设在薛韵。实、设都是三等开口,其收音都是[t],虽然分属山、臻二摄,但读音相差不会太远,因此“实”字仍然看作“纭钡谋硪簟
  既然“惯纭痹诮袢辗窖灾谢勾竺婊存在,且唐宋间也还见到文献的用例,尽管字形不同,但作为语词应该是同一个,因此,我们认为“惯纭闭飧鲇锎试谒未富弼文章中的再度浮现,只是潜在语词的显示而已,并不是已经消亡的语词的承用。
  鉴定一个语词是否是潜在的浮现,目前看来有3个途径:(1)看其使用的文体是否是应用型的;(2)看是否有其他的文献在使用,要注意突破字形造成的隔阂;(3)看今天的方言中是否还存在,同样要注意突破字形造成的隔阂。一些本字冷僻而在语词中常用的字,常常有各种纯粹表音的写法,我们对此要给予充分的认识。
  语词的承用,其前提是这个语词实际上在口语中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是在前代的文献中有过。举例来说:蒋礼鸿先生在《训诂学略说》中提到“烘帘”、“帘烘”难解,他是从周邦彦的《早梅芳》“微呈纤履,故隐烘帘自嬉笑”,《玉楼春》的“帘烘楼迥月宜人,酒暖香融春有味”,《满路花》 的“帘烘泪雨干,酒压愁城破”,以及李商隐《无题》诗的“含情春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度难”中发现问题的。他设想:“如将‘烘’解释作‘密’,于周词的前二例可通,后一例仍不解。”
  我用探索来源和排比用例的方法,研究出这个“烘”有光线透出之义。例子都出自唐代,典型的如:
  “玳瑁钉帘薄,琉璃迭扇烘。”(李贺《恼公》)
  “酒爱油衣浅,杯夸玛瑙烘。挑鬟玉钗髻,刺绣宝装拢。”(元稹《春六十韵》)
  “素液传烘盏,鸣琴荐碧徽。椒房深肃肃,兰路霭霏霏。”(元稹《月三十韵》)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元稹《度门寺》)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温庭筠《春愁曲》)
  “注矢寂不动,澄潭晴转烘。下窥见鱼乐,U若翔在空。”(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射鱼》)
  明白了“烘”字有透光之义,则唐诗中的一些校勘问题也就得到答案了。如: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W红(一作烘)疑漏(一作泻)酒,水晶帘莹(一作密)更通风。”(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
  显然,诗作“琥珀W烘疑漏酒”是对的,意谓琥珀W透光竟至于疑其漏酒。作“琥珀W红”则“红”字无解。
  “烘”字的光线透出之义,到了《全宋词》中,除周邦彦承用前二例外,他处未见。而谓帘内暖热的,却有其例:
  “烘帘昼暖,正飞花堆锦,风迟烟暮。绿叶成阴春又老,甲子谁能重数。梅已青圆,雪深犹记,曾捻疏枝否。须知物外,这些光景常驻。”(曹勋《念奴娇》)
  “满城风雨近重阳,云卷天空垂幕。林表初阳光似洗,屋角呼晴双鹊。香泽方熏,烘帘初下,森森霜华薄。发妆酒暖,人须要同酌。” (袁去华《念奴娇・次郢州张推韵》)
  “一尊留夜。宝蜡烘帘光激射。冻合铜壶。细听冰檐夜剪酥。清愁冉冉。酒唤红潮登玉脸。明日重看。玉界琼楼特地寒。” (张孝祥《减字木兰花》)
  上举3例中,袁去华例,“烘帘”对“霜华”,故应是暖帘;张孝祥例,后文有“冻合铜壶”等语,亦应是暖帘。而这种含义《全唐诗》中却未见到。
  看起来,“烘”字的光线透出之义,盛于唐代,至宋代,仅偶然在“烘帘”一词中有承用而已,实已消亡,然此时“烘帘”却有新义,为暖热之帘。为什么说“烘”的透光义在宋代仅仅是承用呢?因为,(1)用例太少了,整个《全宋词》中就只见到周邦彦的两个用例;(2)使用的范围太窄,只限于帘子,而在唐代,使用的范围就宽多了,凡帘子、瓶子、杯子、屏风、花叶、止水,都可以使用。宋代是否还潜在“烘”的透光义?文献有阙,不敢妄测。只能说,在通用话系统中,看到的只能说是承用了。
  有些语词,用例极少,在前代的雅书中出现后,到后代的文献中才偶尔见到用例,如《广雅・释诂下》有“细麽(为与下文提到的‘么’相区别,用繁体),微也”,“细麽”用例极少见到,所以前人对此难以作疏证。我无意中在苏轼的《和子由论书》诗中见到,云:“书成辄弃去,缪被旁人裹。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就押韵来看,“麽”是在果摄的。这个用例当然可以用来做《广雅》的补证。但是,这是潜在呢,还是承用呢?是难以断定的。四库库本《清文颖》卷95徐葆光《圣武远扬青海平定诗》出现“细么”一词,文云:“葱岭悬车行冒雪,盐池飞渡索为桥。保全善类收余烬,扫净游氛绝细么。”这个“么”,是入效摄的,音yāo。“细么”指的是宵小。这也许是承用中出现的变异或讹变,肯定不是口语中的潜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