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30|回覆: 10

[樂府賞析] 古琴介紹

  [複製連結]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9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站搜集整理

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製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
在先秦時代,琴已很流行,如【書經】:『搏拊琴瑟以詠』;【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據現有的圖象及文獻資料,琴至遲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為後世通用的形制。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僅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別和音色追求的區別。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其內容精深博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9 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琴的構造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着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












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言,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9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精緻的配件





(一)配件的種類
  琴的配件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鑲嵌在琴體上的配件(為琴體之一部分,但為後鑲嵌上的),包括: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雁足、琴徽。另一類是安置於琴體但可活動的配件,即:琴軫。有時琴額上也鑲有大塊寶石。




(二)配件的用料
  不管是琴體上的哪一類配件,用料都是非常講究的,式樣也都十分精緻。
一般來說,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都是用美觀的高檔硬木製成,如:烏木、紫檀木、花梨木等。
  琴徽一般由玉、金、螺鈿等製成,鑲於琴面。(最上品為玉,其次為金,再次為螺鈿。)






雁足與琴軫的用料主要包括:象牙、玉、犀角、琺瑯、牛角、牛骨、紫檀木、花梨木等。



牛角




紫檀木


 總之,琴的渾身上下第一部分的選材用料都非常考究。加之琴的製造工藝十分複雜。所以,一張好琴自然是價值不菲。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9 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琴有十友
  冰弦、寶軫、軫函、玉足、絨(無其字,即軫上之絨繩)、琴薦、替指、錦囊、琴床、琴匣。








錦囊





琴匣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9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琴弦的差別
(一)韻味十足的絲弦




關於伏羲造琴,是以什麼來做琴弦,現在已無從考證了。
  約在虞舜時代,中國人已開始養蠶。自那時起,琴弦一直以蠶絲製成。
  絲弦的特點在於韻長味厚、蒼古圓潤。一般沒有用過絲弦的琴友,往往只知道絲弦韻長。其實,用過絲弦,方能體會絲弦的優點遠不止於此。絲弦韻長不假,但比起優制的鋼弦來,也未必能長多少。而韻味淳厚,柔和飽滿,敏感細膩等,才是甚鋼弦所無法比擬的。若彈琴的功夫到家,絲弦確可將其清心雅韻體現得淋漓盡致。使用絲弦,細訴情懷,確是直觸人心,實是樂事。當然,若彈琴的功夫不到,其缺點也會被暴露無餘。
  絲弦的使用,非常合於古琴『愉己不娛人』的性格,利於內心深層的交流,所以也並不要求音量有多大。
  事實上,使用絲弦彈奏古琴時的音量較小,甚至彈到細微處,三步以外就聽不到了。
  另外,絲弦也存在着易斷折等問題。

(二)清亮的尼龍鋼弦





  近年來,為適應演奏的需要,古琴也開發出了尼龍鋼弦。
尼龍鋼弦的特色是清脆明亮,解決了絲弦音量較小的問題(當然,琴有琴的韻味,雖說解決了音量問題,但音量比箏等樂器仍較小)。
  使用尼龍鋼弦,雖使琴的聲音更加亮,但在韻味上,比起絲弦來,可就差了一大截。另外,尼龍鋼弦也具有有時會發出金屬噪音的問題。這也可說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吧!
  但即便使用尼龍鋼弦在琴的願有韻味上差了一截,其演奏起來的獨特的韻味仍是其他樂器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正是琴的魅力所在。


漆灰與斷紋

(一)漆灰的發展
  唐琴表面之漆,為黑色或栗子殼色。漆下的灰胎都是純鹿角灰(鹿角碎磨所成)。其漆層既堅固又有松隙,既利於保護琴器,又利於共振,使音色更美。而其灰胎下,則用葛布自下而包裹,以防面底粘合之處開裂。
到了宋朝,灰胎下裹以葛布者則不多見了。北宋晚期,出現了八寶灰(鹿角灰中混以黃金、白銀、珍珠、玉石、瑪瑙、珊瑚、貝殼等碎屑)。凡使用八寶灰之琴,如滿天繁星。但此種琴也較為少見。
  到了明朝,除黑色及栗子殼色以外,朱漆之琴也已較為常見。除鹿角灰、八寶灰外,也使用瓦灰,另有由中藥(無名異)等合成的雜類灰。就質量而言,仍以鹿角灰為最好。而明以後之琴的灰胎,比唐、宋之琴,一般相對較薄。



