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9|回覆: 0

[古代科技] 蘆溝的造紙作坊:遺落的文明之光(6)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5-15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成都日報
據筆者所知,平樂造紙業在蜀中興起是較早的。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夾宣』――四川夾江宣紙也僅僅創始於明末,距今只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造紙術是中國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當我站在蘆溝竹海春古造紙作坊那口巨大的、像默片一樣充滿歷史質感的篁鍋前,不禁讓人感嘆先人的偉大和吞吐日月的激情。在我們身後,在只屬於祖先的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在古老而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曾有過多少口這樣的篁鍋,它們像明月一樣,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暗夜。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時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的蔡倫發明造紙術,從那時起,在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雖然書寫工具從毛筆到鋼筆、鉛筆、原子筆……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些都是作爲把文字書寫在紙上的工具而開發出來的。書寫工具也許還會不斷湧現出新的東西,然而,就紙來說,儘管質地會存在著一些差異,但不使用紙的時代,無疑還是一個遙遠的未來。從人類文明進步的角度而言,紙的發明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接力賽,在數百年後的宋代,勤勞、智慧的平樂人勇敢地接過造紙術的火種,因地制宜,用竹取代麻,來用於造紙。

    作者手記

    這些年來,我是平樂的常客。2007年1月和7月,我又兩次來到平樂,考察平樂的鄉土,探訪平樂的手工造紙狀況。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兩次接待了我,這位老人叫楊祚欽,是土生土長的蘆溝人,曾在蘆溝做了二十多年的紙工,親身經歷並見證了平樂手工造紙由盛到衰的全部過程。老人告訴我:民國時期,邛崍的平樂、夾關一帶,如果以篁鍋作爲計量單位來計算的話,那時,最多時有一千多口篁鍋,雖沒有達到『家家設槽、戶戶造紙』的程度,但那場面還是非常壯觀的。在蘆溝,一般而言,一家槽戶一口篁鍋,也有兩三家槽戶合用一口的,這樣算的話,平樂、夾關一帶至少有六七千人從事手工造紙。一口篁鍋一次煮的料能生產七八十挑紙,一般一年煮三鍋,也就是說一家普通的槽戶一年能生產兩百多挑紙。按當時的收入,只能維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合作化以後,個體經營的『槽戶』便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和國營的造紙廠。1962年老人當學徒的那個紙廠就是生產隊辦的。

    如今,就像平樂鎮上王長壽師傅的『王氏鐵匠鋪』的手工鍛打鐵器的工藝,已淪爲一種讓人觀賞的表演項目一樣,平樂所有的造紙作坊都已停工歇業,變成了供遊人參觀、憑弔的遺址。這多麼令人唏噓和感嘆。好在古鎮人是有文化情懷的,即使是爲了發展旅遊業,他們也不忘將昔日的手工造紙作坊打造成文化景點,於是在古鎮古色古香的福惠街55號,便有了一家以觀賞爲目的的手工作坊,門匾上書『造紙術、印刷術』。由於楊祚欽老人對手工造紙太過痴迷,鎮政府便邀請老人坐鎮福惠街,向遊人演示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藝――盪料入簾、覆簾壓紙。由於福惠街55號僅僅是個商鋪,太過仄逼,不久便遷到了平樂鎮精心打造的以『復原古鎮歷史記憶,傳承民間手工技藝和農耕文化遺產』爲主題的景區――天工應物園。由於場面闊大,在這裡向遊人作演示的除了楊祚欽外,還有好幾位老人。在老人們上篁鍋時唱起的激越而雄壯的【竹麻號子】的歌聲中,感受勞動的平凡和偉大,感受平樂手工造紙的悠久歷史。當一個時代悄然終結,這裡也許就是平樂手工造紙最好的歸宿。(席永君)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