朱漆之琴

(二)斷紋簡說
  所謂斷紋,是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
  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的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龜紋斷等(附斷紋解釋)
  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所以,斷紋也是判斷古琴古老程度的主要依據之一。如【琴箋】所說:『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百年不斷。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此為最古。有牛毛斷,其紋如發,千百條者。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面,相去一寸或半寸許。有龍紋斷,其紋圓大。有龜紋、冰裂紋者,未及見之。』
  最古的梅花斷、牛毛斷,當然非常罕見。而唐、宋之琴一般以蛇腹斷為主,雜有流水斷、冰紋斷等斷紋。
  琴上的斷紋形狀和漆灰的關係也很大,如明朝以後之琴,由於漆灰質量的變化,加之漆層較薄,斷紋種類反而較多,主要有:蛇腹斷、流水斷、冰紋斷、牛毛斷、龍鱗斷、龜紋斷等。
  琴上有好的斷紋,不僅是古代文物的佐證,同樣也使古琴更加美觀,又使古琴的聲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
  當然,並不見得琴上斷紋越多就越好。有些斷紋裂開翹起,有礙彈奏,則應當修復了。
  此外,也有偽造斷紋的,但偽造的斷紋大失自然,對行家來說,是很容易看破的。
 樓主|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9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琴音韻

清和妙雅的音韻
一、 天、地、人之音
(一)泛音如天
琴的音色,根據彈法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即所謂:泛音、散音、按音。
這三種琴音,可說是風格迥異,各有千秋。與中國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所謂泛音,即左手觸弦如蜻蜓點水,右手同時彈出之音。其音清脆高遠,有時若隱若現,輕盈活潑,如天外之聲,有『浮雲柳絮無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徵天。
琴所彈出的泛音,以七徽為中心,向兩側依次對應升高,約可彈出泛音119個。泛音之多,泛音應用之頻繁,也是琴的一大特點。
(二)散音如地
所謂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的空弦音。
散音的特點是深沉渾厚,成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堅實,有『勇士赴戰場』之喻。故散音象徵地。
(三)按音如人
所謂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時彈出之音。
按音的特點是婉轉舒情,圓潤細膩,如人婉婉傾訴衷情,有『呢呢兒女語』之喻。故按音象徵人。
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別豐富細膩,可說是琴最具表現力之音。
二、納音與音韻
(一)納音的作用
談到琴的音韻,就不能不談談納音。所謂納音,即是琴箱內(面板底部),對應龍池、鳳沼而特意制出的突出部分。其形狀一般與音槽對應相同。
琴箱內為什麼要制出納音呢?其作用就在於將音槽部分封住,使琴發音之時,部分聲音可以順暢發出,而又有部分聲音被納音擋回,在音箱中迴旋,而形成『餘音繞樑』之特殊韻味。
(二)不同的納音
納音又有『納音』與『假納音』之別。所謂假納音,即並非直接制出,而是單獨制出,而後鑲於琴內的納音。
唐琴一般都鑲有桐木假納音。尤其是雷氏之琴所鑲的假納音更具特色。雷琴納音的特色是在納音中央隆起部分上,通體縱開一條凹槽。這也是雷氏琴器的一大特點。
後世之琴,雖也有仿唐而鑲有桐木假納音的,但往往有別於唐琴。其差別在於往往中不隆起,亦無凹槽。
當然,後世至今也有斫琴名家仿製雷琴納音的(如現代斫琴名家孫慶堂、張建華所斫之琴),但畢竟較為少見。
三、琴有九德
(一)琴之九德
一張好琴,往往其聲音要具備許多優點,如:低音應渾厚,高音要具金石之聲,聲音應松透圓潤,沒有雜音等等。
琴曲重在直透人心,所以認定好琴的標準,往往依其音韻,重其表現力,一般不直接要求其音量有多大。這也表現出中國琴對音質要求的嚴格,審美格調的高潔。
為此,琴門的先輩們,通過長期的分析研究,總結出九德之說。
所謂琴之九德,是說一張理想的琴,應具備九條標準,即所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
當然,象雷威所斫的『春雷』、『九霄環珮』那樣的九德兼優之琴,是非常罕見的珍品。一般來說,能具備諸德,就已經是一張難得的好琴了。
(二)九德簡說
(1)奇
所謂奇,指其琴輕鬆脆滑兼備。其材輕鬆脆滑。音亦輕鬆脆滑。
(2)古
所謂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韻。
(3)透
所謂透,指其琴發音清亮綿遠而不咽塞。
(4)靜
所謂靜,指其琴音純淨,沒有雜音。
(5)潤
所謂潤,指其琴發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可愛。
(6)圓
所謂圓,指其琴聲渾然不散。
(7)清
所謂清,指其琴聲如金石,如風中鈴鐸。
(8)勻
所謂勻,指其琴七弦俱清圓,勻均平衡,無三實四虛之病。
(9)芳
所謂芳,指其琴彈愈久而聲愈出。
夜鶯 發表於 2010-2-2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東西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10-4-25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琴的音色比古箏的要寬,且大小全宜,攜帶方便,另外,彈古琴不需要帶指套,不過如果是水指甲的話,要彈古琴,只怕要多加磨勵才行呢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10-4-25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琴被稱為君子之樂不是沒有道理的,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從此而來。。。。。
琴痴 發表於 2010-10-11 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很詳細,圖文並茂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